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国为何迟迟不治沙?美国专家竟称治沙弊大于利,这是真的吗?

神奇的自然研究仕 2024-09-12 16:31:23

蒙古国,曾经是驰骋在草原上的自由王国,如今却面临着沙漠化的严峻挑战。每年,数百万吨的沙尘从蒙古高原呼啸而下,笼罩着整个北方大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治沙方面取得了惊人的成就,但蒙古国却在美西方媒体的错误指引下,对沙漠化治理无所作为。

蒙古国的沙漠化现状与挑战

蒙古国的沙漠的面积越来越大,已经不只是影响牧民放牧了,还严重威胁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

尤其是西南部的草原,基本上已经不见原来的样子了。一个很直接的例子就是,短短五年时间,那里的草原面积就缩小了足足30%。本来可以牧马放羊的土地,现在已经被无尽的沙丘覆盖。

牧民们再也看不到曾经的绿洲,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片干裂的黄沙。

沙漠化还让蒙古国的天气变得更加糟糕,沙尘暴频频肆虐,空气质量直线下降。每年春天一到,风沙裹挟着尘土,就像老天爷对这里发了脾气,卷起的沙尘遮天蔽日,蒙得人连眼都睁不开。

那些年久失修的草原和农田,再也撑不起蒙古国的农业经济了。

经济压力与治理困境

说起蒙古国不治沙,这事儿说白了就是一个字——穷。你别看蒙古国的土地面积挺大,但实际上他们的经济真不咋地。

2022年,整个国家的GDP才168亿美元,这个数字连中国一个小省份都比不上。

治沙最基本的草方格,每亩地的成本就得850元,这还不算人工费、机械费和后期养护的费用。蒙古国呢,光是草原的面积就已经让人头大了,想把所有沙化的地都治理好,那得投多少钱进去?

可他们的财政真的是捉襟见肘,能勉强维持日常开支就不错了,哪还有多余的钱去搞这么大规模的治沙工程。

再加上,这些年蒙古国的经济压力越来越大,既要养活全国家的人,还得应对不断恶化的自然环境,他们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尽管他们也知道治沙是个好事儿,但一看账上的钱,可能连开始的勇气都没有了。

气候条件与地理环境的双重考验

再说蒙古国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可以说是给治沙设置了“地狱难度”。蒙古国这个地方,降水少得可怜,年均降水量不过100毫米,这点水要是放在别的地方,顶多也就是给地面“打个湿”。

可在蒙古国,这点水还得分给广袤的草原和沙漠,真的是“僧多粥少”。

而且,蒙古国的温差也是大得离谱。夏天气温动不动就飙到40摄氏度以上,冬天呢,又冷得让人怀疑人生,温度直接跌到零下40度。这么极端的气候,对植物来说就是双重打击。

夏天刚想长点儿苗子,热浪一来直接给晒干了;冬天还没等长壮实,就被冻成冰棍了。这样一来,沙漠里的植物根本没有生长的机会,更别提什么固沙治沙了。

再看看蒙古国的地形,基本上就是高原和山地,少有平坦的肥沃土地。低洼的地方本来可以存点儿雨水,但这些地方一旦干旱起来,情况比高原地带还糟糕。

风沙一来,积存的水分蒸发得比我们想象的还快,没几天就又成了干巴巴的沙漠。治沙在这样的地形和气候下,不是没有可能,而是难度堪比登天。

畜牧业的影响:历史与现实的纠葛

聊到蒙古国的畜牧业,那可以说是又爱又恨。说爱,是因为畜牧业是蒙古国的“命根子”,几百年来,蒙古人就靠着放牧维持生计。

可说恨,也是因为这畜牧业,特别是近些年的过度放牧,直接让大面积草原变成了沙漠,这就好比在自己的饭碗里挖坑,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

