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资治通鉴》】大格局的人,不会在无关紧要的事浪费精力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不会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浪费精力,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隐忍,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
明智读书分享的文章
真正有大格局的人,不会在无关紧要的小事上浪费精力,而是懂得在适当的时候隐忍,等待时机,实现自己的抱负。
暂时的低头并不意味着软弱,而是为了积蓄力量,等待反击的时机。只有保持这样的格局和智慧,我们才能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不断前行,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
项羽对楚怀王和分封天下的安排,明显过多地依据自己的个人喜好与憎恶,感情用事。他没有从长远的政治角度进行全面、深入的考量,没有充分权衡各方势力的平衡以及未来局势的发展。
提建议一定要看对象,当和对方的认知不在一个频道上时,不要勉强地灌输自己的观念,否则就是鸡同鸭讲、对牛弹琴。而如果在“蠢驴”面前讲“龙驹”才可以懂的道理,还有可能遭到“蠢驴”的愤而反击。
项羽和刘邦的楚汉之争,不仅是两位豪杰之间的较量,也是强弱之间的转换与博弈。这值得我们深思,在生活和事业中,强弱并非绝对,我们要正确认识自身的处境,避免重蹈项羽的“因强而弱”,像刘邦一样“因弱而要变强”
一个人有缺点本属正常,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能对自身的坏习惯和欲望加以有效控制,那无疑是极为难得的。刘邦当时已年过五十,而年逾古稀的范增,敏锐地察觉到了刘邦身上这一显著的变化。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的野心和抱负必须与自身的实力相匹配。如果只一味地追逐不切实际的目标,而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升,那么等待我们的很可能是失败与挫折。
在接受秦军投降时,项羽并未妥善处理各方关系,做好安抚和思想工作,这就给各国将领和士兵提供了报复的机会,最终招致秦国百姓和士兵的深切怨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后世的解放军,在解放过程中,始终秉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尊重百姓,优待俘虏,通过耐心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平常人心中充满着各种欲望,容易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而做大事的人,如萧何,眼中只有志向,他们有着长远的眼光和规划,所以不为眼下的利益而放弃既有的明确目标。
刘邦的宽容对待子婴,不仅向天下彰显了他的仁德与宽厚,更赢得了民心,特别是秦国百姓的认可,为日后的统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表明在政治和领导活动中,不能只图一时之快意,而要从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考虑问题。
实际上,过于严苛的法规,反而容易滋生腐败。其中关键原因之一,在于这些违背人性的规定,严重挑战了百姓最基本的求生本能。而且,为了维持这些严厉法规的执行,往往需要赋予执法者极大的权力,这就使得这些执法官吏,成为了逃离法网的 “突破口”。
之前在颍川的屠城之举,与后来在宛城及后续行军中的军纪严明、不抢掠百姓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一转变表明刘邦开始意识到,要想成就大业,必须胸怀天下,赢得民心。这样才能赢得秦国人民的支持。
对利益的无休止追逐,会让这些极端的利己主义者陷入内心的漩涡。他们时刻紧盯外界的利益动向,精神高度紧绷,不但害怕错过任何获利机会,同时也担忧别人对他利益的算计。所以在这场没有尽头的竞赛中,财富与权力的堆砌并未填补他们内心的空洞,反而滋生出更深的焦虑和不安。他们看似精明,实则是给自己编织了一张难以挣脱的困境之网。
企业或团队在面对既定目标时,切不可仅凭一时的热血与冲动盲目突进,而应保持冷静,全面深入地分析不同策略所带来的利弊,选择风险可控且收益更大的方案,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刘邦一听郦食其的话,马上意识到自己不对。他深知自己如果要留住人才,就不能如此任性妄为,所以他马上改正。这说明刘邦能听得进劝谏、知错就改,为了大局能放下架子,这是做大事的人该有的胸怀。
最好的领导,是能根据情况,把仁爱和恐怖两种领导力结合起来,该严的时候严,该关心的时候关心。比如在团队初创阶段,需要建立秩序和规则时,适当展现 “恐怖的领导力” 来明确纪律;而在团队稳定发展阶段,更多地运用 “仁爱的领导力” 来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成员归属感,使团队既能保持高效执行,又能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或许凭借短暂相处或共同兴趣爱好便可达成。但要构筑起坚如磐石的信任,却需历经时间的磨砺、保持坦诚的沟通以及相互间的理解包容。
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往往善于营造这种 “势”,让团队成员能够借助这股强大的力量,如同从万丈高山上滚落的巨石一般,势不可挡。
作为领导者,仅有职位赋予的权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在品德、能力以及对下属的关怀等方面,赢得众人的认可与拥护,否则,即便拥有高位,也难以稳固,甚至可能招来灾祸 。
从个人因素来看,相比项羽的残忍好杀、锋芒毕露,刘邦更有政治口碑和群众基础。这为他赢得了西进关中、争取封王的大好机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品德与为人处世的方式,往往会成为左右命运走向的关键因素,就像刘邦凭借自身的宽厚,获得了施展抱负的难得机遇 。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