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认识一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国防科研战线上的旗帜:王永志

雨海谈文史哦 2024-10-13 21:04:07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们在国防安全、科技探索、医学突破、农业发展、保家卫国等诸多领域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作出了卓越且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杰出楷模和国家的脊梁。

王永志(1932 年 11 月 17 日 - 2024 年 6 月 11 日):

一、早年经历

王永志出生于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八面城镇老房村的一个贫农家庭。

自幼聪慧的他,7 岁便踏上了求学之路。1949 年初中毕业时,他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保送至沈阳的东北实验学校(辽宁省实验中学的前身)读高中。

1949 年 11 月,怀着对国家和人民的赤诚之心,王永志以学生身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高中时期,他原本立志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希望通过改良物种来提高粮食产量,为百姓谋福祉。

然而,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战机在天空呼啸而过的场景,让他深刻认识到航空力量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于是,他毅然将理想从“地上”转到“空中”,决心报考航空院校。

1952 年,王永志如愿被清华大学航空系飞机设计制造专业录取,后因院系调整并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5 年,王永志远赴莫斯科航空学院飞行器设计系飞机设计专业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到了三年级时,他敏锐地意识到火箭导弹设计对于国家未来发展的重大意义,果断改学火箭导弹设计。

1960 年夏,在苏联米申院士的悉心指导下,王永志的毕业论文选择了洲际导弹设计。经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1961 年,他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答辩,获得优秀生毕业文凭和工程师称号。

二、工作经历

1. 导弹研制工作

1961 年,王永志满怀报国之志回国,被分配到钱学森担任院长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从此投身于中国第一种自行设计的火箭研制工作。

他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严谨的工作态度,迅速在团队中崭露头角。1964 年 6 月底,王永志担任中近程火箭总体设计组组长,肩负起执行发射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的重任。

在紧张的筹备过程中,他常常与团队成员们一起加班加点,反复讨论技术方案,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有一次,在讨论会上,一位同事提出了一个技术难题:“这个参数的调整会不会影响到整个火箭的稳定性呢?”王永志沉思片刻后,坚定地说:“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问题,要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我认为这个参数的调整是必要的,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测试和验证,就能够确保火箭的稳定发射。”他的话语充满了自信和决心,让大家深受鼓舞。

此后,王永志还担任过中程火箭总体设计室副主任、洲际导弹的副总设计师等职务。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为中国导弹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2. 1978 年,在钱学森的建议下,开始担任中国第二代战略火箭总设计师

接到这个重任后,王永志深感责任重大。他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主持制定了第二代液体远程火箭总体技术方案。

在方案制定过程中,他不断创新,首创按研制阶段实行设计评审等管理制度。这一举措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质量,为火箭的成功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一次,在评审会议上,一位专家对某个技术环节提出了质疑:“这个设计方案是否过于冒险?我们应该更加保守一些。”王永志耐心地解释道:“我们不能因为害怕风险就停滞不前。

这个方案是经过我们反复论证和模拟的,具有可行性。我们要敢于创新,才能推动我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他的坚持和专业素养最终赢得了大家的认可。

3. 火箭技术突破与商业发射

1986 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第六任院长。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航天竞争,他深知必须不断创新才能提升我国火箭的竞争力。

于是,他提出采用横向并联捆绑、增加四个助推器以提升火箭推力的思路,用于“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的开发。

在研发过程中,困难重重。有一次,试验中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火箭的推力不稳定。王永志立刻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分析和排查。在紧张的讨论中,一位年轻的工程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会不会是某个部件的连接方式有问题?”王永志认真听取了他的建议,经过仔细研究和反复试验,最终确定了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了调整。

1990 年 6 月 29 日,我国第一枚捆绑式运载火箭——长征二号 E 提前一天矗立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西昌发射场,并于 1990 年 7 月 16 日首飞成功。

4. 载人航天工程

1992 年,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他深知这是一项艰巨而光荣的使命,带领团队按照“飞船—空间实验室—空间站”的“三步走”战略规划,开启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新航程。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王永志面临着无数的挑战和压力。有一次,在讨论飞船返回舱的设计方案时,大家意见不一。一位老专家提出了传统的设计方案,认为这样更加稳妥。

而王永志则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应该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提高返回舱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他说:“我们不能总是走别人走过的路,我们要敢于创新,为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开辟新的道路。”经过激烈的讨论和论证,最终大家采纳了王永志的方案。2003 年 10 月 15 日,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一飞冲天,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圆。

三、荣誉与成就

王永志的卓越贡献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可。

2004 年,他获得 2003 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5 年 1 月 13 日,被授予“载人航天功勋科学家”称号;

同年 3 月 3 日,获解放军一级英模奖章。

2010 年 5 月 4 日,国际永久编号第 46669 号小行星被命名为“王永志星”;

2019 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

2021 年 6 月 28 日,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2024 年 9 月 29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王永志被授予“共和国勋章”。

王永志长期致力于中国战略导弹和运载火箭的总体设计与研制工作,参加和主持了 6 个导弹型号、2 个运载火箭型号和“神舟”系列飞船的设计研制工作。

他为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和载人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航天领域的杰出代表和重要奠基人。2024 年 6 月 17 日上午 9 时,王永志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大礼堂举行。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0 阅读:0

雨海谈文史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