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病症,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涉及范围最广,对全球公共卫生事业影响最大的传染性疾病,给很多人留下刻骨铭心的记忆。这一年半载新冠比较低调了,但仍没有消失。
从2020年初至2023年,人们普遍戴口罩测体温、做核酸检测、出示健康码和行程码,尤其记忆犹新的是,大部分人接种过新冠疫苗。
这几年,针对新冠疫苗有没有用,会不会产生副作用等讨论,长期存在。最近,国外知名大学专家曝光“辉瑞和莫德纳公司的新冠疫苗有后遗症,患者接种后出现生物性变化”的消息,引起关注。国内一些打过新冠疫苗的人,心再次提了起来。

这则消息是2025年2月19日,《耶鲁大学最新研究新闻》的消息,被国内一些媒体转载报道。辉瑞公司和莫德纳公司是美国知名的跨国药企,尤其是辉瑞公司,更是全球综合实力名列前茅的药企。它们在新冠肆虐期间,主要生产mRNA新冠疫苗,供人们接种。
消息称,接种mRNA疫苗数年过去后,部分人员出现免疫细胞差异、血液有新冠病毒蛋白等生物性变化,还可能有流感、淋巴结肿大和神经问题。
这里面有3个关键问题:
1、知名跨国药企生产的新冠疫苗,与我国民众接种的疫苗是同一种吗?
2、我国民众接种过新冠疫苗后,出现的一些异常反应,怎么看?
3、新冠疫苗真的会引起“后遗症”吗?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应对?

第一个问题:知名跨国药企生产的疫苗,是怎样的疫苗,与我国接种的疫苗有联系吗?
新冠病毒是人体免疫系统从未见过的病毒,打疫苗的作用有2个:
一个是让免疫系统记住病毒长啥样,有什么特征,遇到熟悉的面孔就立即触发“免疫反应”,及时清除病毒,防止感染面扩大。
一个是防止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给医护人员救治赢得时间,而且还可降低新冠病毒传播。
新冠病毒入侵人体,并不是一下子就扩散全身、发起攻击的,而是有一个过程和时间,这个过程发展怎样,与人体免疫直接相关。疫苗的作用,就是伪装成病毒,让免疫系统提前“演练”,产生免疫记忆,一旦真的病毒来了,能有效应对。

所以,我们就有打1针、2针、3针的不同区分。
1、打1针的是腺病毒疫苗,或mRNA疫苗,就是辉瑞和莫德纳公司生产的那一款,疫苗里面是货真价实的活体病毒,让人体免疫系统“真刀真枪”和病毒干起来,积累经验,但很可能出现发热、难受等副作用。
2、打2针是灭活病毒,就是我们国内民众接种的主要疫苗,它里面装的是被“杀死”的病毒,让免疫系统记住病毒模样,这种疫苗较为安全,基本不会有发热副作用,有的免疫系统可能不当一回事,所以要打2针加深印象。
3、打3针是重组蛋白,它相当于把新冠病毒的照片拿给免疫系统“纸上谈兵”,免疫系统由此产生相应的记忆。

国内大部分人打的是新冠疫苗里的第二种“灭活病毒疫苗”,后面有的人打了3针,是因为病毒变异,防止大范围传播和保护重点人群。这种疫苗不是辉瑞公司生产的疫苗,技术路线不一样。
第二个问题:我国民众接种灭活病毒疫苗后,有些出现异常反应,怎么看?
我国防治新冠共免费为民众打了多少灭活疫苗?从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看,截至2013年1月13日,共348805.8万剂次(不含港澳台地区)。
我国新冠疫苗接种是从2020年12月份广泛铺开的,全国绝大部分人员都参与其中,有的人反映接种后出现肺结节、血压血糖异常、白血病等问题,曾引起广泛关注。

国家权威回答是怎样的?
2022年5月,国家疾控中心明确,接种疫苗后异常反应,要从6个方面开展专业判断:时间上的关联、生物学合理性、关联的强度、异常反应的规律性、关联上的一致性、关联的特异性,核心思想是:疫苗还是要打,放心打。
2023年4月,国家卫健委权威发布消息:新冠病毒仍未消失,现阶段部分人群仍需及时接种新冠疫苗。
为什么一些人反映接种疫苗后出现异常?可能有两个重要原因:

1、反映的异常问题,国内发病率很高,如高血压、糖尿病,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啥时候患上这个病,趁着打疫苗才查出来。还有肺结节,临床上历来检出率都不低。
2、新冠疫苗注射期间,体检明显增多,有的人刚好处于发病窗口期,被查出异常,很自然就怀疑到疫苗身上。
第三个问题:新冠疫苗真的引起“后遗症”吗?打了疫苗的人何去何从?
临床上,新冠疫苗真正的“主业”,是防止和降低重症几率,另外“副业”是有助于降低新冠传播,让免疫力较好的人避免感染。所以会出现好几种情况:

打了疫苗之后避免了新冠感染、打了之后仍被感染、打了仍然重症、有的没有打一直没事,各种案例都有,但新冠疫苗“防重症”的目的一直没变。
很简单的对比,我国和国外都经历过新冠感染高峰期的冲击,“变阳”的人不少,但对比一下国内和国外重症率和病亡人数,结论就出来了:打了新冠疫苗,确实是有用的。
那么,现在国外曝出的知名跨国药企新冠疫苗有“后遗症”,如何解读?
从已知的消息看,目前“疫苗后遗症”没有明确诊断标准,没有权威的医疗机构和组织发布过。关键是,关于“疫苗后遗症”的症状描述,和“新冠后遗症”高度相似和重叠。或者可以认为,是新冠后遗症,而不是“疫苗后遗症”。

更重要的是,如果新冠疫苗没有足够的安全性和防治率,我国就注射了30多亿剂次的量,一旦有“大规模”、“明确”的后遗症,会是怎样的局面?
所以,结论是:新冠疫苗引起“后遗症”,很可能是一个小范围的讨论个案,并非真正的研究结论,现有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数据,仍是支持新冠疫苗作用的,或者说,接种新冠疫苗,收益是远远大于风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