栽培豌豆,迈向豆荚高产,这些环节不可忽视!

绵念如初 2025-01-28 22:42:37

栽培豌豆,迈向豆荚高产,这些环节不可忽视!

豌豆,那一颗颗圆润可爱的豆荚里,蕴含着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在农业的世界里,豌豆的栽培是一项充满技术含量的工作,从土壤的选择到最后的收获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扣,决定着豌豆能否实现高产。

先来说说土壤的选择。豌豆喜欢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环境。对比粘性和碱性较重的土壤,疏松肥沃的土壤能让豌豆的根系更好地呼吸和生长。例如,在经过检测,土壤中腐殖质含量达到3% - 5%的土地上,豌豆的根系能够迅速延伸,平均每株豌豆的根系在生长一个月后,其侧根数量能达到20 - 30条,比在贫瘠土壤中生长一个月的豌豆根系数量多出近一倍。这就为豌豆后续的生长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在播种前,整地的工作也十分关键。我们要对土壤进行深耕,深度一般控制在20 - 30厘米。深耕后的土壤,其透气性增强。实验证明,深耕后的土地浇水后,在相同的时间内,下层土壤的含水量能够比未深耕的土地多出10% - 15%。同时,深耕还能破坏土壤中害虫的栖息地。据观察,在同一块田地中,经过深耕的土地,豌豆受到金针虫危害的比例只有5%左右,而未深耕的土地则高达20%。这表明深耕在防治害虫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豌豆的品种选择同样是高产的关键因素。市场上豌豆品种繁多,有绿荚豌豆、紫荚豌豆等不同类型,我们必须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来选择合适的品种。就拿绿荚豌豆来说,有些耐寒品种在冬季播种时,发芽率能达到80% - 90%,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生长周期为70 - 90天。而在相同的种植环境下,不耐寒品种的发芽率可能只有50% - 60%,生长周期也会延长到100 - 120天。所以,精准选择品种就像给豌豆找对了适合它成长的“土壤”。

播种的时机和密度也大有讲究。一般来说,在春季,当土壤温度稳定在5℃以上时,就是比较适宜的播种时间。从播种密度来看,如果是采用条播的方式,矮生型豌豆行距保持在30 - 40厘米,株距为5 - 8厘米为宜。这种密度下,豌豆在生长过程中能够充分接受阳光照射,通风良好。通过对比,采用这种适宜密度播种的豌豆,在生长后期,每株豌豆的平均结荚数能达到10 - 15个,而播种过密的豌豆,由于光照和空间竞争,平均结荚数可能只有5 - 8个。

灌溉是豌豆生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豌豆在不同的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是不同的。在种子萌发阶段,土壤的含水量应保持在70% - 80%。这一湿度下,豌豆种子的发芽速度较快,通常3 - 5天就能开始发芽。而在开花结荚期,对水分的需求有所增加,土壤含水量应维持在80%左右。有数据显示,在这个时期如果土壤含水量低于70%,豌豆的结荚率会降低30% - 50%。所以在不同的生长阶段,要精准地进行灌溉,避免干旱或积水。

施肥也是保障豌豆高产不可或缺的环节。在基肥方面,应以有机肥为主,适量配施化肥。据调查,每公顷施入腐熟的有机肥20 - 30吨,再配上适量的氮肥、磷肥和钾肥。在豌豆生长过程中,还需要进行追肥。例如在开花结荚初期,追施氮肥和钾肥,每亩氮肥用量在5 - 10公斤,钾肥用量在10 - 15公斤。通过合理的施肥,在相同种植面积下,施肥后的豌豆平均亩产量能达到1500 - 2000公斤,而未施肥的豌豆亩产量可能只有800 - 1200公斤。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豌豆容易受到多种病虫害的侵袭。例如白粉病,一旦发病,豌豆的叶片会出现白色粉状物,严重时会影响豌豆的光合作用。据统计,在未采取防治措施的田块中,白粉病的发病率能达到30% - 40%,而通过合理轮作、选用抗病品种以及适时喷药等措施,发病率可以降低到5%以下。对于蚜虫等害虫,在防治上可以采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如在豌豆田周围设置黄板,每公顷设置200 - 300块黄板,能够诱捕蚜虫,降低蚜虫的数量,从而减少蚜虫对豌豆的危害。

最后就是收获的环节了。豌豆的收获时机很关键,如果收获过早,豆荚还没有完全成熟,里面的豆子不够饱满,会影响产量和品质;如果收获过晚,豆荚容易脱落。一般在豌豆的豆荚变黄绿色,豆子饱满坚硬时,就是最适宜的收获时间。根据经验,在适宜的收获时间采摘豌豆,豆荚的饱满度能达到85% - 90%,豌豆的产量能够最大化。而如果收获过早,豆荚饱满度可能只有60% - 70%,收获过晚则因为豆荚脱落等原因,损失率可能达到10% - 15%。

栽培豌豆想要实现高产,从土壤到收获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精心对待。只有全面把握每个环节的要点,让各个环节协同作用,才能让豌豆茁壮成长,迎来豆荚高产的美好景象。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