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位凭借 “电锯经济学” 崭露头角的哈维尔?米莱吗?这位极右翼总统上台之际,曾信誓旦旦地承诺要以激进手段解决阿根廷的经济问题。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仅仅一年之后,他所推行的 “经济实验” 竟将阿根廷民众无情地拖入了贫困的深渊。
“以前尚有家园,如今只能在救济站果腹”24 岁的玛丽亚内拉阿巴斯托曾经拥有一个虽不富裕却能遮风挡雨的小家。可如今,她只能带着女儿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救济站门口,用一次性餐盒吃着馄饨汤,而她的丈夫则在一旁排队等候领取救济食物。
“以前虽说日子紧巴巴,但好歹还能勉强维持。现在却一无所有,我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阿巴斯托无奈地叹息道。
这并非个例,而是当下阿根廷社会的真实写照:众多家庭因米莱的政策陷入绝境,甚至不得不依赖救济度日。
贫困率飙升至 53%!米莱的政策使中产阶层亦深陷困境数据表明,在米莱执政的第一年,阿根廷的贫困率一路攀升至 53%,创下近 30 年来的新高。更为惊人的是,那些有工作、有学历的中产阶级群体,也未能逃脱滑向贫困线以下的厄运。
阿根廷天主教大学的经济学家唐扎坦言,米莱的 “休克疗法” 引发了灾难性的后果:
1.货币贬值:米莱推行的比索改革致使物价飞涨。
2.取消租金管控:房租翻倍,使得底层民众连安身之所都难以保障。
3.削减福利:交通、能源等费用直线上升,民众的生活成本愈发沉重。
就连一些曾经对米莱满怀期待的选民也不禁产生怀疑:“这样的改革真的能够挽救经济,还是在无情地摧毁民众的希望?”
“没有了西红柿,沙拉还能称之为沙拉吗?”在救济站外,80 岁的伊内斯费尔南德斯正在长队中缓慢挪动。她曾是街头的小商贩,如今却连基本的食物都无力购买。“以前我们还能制作沙拉,现在连西红柿都快成了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这个故事不仅令人揪心,更深刻地揭示了米莱政策所带来的直接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已无法维持基本的生活需求。
政策调整为何雪上加霜?米莱政府取消了社区支持项目,转而将重点置于 “个人援助” 之上。然而,面对规模庞大的贫困群体,这种方式无异于杯水车薪。一位社区领袖愤懑地表示:“阿根廷拥有 4500 多万人口,靠逐个帮扶,何时才能到头?”
更令人心寒的是,米莱政府还多次对基层组织进行无端打压,指控其存在违法行为,却拿不出任何确凿证据。许多施食站仅靠个人募捐艰难维持运转,即便如此,需求依旧远远超过供应。
“我们要团结起来,这是唯一的出路”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施食处,50 岁的协调员劳拉戈特始终坚信:“政府试图让大家各自为战,但我们深信,唯有团结才能带来希望。”
她的话语点燃了众多基层民众的信念:面对经济政策的冷酷与不公,他们选择相互扶持,共同抗争。
米莱的支持率为何还能维持?令人费解的是,尽管贫困率急剧上升,米莱的公众支持率却仍接近 47%。许多专家指出,这是因为部分民众仍然对他能够彻底改革经济抱有一丝幻想。但从长远来看,这种支持究竟能否持续,依旧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底层人民的怒吼,阿根廷的未来在何方?阿根廷当前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裂局面:一方是被政策压垮的贫困民众,另一方则是对改革满怀信心的拥护者。而这场社会经济实验的最终结果,极有可能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
阿根廷的未来,是继续在极端经济政策的泥沼中苦苦挣扎,还是能够探寻到一条真正惠及民众的改革之路?一切,都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但对于那些在救济站外苦苦等待的穷人们而言,他们已没有太多时间可以等待。点赞关注林间烛影带你了解更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