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最婉约的一首春词,通透洒脱,抚慰无数失意之人!

南荒诗词点墨人 2025-03-22 04:44:15

编辑 | 柳色黄

插画师 | 呼葱觅蒜

今日天气回暖,空气里都是微醺的草木香。

早上见到的太阳,都带着春雨的水汽,照在身上毛绒绒的温柔感。

饱食的午后,沿着石板路溜达,途经一朵紫丁地花的盛开,便遇见一场关于春天的浪漫。春风一吹,头发都在开心。所有的迷惘都在春光下消融,如同雪花一般了无痕迹。

春天里也适合读一读苏轼,他笔下有大江东去的豪情,有江海寄余生的逍遥,更有关于春天的婉约多情。

今日便分享苏轼最经典的一首婉约春词,被誉为“恐柳永未必能及”的——

《蝶恋花·春景》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暮春时分,绿肥红瘦。

天地间一片葱郁的绿色,唯剩残花两三点红。

青涩的杏子挂在衔着露珠的枝头,俏生生的惹人怜爱。燕子在树林间穿梭,清澈的溪水围绕着村庄静静地流淌,映照着春日的谢幕。

熏风一吹,枝丫上的柳絮便随风飘逝,如雪花般飞舞于空中。虽然红花柳絮越发稀少,但依依青草却绵延不绝,蔓延到天尽头,一片苍茫的翠色。

围墙之内,传来银铃般清脆的笑声,墙外的行人路过,瞥见一闪而过的裙角,原来是深宅大院里的女子趁着春光的余韵纵情嬉戏。旅人情不自禁的驻足,渴望能再见一眼嬉闹的少女,却可惜笑声越来越远,直到消失不见,心中不由得怅然若失,这世上总是多情的人为无情的人感到烦恼。

上片写暮春之景,我们通过词人的视觉,看到残花、青杏、燕子、绿水、柳絮和芳草等春末景致,直观的感受到春色将尽,不由得有几分凄凄之意,但初生的小小青杏,却有无限的怜爱与欢喜,而“天涯何处无芳草”更是融入无限希冀,纵使天地褪红,不再花团锦簇,但芳草青绿,自有一番境界。

下片则写一场偶遇。路过高墙的旅人听到高墙内欢悦的笑声,抬头望去,便看见一闪而过的裙角,从而生出无限遐想,但是笑声渐稀,墙内之人永远不会知道墙外有人曾迫切希望能再看一眼自己,曾因自己的出现拥有无限妄想。

“多情却被无情恼”,多情的自然是路过的旅人,不过惊鸿一瞥,却念念不忘;无情的便是墙内的佳人,她不过在园中无忧无虑的荡着秋千,享受春末微醺的和风,享受着青春的自由浪漫,不为春逝而伤感,不为多情人而伤怀,天真无邪,自由烂漫。既可感单恋之伤怀,又能叹无知己的遗憾,作者并未言明,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这首词与诗僧仲殊的《柳梢青·吴中》:“门外秋千,墙头红粉,深院谁家?”颇有几分相似的意趣,两者都在描述一位在庭院中荡着千秋的少女,那高高荡起的秋千露出女子的裙角,惹得墙外的人无限遐思。而这种场景一般只出现于小说之中,而非现实,具有很强的臆想,亦可称之为“意象”。

这首清新婉约之作,不仅有对韶光飞逝的叹息,更是借墙内佳人这一“意象”来表达人世间郁终不得排解的心绪。

全词于清新中蕴含哀怨,于婉丽中透出伤情,意境朦胧,韵味无穷。

中国文人很难不喜欢苏轼的词。

了解过他的生平,又很难不喜欢他这个人。

纵然听过一些子虚乌有的传言,却又在他的文字里觉得不过是野史的春秋笔法而已。

也许苏轼的为人处世存在时代的局限性,但他绝对是一个乐观豁达的好人。

他的词,豪放为主,风格多变。

他的人,旷达为主,务实为辅。

他骨子里盛着的是对于生命的热爱与真诚,好交友,好美食,亦雅好游山林,生性放达,为人率真,灵魂中镌刻着中国儒、道两家至诚的精神,务实与自然。

所以他不管谪贬到何地,关心的是当地的民生,是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忠实践行者;每到一处,都能苦中作乐,找到生活与人生的乐趣,精神中的力量是道家的随遇而安,顺其自然,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他是一个人,在宋朝认真的生活过。

他是一位仙,千百年来活在世人的崇敬中。

(声明: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南荒诗词馆,关注我,与我一起读诗。如果大家觉得写得还不错,对您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同样有需求的人吧!
0 阅读:8
南荒诗词点墨人

南荒诗词点墨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