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苦还是工作苦?

建元考博 2025-03-31 19:54:31

凌晨三点的实验室里,材料学博士小林第7次收到论文拒稿邮件,他默默删掉导师那句“再改改”的微信,心想当初还不如去工作;同一时间,上海某互联网大厂的会议室里,产品经理阿雯正在改第12版方案,她看着窗外的霓虹灯叹道:当资本的牛马,还不如去读博,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

其实,这就像围城,城内与城外的人都苦。只不过,读博与工作这两种“苦”,底色是截然不同的——读博是与未知的孤独缠斗,工作则是在确定的规则里挣扎。当“卷学历”与“卷职场”同时成为这个时代的特色,无论我们如何选择,都无法避免吃苦!

下面,我们来聊聊读博苦与工作苦的区别:

读博的“苦”,就像在沙漠中寻找绿洲,让人焦虑、迷茫、害怕。

某985高校医学博士张恒的经历极具代表性:前三年实验失败,后两年论文被拒,导师冷处理,同门接连退学。最终虽勉强毕业,却在求职时被三甲医院HR压价至年薪20万——“本科同学已是主治医师,年薪30万”。

这种苦来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性:据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陕西博士就业率76.68%,低于本科生81.19%,未就业率高达23.32%;

这种苦来源于沉没成本: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但月均补助仅2000-3000元;

这种苦还来源于社会给的年龄压力:30岁无积蓄、无婚育、无社会经验,被家人质问“读书有什么用?”

而工作的“苦”,就如在洪水中逆流行舟,稍不努力可能就会舟覆人翻!

某快消公司市场总监李然的体检报告,揭示了职场人的另一种“苦”:脂肪肝、甲状腺结节、心率不齐——这是她连续三年带团队冲刺“双十一”的战损。她说:“白天开会撕资源,晚上哄娃写报告,连崩溃都要卡点。”

职场的苦,来自于各种消耗:KPI、跨部门协作、办公室政治;

职场的苦,来自于年龄歧视:35岁危机倒逼自己要么晋升,要么淘汰;

职场的苦,来自于经济枷锁:房贷、育儿、教育、生活支出压的人喘不过气。

总结来看,读博的苦,苦在看不到前路,工作的苦,苦在停不下脚步。

那么,读博与工作,哪种选择负担更沉重?

读博会面临经济困境:某理工科博士自嘲“每月补助2800元,做实验倒贴200”;

会有心理落差:同龄人买房结婚时,自己还在问父母要生活费;

会遇到学术挫败:某哲学博士因论文被批“缺乏创新”,在图书馆痛哭:“我可能真的不适合科研。”

而工作会面临收入陷阱:年薪30万,但房贷占50%,不敢生病不敢辞职;

会有价值焦虑:某程序员坦言:“工作五年,除了修bug,什么都没留下。”

据智联招聘有关数据显示,2023年博士平均起薪1.2万元/月,仅比硕士高18%,但投入时间多3-5年。

相较于经济与年龄负担,读博的负担更多在于学术成果与能否顺利毕业上;而工作的负担主要来自经济收入与价值获得感。

短期来看,读博有读博的苦,工作有工作的苦;如果从长期来看,哪条路更有价值呢?

从长期来看,选择读博的利弊有:

优势:顶尖高校副教授王薇说过:“博士训练的系统思维,让我在政策研究中降维打击。”

风险:2023年博士毕业生达8.71万,但高校教职数量十年仅增长9%。

简言之,读博的好处是能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能更好的解决现实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但坏处是,博士毕业后,也不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来充分发挥自己的所学与能力。

而从长期看,选择工作的利弊有:

工作的优势在于:让自己的能力更偏实际应用而非理论。某双非硕士毕业生工作5年晋升总监,坦言:“企业更看重落地能力,而非论文数量。” 某央企HR也曾透露:“博士定级高,但缺乏实操经验,反而不如硕士吃香。” 而且2024年国务院新增831个博士点,专业学位博士扩招,但企业研发岗增速仅5.2%——学历通胀正在发生。

工作的劣势在于:受限于学历或者系统的学习,个人职业上升可能会存在更多瓶颈。

说了这么多,想必你也明白了:不管是工作还是读博,都会吃很多苦;也有各自的利弊。

那么,面对工作与读博,究竟该怎么选呢?

答案是:因人而异。具体的,大家可以进行四维度的自我评估。

1.兴趣与耐力:能否忍受三年无成果?是否享受深度思考?

2.经济抗压能力:家庭能否支撑你“零收入”到30岁?

3.职业目标:想进高校/科研院所?还是抢占行业先机?

4.心理韧性:被拒稿7次vs被裁员,哪个更让你崩溃?

本质上:读博是向内的修行,工作是向外的征途。真正的赢家,不是比较哪种苦更“高级”,而是认清自己愿意为何种价值付出代价。

人生就是这样,你一边在得到的同时,也一边在失去,只要你的选择,是自己当初想要的,就不要怕现在以及未来遇到的“苦”。因为,你所经历的“苦”,正是你成长的养料!

最后问下大家:读博VS工作,你更想吃哪种苦?

0 阅读:40
建元考博

建元考博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