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专业考公务员对应哪些岗位?想要更好就业,研究生该如何准备

赵益规划 2024-12-06 03:30:05

很多同学纠结自己的专业,不知道该考什么公务员。那不管你考不考,你都可以保存好这个文章,为自己将来留条路做个准备。

由于编辑整个表格,耗费了我大量的心血,也欢迎大家给我一颗小红心支持,或者转发给你身边有考公诉求的同学们。

2025国考公共科目笔试已经考完了,其中341.6人万人报名,仅录取3.97万人,平均报录比约86:1。相信今年想要国考上岸,也是有一场硬仗要打。

而且跟我去年预测的一样,国考岗位对学历的要求会越来越高,硕博比例会越来越大,大家可以看我总结的表格。红色边框里的内容就是针对硕博以上学历,招考的岗位。

所以,网上标榜的学历无用,我觉得还是观点牵强的。而且,考公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不是说你满足最低的报考要求就一定能上岸,要知道,还有专业的要求呢,又卡了一批往届本科或大专生。一个岗位有众多的优秀对手与你竞争,还不排除硕博这种高学历的竞争者,如果大家面试同等优秀,谁不会选择高学历呢。另外,考公是有专业要求的,因此你本科若没选对好考公务员的专业,你考研的时候还有再改专业的机会。同时,很多考生纠结的是专硕考公务员更合适,还是学硕考公务员更合适,我告诉你没有这个限制,只有法学学硕会比专硕略占优势,其他的专业是没有学硕专硕区分的。因此,从长远规划来看,先考研再考公性价比更高,更利于人生幸福。

同时,我在给研究生们一个过来人的建议:若想找到好工作,读研期间就不能全“听”导师的。因为你们的立场和导师的立场不一样。比如读研期间,你就应该去实习,锻炼职场经验,但是大部分的导师尤其学硕的导师是不希望你们这么做的。他们希望你们,好好做实验,发表好论文,因为这些东西是衡量他们教学结果的指标。而且一个导师每年只能带这么点学生,他也需要你们来帮他们做事。导师的目的是发更多的核心,重更多的课题,拿更多的经费,你的利益是按时毕业,找个好工作。你们的目标是相对的,所以就需要你在读研期间额外付出什么,去平衡这种矛盾。

因此,你的工作啊,是你自己的事情,不要指望导师能给你除了口头建议以外任何的帮助,除非你真的给导师长期当了合格的牛马,还满足了导师的情绪价值。让他愿意回报给你他的人脉和资源。但是这样的导师真的太少了。所以,你要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要不影响毕业。同时也尽量能够挤出时间,比如说科研任务以外的寒暑假,或者是周末多关注就业动态,多参与企业实习,自己主动找企业,推荐自己,哪怕没有工资。因为这个工作经验是花钱买不来的,你将来找工作的时候,简历上只要有这么两三样的实习经历,就会让你比其他的应届毕业生能抢来太多机会了。如果家长们看到了这个文章,也尽量要挖掘自己周边的资源,帮助孩子,不要完全让他锁在象牙塔里,只会学习。

同时,我在提醒学生的同时,我也真心想要给诸高校一些建议。比如,以前大家都深信不疑的知识改变命运,为什么如今却变得不那么重要?要知道,在20年前,全国大学毕业生仅仅不到百万,而如今的毕业生是以前的十几倍,与大量裁员的工作岗位对比,更是显得狼多入少。那么大学生找工作难的核心症结在哪里呢?

根据某招聘网站调查显示,排名第一的原因竟然是,毕业生不知道自己适合找什么样的工作,或者读完大学不知道该干嘛?第二点原因就是,现在大学生投简历更喜欢投国企而不是民企。比如2024届大学生超六成向国央企投递简历,而投递民企的学生仅占18%,可事实上民企却实打实地提供了80%的就业岗位,这是不是也侧面反映毕业生自身定位的不清晰?因此特殊形势下的各高校,就不能以过去那般只应付理论教学,忽视学生的职业规划为教育根本了。

我强烈呼吁,从考生大学入学开始,就有专业的老师指导,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专业未来可能有哪些的就业机会,并请往届成功就业的师哥师姐来分享,能拿到这些好工作,他们大学4年,甚至研究生三年都做了什么?从大三开始,学校就要根据学生的规划诉求,来有侧重的分流,继续读研深造的分成一拨,不读研直接就业的分成一拨?因为这两部分学生的学业和实习培养是完全不同的。这样才能让学生一直清晰自己的未来目标,不浪费时间,提前准备。如果屏幕对面的,你们也认同我的观点,那请给我一个支持,让更多的高校或是教育监管部门看到这个文章。

1 阅读:127
赵益规划

赵益规划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