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冷战的44年中,美苏进行了全方面的竞争,而苏联航母更是见证了超级大国的兴衰更替。从60年代末的初步探索,到80年代的技术巅峰,苏联共打造了9艘航母,却在历史的转折点上,这些庞然大物走向了各自不同的命运。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主要继承者,最终只接手了一艘,那剩下的那些,都去了哪里呢?其中有3艘被中国接手。
基辅级的诞生:苏联海权的初步尝试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面对北约的海上威胁,苏联决定大力发展海军力量。在此背景下,基辅级航母应运而生。这4艘以城市命名的巨兽——基辅号、明斯克号、新罗西斯克号和巴库号。
虽然在设计上更倾向于搭载直升机的巡洋舰,但它们无疑快速提升了苏联海军远洋作战能力。在造船厂里,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劳作,将一块块钢铁焊接成了国家海权的象征。
库兹涅佐夫级的辉煌与挑战
进入80年代,苏联航母建造技术迈上了新台阶。库兹涅佐夫级的出现,标志着苏联终于拥有了能够起降固定翼战斗机的真正航母。
原计划中的5艘巨舰,包括库兹涅佐夫号、瓦良格号、乌里扬诺夫斯克号、列宁格勒号以及尚未开工的塞瓦斯托波尔号,本应成为苏联海军的中流砥柱。但由于苏联经济的崩溃, 1991年的苏联解体,将这些航母的命运推向了未知的深渊。
九舰分崩离析:历史的无奈与抉择
苏联解体后,九艘航母的命运各异。俄罗斯继承了性能先进的库兹涅佐夫号,成为了其海军的旗舰。而其他航母,则经历了从废弃到转售,再到重生或消逝的不同轨迹。
基辅号与明斯克号:来到中国,从昔日的战争机器,转变为主题公园与军事博物馆,成为了连接中俄友谊的桥梁。
新罗西斯克号:因为性能落后,在苏联末年便已退役,在1996年被韩国买下,买下后韩国无法进行改造,最终难逃拆解的命运,其钢铁或许已化作了城市的钢筋水泥。
巴库号:上世纪,这艘航母俄罗斯白送给印度,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后续的改造和维护全由俄罗斯负责。整体花费上百亿,终于成为了印度的维克拉马蒂亚号,继续在印度洋上巡航。
瓦良格号:在乌克兰船厂停工多年后,1999年被中国购买并改造为辽宁号,成为了中国海军航母事业的起点。
乌里扬诺夫斯克号:这是苏联唯一建造的核航母,非常可惜,当时大部分已经完工,但因为苏联解体,没有后续资金完成建造,最终遭到拆解,它见证了苏联海军梦想的破灭。
塞瓦斯托波尔号与列宁格勒号:前者刚开建没多久,苏联就解体了,只能永远停留在了图纸上。后者在1995年被希腊买走,之后也被肢解。
库兹涅佐夫号的坎坷历程:俄罗斯的航母梦
作为俄罗斯唯一现役航母,库兹涅佐夫号见证了苏联到俄罗斯的海军变迁。从服役初期的荣耀,到解体后的迷茫,再到新世纪的现代化改造,这艘航母的命运与俄罗斯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
虽然经历了船坞沉没、火灾等一系列不幸事件,但俄罗斯海军与船厂工人从未放弃。他们正努力修复这艘老舰,期待其能在2025年以全新面貌重返大洋,继续守护俄罗斯的海洋利益。
苏联航母的兴衰史,是冷战时期美苏争霸的缩影,也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家实力起伏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