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大禹治水》的出处之谜,没有必要隐瞒它的真正来源

文学私秘 2023-08-12 22:37:24

目前,全国小学统一使用的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大多数都注明了作者、出处及来源。

但是,我们也注意到,明明可以找到出处的课文,偏偏却遮遮掩掩,隐蔽文章的出处,而且不断改变这些文章的出处来源,让人感觉到这背后总像是有什么难言之隐似的。

比如,非常典型的就是二年级上册的课文《大禹治水》。

《大禹治水》的故事,非常有名,早在五十年代就出现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不过,五十年代的《大禹治水》的课文,与今天的部编版的课本,并非是同一篇课文。

我们找到的首次进入语文教科书的《大禹治水》,是在1958年第一版的《初级小学课本:语文第七册》之中。

这篇课文内容如下:

29大禹治水

我国有这样一个传说。

四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发了洪水,房屋倒塌了,田地淹没了,人民流离失所,过着苦难的生活。

那时候,有一个首领名叫禹,他看到洪水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就决心把洪水治好。

禹跟成千成万的人民在一起,凿山岭,挖河道,引水向低的地方流,一直流到海里去。他們不辞辛苦,不畏困难,日夜劳动。禹领导治

水,格外勤劳,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

有一次,禹经过自己家门口,他想进去看看,但是他一想到许多人的家都被大水冲毁了,还是治水要紧,就没进去。

有一次,禹又经过自己家门口,因为工作很忙,又没进去。

经过好些年的努力,治水快成功了。禹又经过自己家门口,跟随他的人都劝他进去看看。禹说:“我們的工作还没完成。如果我进去看看,就会耽误我們的工作。”这一次他还是没进去。

禹带领劳动人民治水,一共治了十三年,终于把洪水引到海里去了。人民又过着安定的生活。

人民感激禹的功劳,称他大禹。

这篇课文主要是抓住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个主题进行了情节叙述,文字比较朴实。

很难想象,这篇课文出现在小学教材上的时候,目前统编版中的《大禹治水》的文本,几乎同时诞生,但是,当时的教材选择的是这一遍,而不是目前统编版中的那一篇。

之后,《大禹治水》的课文,似乎在教科书中就绝迹了。这主要原因,只能猜测为《大禹治水》更多地出现在历史课本中,所以就没有把它作为一篇语文课文列入教材。

之后,只有在苏教版、北师大版里出现过《大禹治水》这一课,但内容与目前的统编本的课文,也完全不同。

我们看看苏教版第三册的《大禹治水》课文:

很久很久以前,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

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

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

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的《大禹治水》课文: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淹没了村庄和田野,房屋倒塌了,牲畜被冲走了,庄稼也被冲毁了,人们只好四处逃荒。

见到人们受苦,鲧很着急,就把天上的土偷下来,去堵塞洪水。这种土叫息壤,能自生自长,永远用不完,可不定期是堵不住洪水。天帝知道鲧偷了息壤,大怒,命令火神把鲧处死。鲧在临死前叮嘱儿子禹“一定要把洪水治好”。

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晚上,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他的脚长年泡在泥水中,脚跟都烂了,他只好拄着棍子走路。

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洪水终于退了,大地又恢复了欣欣向荣的景象。禹因此成为人们世世代代敬仰和爱戴和英雄。

再来看看目前部编本中的《大禹治水》:

15 大禹治水

很久很久以前,洪水经常泛滥。大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毒蛇猛兽到处伤害百姓和牲畜,人们的生活痛苦极了。

洪水给百姓带来了无数的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一个名叫鲧的人领着大家治水。他只知道筑坝挡水,九年过去了,洪水仍然没有消退。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禹离开了家乡,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他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口。可是他认为治水要紧,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看一看。

禹吸取了鲧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疏导的办法治水。他和千千万万的人一起,疏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大海里去。洪水终于退了,毒蛇猛兽被驱赶走了,人们把家搬了回来。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农业生产渐渐恢复了,百姓重新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

比较一下,目前的部编本《大禹治水》侧重于交代大禹治水的特点,以及这一行动的独创性,有着它不同于之前的文章的特别定位。

那么,目前的部编本的《大禹治水》的出处在哪里?

我们先看看课文里是怎么注明的。

在最早的2018年左右的部编本教材里,注明为:

“本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写”。

这样的作者标注是很少见的。因为事实上,小学教材里的没有署名的课文,都有着它的本来的原始文章,教材编写人员至多在原文的基础砍砍削削,修修补补,但不管如何修饰与改写,都有一个原文存在于那里。就像现在教材里依然没有标注作者的两篇经典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均有所本,只是教科书的编写者依然保持着他们的懒惰本色,而不愿意费一点力气去找到这两篇课文的看似扑朔迷离但绝对具有厘清课文本意的真正作者。

但奇怪的是,后来的教科书里,《大禹治水》的注释不断地作出忽东忽西的修改。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这个文章的注释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一个是“本文根据《史记·五帝本纪·夏本纪》相关内容改写”。

这种说法是很没有道理的,因为史纪里的相关部分,与课本中的表述方式,并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

另一个标注是“本文根据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改写。”

这个比《史记》的那个取材说,要更广泛一些,也更容易囫囵过去,多少能经得住严谨的审视。

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改写的作者是谁?

为什么首版的时候,标注成““本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写”,但后来为什么突然改变了原先的标注法,而是突出了《大禹治水》改编的来源,但对改编人却作了“马赛克”处理?

