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甜食、不喝奶茶却查出糖尿病!预防糖尿病,做好4点才行

小王的备忘录 2024-11-21 06:20:51

11 月 14 日,在河南郑州,24 岁的研究生小王(化名)的生活被一则诊断搅得天翻地覆。小王因为近期总感觉恶心,吃啥吐啥,去医院检查后竟然确诊为糖尿病。

小王得知消息后,很难接受这个现实,因为她本人并不胖,只有106斤,而且饮食习惯也还行,年轻人偏爱的奶茶她不喜欢喝,外卖也很少吃,偶尔吃点汉堡和炸鸡,在她看来,自己不可能得糖尿病这样的疾病。

医生表示,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跟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自身免疫因素都有关系。

糖和糖尿病

一直以来,大众普遍认为糖尿病是吃糖过多所致,这其实是一种片面的认知。糖与糖尿病确实有着紧密的关联,但并非简单的因果对应。当人体摄入大量糖分,血糖会急剧上升。此时,胰腺的胰岛细胞会分泌胰岛素,其作用是促进细胞摄取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然而,若长期超量摄糖,细胞会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胰岛素难以有效发挥作用,血糖便持续处于高位。胰岛细胞长期超负荷运转,功能逐渐衰退,胰岛素分泌量减少,糖尿病便随之而来。例如,那些长期依赖高糖饮料和甜品度日的人群,他们体内的血糖波动就像汹涌的海浪,不断冲击着胰岛细胞的正常功能,长此以往,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大幅增加。

而除了糖摄入超标之外,还有很多因素也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1. 遗传因素占据重要地位,若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其后代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

2. 环境因素同样关键,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压力增大,运动匮乏,熬夜频繁等不良生活习惯,都会干扰身体正常代谢,为糖尿病的发生埋下隐患。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下的上班族,身体会分泌一些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作用,使得血糖难以被有效控制。

糖尿病的危害

高血糖会对全身血管和神经造成严重损害。

长期高血糖会使血管壁变性硬化,导致管腔狭窄,引发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等,严重时可危及生命。长期高血糖会使得肾脏的微血管受损,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逐渐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甚至可能进展到肾衰竭。长期高血糖会使得眼睛的视网膜血管在高血糖影响下发生病变,视力减退,严重可致失明。周围神经也会因高血糖出现功能障碍,手脚会有麻木、刺痛或感觉异常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有患者在患病后,脚部因神经病变失去知觉,即使受伤也难以察觉,进而引发严重的感染和溃疡。如何有效预防糖尿病?

1. 健康饮食

在碳水化合物的选择上,应倾向于全谷物、豆类和薯类等复杂碳水化合物,其丰富的膳食纤维能让血糖平稳上升,比如以糙米饭替代白米饭。同时,要减少糖果、甜饮料等简单碳水化合物的摄取。优质蛋白质的摄入也不可或缺,瘦肉、豆类、蛋类与奶制品都是理想来源,它们既能增强饱腹感,又有助于稳定血糖。合理的脂肪摄入同样关键,建议优先选择橄榄油、鱼油、坚果中的不饱和脂肪,规避饱和脂肪与反式脂肪。

2. 适量运动

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和骑自行车等,能消耗热量、降低血糖并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建议每周坚持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对于有条件的年轻人,也可以配合一定的力量训练,比如举重、俯卧撑等,可帮助提高基础代谢率,更好地调控血糖。

3.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体重意义重大,需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 18.5 - 23.9 的健康范围,同时关注腰围,减少腹部肥胖。良好的生活习惯亦不可忽视,戒烟可降低发病风险与并发症危害,过量饮酒会干扰血糖代谢,应适量饮酒。保证每天 7 - 8 小时的充足睡眠并规律作息,利于维持身体代谢平衡。

4. 定期体检

高危人群应加强体检频率,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包含血糖、血压、血脂、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的全面检查。糖尿病前期人群可借助家用血糖仪定期监测空腹与餐后血糖,以便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或实施干预措施。

0 阅读:81

小王的备忘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