红军强渡乌江,浮桥却搭不起来,毛主席:战俘营里有没有神人啊?

香巧说过去 2024-07-24 04:58:50

1934年10月,随着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中央红军不得不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既举世闻名的长征。

然而在长征初期,红军的路线依然被李德、博古所把持,最终导致了湘江战役中的惨重损失,中央红军从八万人锐减至了三万人,在当地留下了“十年不饮湘江水”的传说。

湘江战役结束之后,广大红军指战员们对李德、博古的错误路线越来越反感,让毛主席出山指挥的呼声越来越高。

毛主席

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德、博古最终放弃了到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计划,而是听从毛主席的建议,改道前往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贵州。

毛主席的这一英明决策令中央红军一下子就跳出了蒋介石大军的围追堵截,但是当他们抵达乌江南岸时却遇上了新的难题。

乌江是贵州的第一大河,是贵州人民的母亲河。可是这位“母亲”的脾气却不太好,水流不仅是出了名的湍急,而且水位经常会急涨陡落,想要渡过去并非易事。

乌江

红军指战员们在乌江南岸停留了好几天,沿着岸边找了又找,也仅仅找到了两艘小船。

这两艘小船对于3万红军来说自然是杯水车薪,毛主席为此紧急指示,让部队双管齐下,由红一军团两个团负责制作竹筏,红军干部团则由陈赓率领,负责搭建浮桥。

当时蒋介石看准了乌江这道天险,自以为是的他认定红军是渡不过去的,所以加紧派遣大军向乌江南岸集结,妄图“全歼”红军于乌江边上。

蒋介石

面对敌人的步步紧逼,陈赓一接到命令就马不停蹄地进行了浮桥搭建工作。

但是,他的工作从一开始就遇上了极大的困难!

由于乌江的水流极其湍急,用竹子所搭成的门桥一放到水里就立刻被湍急的水流给冲走了。再加上乌江北岸还有敌人的机枪手不断扫射,工兵连尝试了很多次都未能成功。

眼看着蒋介石的大军就要扑来了,时间一刻都不能耽搁,陈赓立即召集了干部们开会,商讨搭建浮桥的办法。

浮桥

在会议中,有一位干部建议,在门桥下方挂一块大石头,用石头的重量将门桥牢牢稳住。

陈赓听到这条建议觉得很有理,于是马上让工兵连按照这位干部的说法搭建门桥。可是,结果却令人大失所望,虽然石头能沉到水底,但是乌江水底暗流涌动,不一会儿工夫就把石头给卷走了。

陈赓打仗历来是以点子多出名的,可是这一次他却也毫无办法了,大家之后又尝试了多种办法也都无济于事。

无可奈何之下,陈赓只能向毛主席汇报了这一结果。

陈赓

毛主席收到报告后,他眉头紧锁。当时乌江北岸的敌机枪手、炮手不断地向我军扫射、打炮,如果我军仅靠竹筏强渡恐怕会损失惨重。

可是,毛主席对于土木工程这种事情也一窍不通,这该如何是好呢?

就在这关键时刻,毛主席突然想到了前阵子俘虏的一些国民党军官们。

于是他立刻对陈赓下达指示:“你去看看,这战俘营里有没有神人啊?”

毛主席

毛主席这一提点,当即就把陈赓给点醒了,他记得之前俘虏过一个人名叫何涤宙,是黄埔四期的学员,曾经在国民党军中担任工兵营营长。

陈赓心想,这个人是土木工程的专家,也许会有好办法,于是立刻派人把他请了过来。

当何涤宙来到乌江岸边后,陈赓指着乌江湍急的河流对他说道:“何营长,你立功赎罪的机会到了。”

何涤宙在了解了工兵连之前所尝试过的方案后,他马上想出了一个改良方式。

他提议,可以用竹子编成竹筐,然后在竹筐周围都绑上削尖了的竹竿。在搭设门桥时,把竹筐挂于门桥下,再往里放石头,当竹筐沉入水底后,竹竿就会牢牢地插入江底,任凭水流再湍急也卷不走。

浮桥

陈赓一听这个建议,不禁拍手叫好,立即指示工兵连按照何涤宙的方法搭建门桥。

果不其然,正如何涤宙所预想的一样,这次门桥非常稳当地停留在了原地。

门桥固定住了,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手到擒来,浮桥很快就被搭建完毕。

之后,中央红军通过这座浮桥顺利渡过了天险乌江,并且一鼓作气拿下了贵州重镇遵义,最终在那里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

油画《抢渡乌江》

何涤宙因为有这次功劳,后来在多次的渡河作战中,毛主席都点名让他来出谋划策。

何涤宙后来一路跟随着红军抵达了陕北,在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后,他被送回了国民党军中,担任暂编第2师参谋长。

1942年,何涤宙因突发疾病在武汉去世。

何涤宙虽然去世了,但是这不能抹灭他在长征中为我军做出的贡献。而他的功劳,也是源自于毛主席的知人善任。正是因为毛主席不拘一格任用人才,这才有我军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

25 阅读:3597
香巧说过去

香巧说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