那么, 部编版教材里的《大禹治水》是真的“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根据相关材料编写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

其实,只要我们认真地考证一下,就会发现,目前课本里的《大禹治水》取自于1958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一书。

相关文字部分如下:

相传大约四千多年以前,黄河流域(“流域”就是河流灌溉得到的地带)发生了洪水(就是大水)。洪水淹没了田地,冲坏了房屋。水多的地方长满了野草。毒蛇猛兽到处伤害人们的生命和牲畜。人们只得搬到高地上去,生活痛苦极了。

这场洪水是人们的大灾难,必须治好它。当时由一个名叫鲧的人负责治水。他治了九年,没有把水治好。他的儿子禹继续治水。

据说禹出门治水的时候,结婚才三天。他离别了新婚的妻子,一去就是十三年。这十三年里,禹到处奔走,曾经三次走过自己的家門口,可是治水要紧,他一次也没有走进家门去看看。

禹发动了千千万万的人民一起治水。他們开通了很多河道,让洪水通过河道,最后流到海里去。洪水终于退掉了。他们又烧掉野草,把毒蛇猛兽驱逐走。人们都搬回平地上来。禹便把粮食的种子发給大家,让大家在被水淹过的土地上耕种。他还领导大家兴修沟渠,用沟渠里的水浇田。这样,生产渐渐恢复了,人民也就安居乐业了。

人民非常感激禹领导大家治水的功绩,称他为“大禹”。关于他的传说和古迹很多。春秋时候有人说:“要是没有禹,我们也许都变成鱼了。”

我们可以看出,目前统编版教材里的《大禹治水》在文章的构思、布局与语言上,都是根据《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中的相关章节改写的。

目前统编版教材里的《大禹治水》进入课本的时间,大致在2017年左右。这篇课文,之前并没有出现在任何的教材里,我们可以合理的猜想一下,统编版教材在编写时,强化了传统文化元素的含量,于是将之前的教科书很少收纳的《大禹治水》的主题传说,列入教科书。

教材编写人员,便开始寻找合适的课文,他们显然抛弃了1958年版语文书里的那一篇旧课本,也没有把苏教版与北师大版的《大禹治水》移用过来,而是沉入到故纸堆里,跑到1958年版的、诞生于特殊的大跃进年代、今天已经几乎无人问津的《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里,找到了《大禹治水》的原文,然后在此基础上稍作改写,编成了目前统编版教材里的《大禹治水》。

这个教材编写颇费周章,编写人员是怎么找到1958年的那本书,从中摘抄了相关章节,这是不是有一点叫人感到奇怪与古怪?

这样一篇新编写的课文,编写人员应该知道它的出处在哪里,应该在课文里标注明:“本文选自《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一书”才对,但不知出于什么鬼使神差的原因,初版里,竟然署上了“本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室编写”,但后来正式出版的时候,编写组人员还是理性地略去了这个标注中的炫耀成份,而只是强调了文章改编的出处,一个是《史记》,一个是“中国神话传说”,都是一种模糊的标注方式,对搞清真正的课文出处,毫无意义。

为什么教材编写人员,要隐瞒目前统编版教材里的《大禹治水》取材于《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一书呢?

我们无从得知。

但从当时的报刊上对《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一书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此书出版的背景。

在《读书》杂志1958年第9期上,有一篇出版简讯,介绍了《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一书的背景:

上海出版社一马当先——出书快样式多有创造

组稿快,出书多,内容广,这是上海各出版社配合总路线宣传的出书特点。上海人民出版社六、七两月内将争取出版这一方面的书籍110种,其中有分别地为干部、工人、农民写的总路线讲话和图解本,有参加“八大”的干部等写的《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的体会》,有介绍中外科学、技术、发明家事迹的《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有介绍大跃进中的上海先进工人和先进合作社员的丛书,此外,还有一套包括有“ 破”有“立”两方面的《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丛书》。纪念“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一周年,也将出版10种文集。

可以看出,这一套书的主题是突出了大跃进期间强调的“敢想敢做”这个主题,书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编织素材,形成文本,显然,“敢想敢做”这个主题,带有大跃进时代的特殊内涵,在这个大主题下的文章,显然并不完全适应今日的主题,把那个时期的带有时代烙印的文章,移用到现在的教材里,显然会产生理念上的不适与龃龉,因此,我们可以合理想象一下,模糊化目前统编版教材里的《大禹治水》的出处,是一种很自然的选择。

但是,我们只有了解一篇文章的出处,才能帮助我们真正地了解文章的本意与用意,这也是必须对一篇文章的来龙去脉进行探究与追访的原因。

就像现在目前统编版教材里的《大禹治水》的教辅书,都称这篇课文的中心主题,是歌颂了主人公“公而忘私,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奉献精神”,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的来源里,才知道文章的用意,是突出一种“敢想敢做”这个时代主题。

我们不妨再摘录一段《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一书的序言里的出版目的:

——为了帮助读者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发挥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以便在技术革命和全面大跃进中作出更多的贡献,我们陆续出版了“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这一套历史故事,现在把已出版的二十六册汇总成一册。——

因此,目前统编版教材里的《大禹治水》是拷贝自《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一书,是这篇文章的真正来源。

我们也可以通过《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一书的主题题旨,更清晰地看清楚《大禹治水》里隐含着的“敢想敢做”的思想内涵。毕竟这是曾经有过的时代主题,我们没有必要抹去曾经的时代痕迹。

我们期待,在下一版的语文教材里,能够将《大禹治水》标注为“本文选自《历史上敢想敢做的人》一书”。

1 阅读:65

文学私秘

简介:文学是人学,关注人类的所有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