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挑选配偶,人类女性有多挑剔?雌性动物的性选择:交配不是终点

小灰灰灰 2022-10-07 13:53:29

在自然界,雄性和雌性构成了性的双方,而性选择则保证了两性动物繁殖的质量,种群规模因此发展壮大。人类也不例外,男性和女性的择偶同样遵循性选择的规律。

研究表明,人类同样会根据外貌、声音、行为等特征选择配偶,比如:身材苗条、小腰臀比、低BMI的女性更受男性的欢迎,这预示着女性正值年轻状态、具有高生殖潜力等信息。反之,女性对男性也存在性选择,而且比男性的选择更加挑剔。

女性择偶比男性更挑剔,有何科学依据?

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男性在选择约会对象时普遍看重女性的外貌,而女性则更注重对方的“综合实力”。

在试验开始前,所有参与者均填写了关于择偶标准的调查问卷,包括家庭责任、外貌气质、健康状况、财富地位等等。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数人都期望和自己“志同道合”的异性约会。

不过,受试者很快被接下来的试验打脸。研究人员安排26名男性和20名女性参加“快速配对”活动,男性和女性一对一单独交谈,每隔3~7分钟交换谈话对象。等所有的参与者都完成一轮谈话后,再让每人选出最想约会的异性。如果男女双方两厢情愿,就安排第二次约会。

谈话结束后,男性普遍选择了拥有美丽外表的女性,而女性则倾心于更有能力、更富有、更有安全感的男性。值得注意的是,在20名女性大学生中,有1/2的比例被选为再次约会的对象;而在男性中,只有约1/3的人被再次选中。这表明,女性的择偶眼光比男性更加挑剔,考虑的因素也不再局限于外貌。

男性和女性的性选择策略,为何会出现悬殊的差距?一方面,这是因为男性和女性产生的配子类型和质量存在差异。男性产生的精子约长60μm,数量可达千万级别,女性的卵子直径则达0.2mm,单次排卵一般只排出一枚。

卵子的能量投入比精子更高,二者的数量差异导致卵子成为稀缺的繁殖资源。相应地,女性自然就具有更高的性选择权利。

另一方面,雌性动物在有性生殖中付出的代价更高。从生物学角度看,哺乳动物的有性生殖经过交配、怀孕、生育等过程,处于孕期和哺育期的雌性动物更容易遭到天敌捕食,生存率更低,养育后代也需要更多的资源支持。

人类也是如此,孕期的女性依赖于男性提供资源和照顾,有所不同的是,人类女性还要面临后代的养育、教育、医疗等问题。因此,女性在选择配偶时除了关注“优质基因”外,还倾向于关注“优质资源”,比如:男方的经济实力、受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等。

雌性动物:究竟如何选出最佳配偶?

达尔文在《进化论和性的选择》中提出了性选择理论,该理论将动物的性选择分为两类:一类是同类动物为击败对手而产生的特征,例如:雄性动物的格斗器官;另一类是对异性配偶产生吸引力的特征,例如:鸟类鲜艳的羽毛、灵巧的歌喉。

雌性动物在择偶时,或是选择身强体壮的雄性,或是选择特质优良的雄性,但最终目的都是选择出优质的基因。根据Andersson提出的“信号模型”理论,动物基因的质量可通过某些信号表达出来,包括视觉、嗅觉以及听觉。蓝顶蓝饰雀就是经典的例子,其舞步频率高达50次/秒,表演充满节奏性,这也是雄鸟求偶的“必考科目”。

更多的研究表明,动物的交配行为远比想象中更加复杂,交配前的选择至少可分为五个方面:

1,根据体型大小选择配偶。例如:雄性长角羚在选择对象时经常接触、拜访占有不同妻妾群的雄羚,通过体型大小等指标判断雄羚的实力,最终选择最强的雄羚并与之交配。

昆虫界也存在类似的现象:黑色小毛纹具有成群出飞的习性,个体较大的雄蚊聚集在蚊群的底部,而雌蚊常常从底部飞入,更容易获得优质的交配对象。

2,通过“食物球”或“礼物”选择配偶。很多雄性动物需要向雌性提供食物才能获得交配权,雌性的蜂虎(一种鸟类)、舞虻、蝎蛉、奇异盗蛛等动物均需要“彩礼”。在雌性动物进食时,雄性趁机交配,食物球的尺寸越大,雄性的交配时间就越长,繁殖的成功率越高。

一枚远古琥珀中,包裹着雄性昆虫及其食物球

但凡事都有例外,有些动物并不遵循游戏规则,而是通过欺骗行为谋取利益。有些蜘蛛为与雌性交配,用蛛丝伪造成假的食物欺瞒雌性,从而骗取交配权。

3,选择高繁殖力和高生育能力的个体。在交配前,雌性的澳洲纺织娘会认真评估雄性的精囊大小,精囊越大,意味着生殖力越强,对后代的繁殖越有利,雌性的生育利益才能达到最大化。

带有精囊的澳洲纺织娘

4,根据社会地位选择配偶。象海豹是一种特殊的鳍足类哺乳动物,婚配制度为一夫多妻制,一头雄象海豹拥有大量的妻妾群,少则数十头,多则上百头,种群内部有严格的等级制度。在繁殖期内,雌性象海豹不接受低序位雄性的求偶;如果雌性有出轨行为并被原来的配偶发现,就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5,基于基因相融性或互补性选择配偶。有科学家认为,为避免近亲繁殖,动物进化出了一雌多雄和雌性选择的机制,这有利于维持种群的健康。一夫一妻制的人类也不例外,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倾向于选择和自己基因相差较大、组织相容性抗原相异的配偶。

科学家发现:交配并不是性选择的终点

交配和繁殖是生命延续的核心课题,但交配并不是性选择的终点。科学家发现,动物在交配后也存在“精子筛选”的程序,具体分为受精前选择和受精后选择。

在受精前,动物的精子仍存在激烈的竞争,竞争策略令人惊叹。一些灵长类和啮齿类动物存在“交配栓”的特殊结构,交配结束后,雄性动物在雌性的阴道内留下交配栓,一方面可阻止精液倒流,提高受精的成功率,另一方面可避免雌性再与其他雄性交配。

动物交配栓的结构

雄性豆娘的竞争策略更加特殊,其阴茎具有双重功能,一是输送精子,二是通过生理结构将其他雄性遗留的精子移除。最终的结果显而易见:排除异己,提高自身的繁殖率。

在受精后,很多雌性动物依然掌握着“生与不生”的选择权利。

科学家发现,雌性鹿鼠、草甸田鼠、领旅鼠等动物在怀孕后,如果长时间接触陌生的雄鼠或其气味,胎儿的流产率就会呈增加趋势,雌鼠倾向于和新的雄性交配。这一现象被称为布鲁斯效应,本质上是一种妊娠终止现象。

除了啮齿类动物,狮子、狒狒等动物也存在这一现象。那么,这一效应对雌性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以狮子为例。年轻雄狮击败狮王并取而代之,下一步会杀死雌狮的幼崽,以促使雌狮再次发情。如果雌狮正处于孕期,就可通过妊娠终止避免对后代的投资浪费,结果是利大于弊。

总结

雌性动物的性选择充满神奇与奥秘,交配前、交配后都存在竞争与考验。为了获得配偶,雄性和雌性之间既彼此对抗,又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出多元的繁殖生态。

和动物相比,人类女性对配偶的选择也颇为挑剔,但最终的结果都是保证后代的竞争力,实现基因的健康延续。

0 阅读:708

小灰灰灰

简介:每天更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