过去的放牧其实没啥问题,那时候牛羊数量不多,草原也够用。可现在,情况就完全变了。

随着市场需求增加,牧民们为了多赚钱,养的牛羊越来越多,草原上那是“人满为患”,草根还没长出来呢,就被牛羊啃得光秃秃的,土地一天比一天脆弱,最后干脆变成了沙地。

数据不会骗人,蒙古国目前的草原有70%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沙漠化。草根没了,土壤被风一吹就跑了,剩下的就是一片片荒凉的黄沙。

蒙古的牧民们也发现,越来越难找到肥沃的牧场,牛羊的数量虽然多了,但草原却在加速消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中国的治沙经验:一个成功的对比

如果说蒙古国在治沙上是困难重重,那中国的治沙故事就可以说是一个逆袭的经典案例。几十年前,中国的西北部也是一片沙尘漫天的景象,沙漠化问题严重得让人头疼。

可中国不光没被这些困难吓倒,反而用了几十年的时间,硬是把那些肆虐的沙漠给“制服”了。

先来说说“三北防护林”工程,这是中国治沙史上的一件大事儿。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就在北方的三大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种植防护林,简单点说,就是用树木筑起一道“绿色长城”,阻挡风沙的侵袭。

这项工程可不是随便种点树就完事儿了,而是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壤和植被条件,量身定制了适合的植物种类。几十年下来,这道绿色长城已经初见成效,不但大大减弱了沙尘暴的频率,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再来看看毛乌素沙漠,这个曾经被称为“死亡之地”的沙漠,如今已经变了样子。从1959年开始,中国对毛乌素沙漠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采取了各种方法,比如植树种草、建立草方格、引入耐旱植物等等。

到了21世纪初,毛乌素沙漠的治理面积已经达到600多万亩,原本光秃秃的沙地变成了绿洲。如今,这片沙漠几乎已经被完全征服了,甚至可以说,毛乌素沙漠这个名字正在历史中慢慢消失。

这些成就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达成的,而是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和不断试验得来的。中国的治沙成功,给世界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例子:只要方法对头,再难的环境问题也能被解决。

相比之下,蒙古国的治沙进展缓慢,不是因为他们不想治,而是因为缺少像中国这样系统化的策略和资源投入。

所以,蒙古国如果能从中国的治沙经验中学到一些,哪怕只是借鉴一点点,也许情况就会有所好转。

美国专家的误导与真实的数据

关于治沙这件事儿,美国专家的观点可真是让人无语。他们总是说什么“植树治沙弊大于利”,还一本正经地在媒体上鼓吹这种论调,就好像中国这么多年的努力都是在“瞎折腾”。

可实际上,这些专家有点只看表面不看本质,拿着片面的数据就开始下结论,让人听得直摇头。

先来说说他们的主要论点吧,这些美国专家认为,植树会耗尽沙漠地区本就稀缺的水资源,还会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

但事实并没有他们说得那么严重,中国在治沙过程中,可不光是简单的“种树”,而是采用了一套系统的治理策略,针对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选用最合适的植被和方法。

也就是说,中国治沙是讲科学的,不是光靠“种树”就能解决问题的。

其实美国专家忽略了一个关键点:中国治沙的重点是针对新形成的沙漠区域,而不是那些存在了几百上千年的古老沙漠。中国在这些新沙漠区域种树和种草,主要是为了防风固沙,不是为了把沙漠变成森林。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治沙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间,中国治沙区域的年降水量平均增加了20%,这可是实打实的好处。水资源不但没枯竭,反而在改善,环境也跟着好了起来。

再说了,中国在治沙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这些模式早就通过实地检验,帮助恢复了大片荒地的生态环境。而美国专家那些耸人听闻的说法,显然是没搞清楚中国的实际情况,只是在纸上谈兵罢了。

结语

时间在流逝,但希望仍在。希望蒙古国能早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成为下一个被沙漠吞噬的文明。

0 阅读:5

神奇的自然研究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