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李秀芝,今年七十五岁,膝下有四个子女,算起来也该是儿孙绕膝、天伦之乐的年纪了。可偏偏,我家这院子一年到头冷清得很,除了偶尔收租的时候和银行对账单提醒我还活着,其他时间,安静得像是我提前进了空荡荡的灵堂。我不缺钱。这是事实。我名下有五套房,靠着每月收租,两万块钱轻轻松松打进卡里,吃穿不愁。可人哪,老了最怕的,不是没钱,是没人惦记。四个孩子,大儿子老李,稳重,曾经是我最骄傲的孩子。二儿子老二,嘴碎,心里却细。三女儿小芳,小时候最黏我。最小的老四,娇生惯养,大学毕业后就再也没让我操过心。他们小时候围着我转,抢着吃我做的红烧肉,吵着要我讲故事睡觉。那时候家里穷,一碗肉分四个孩子吃,他们也能吃得香得很。可是人长大了,心就散了。尤其是我丈夫走了之后,家这个字,好像也跟着散了。大儿子打电话过来,寒暄几句就切入正题:“妈,房子那事,您打算怎么分?”我装傻:“哪套房子?我记不清了。”二儿子倒是坦率,去年过年没来,他直接打了个电话,说:“妈,我不敢常来看您,怕别人说我惦记您房子。”我听着电话那头的沉默,鼻子一酸,硬是咽回去,回了句:“你忙就好。”三女儿小芳偶尔来看看我,每次都带着水果和保健品,嘴上说着关心的话,眼神却总不自觉飘向客厅角落的那本房产证。我心里明镜似的,可装作没看见,笑着问她:“最近工作忙吗?”最小的老四是最少联系我的,他总说:“妈,我不想让您觉得我靠近您是为了房子。”呵,谁也不想让我多心,所以干脆不来,让我一个人和这空荡荡的屋子作伴。我曾试着主动联系他们。发消息、打电话,问问近况,聊聊家常。可得到的回复总是匆匆忙忙,像是在应付一场多余的社交。有一天,我拿着老头子的遗像,坐在客厅里,盯着照片发呆。照片里的他笑得温和,仿佛在说:“老李,别难过,咱不缺什么。”可我心里明白,我缺得是那一声真诚的“妈”,缺得是饭桌上热腾腾的家常,缺得是有人在我生病时,递上一杯温水。我开始反思,究竟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孩子们变得疏远了?是不是因为我太强势,年轻时总想着给他们最好的,却忽略了陪伴?还是因为我把房产看得太重,成了他们心里过不去的坎?邻居王奶奶来串门,带着她的小孙子,屋里顿时热闹起来。小孙子咯咯笑着,跑来跑去,王奶奶一边追一边笑着骂:“你个小猴子,慢点跑!”我看着这一幕,心里泛酸。王奶奶家不富裕,可她每天都有子女轮流来看她,小孙子更是天天围着她转。我突然明白了,陪伴才是最贵的奢侈品,而我,虽有五套房,却买不起。后来我做了个决定。我把五套房捐了一半,剩下的立了遗嘱,明明白白写清楚,不给他们留下争议的余地。然后,我给四个孩子发了一条消息:“妈的房子都安排好了,不用担心了。哪天有空,回来吃顿饭,咱不谈房子,只聊家常。”消息发出去后,我坐在沙发上,心里反倒松了口气。几天后,大儿子回来了,带着媳妇和孩子。二儿子打了个电话,说周末要来。小芳给我发了视频,问我想吃啥,她下次给我带。老四破天荒发了条长消息,回忆小时候的趣事,说想我了。我坐在窗前,看着外面的落日,心里一阵暖意。原来,房子和钱,真的不是亲情的纽带。真正的牵挂,是那一句简单的“妈,您吃了吗?”我不怕老,也不怕死,只怕在活着的时候,被遗忘。但现在,我知道了,爱是要说出口的,思念也是。既然孩子们不好意思开口,那就让我先说吧。因为,我是妈。
75岁老太太有5套房,每月收租收入2万,但四个子女却谁也不敢常来看她,二儿子坦言:怕孝顺成了觊觎财产的由头
若初故事
2025-02-11 11:07: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