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党史

1950年,蒋介石“姐姐”被抓,她的处决意见上报至北京,周总理亲自去跟毛主席求情

1950年,蒋介石“姐姐”被抓,她的处决意见上报至北京,周总理亲自去跟毛主席求情

1950年,蒋介石“姐姐”被抓,她的处决意见上报至北京,周总理亲自去跟毛主席求情留她性命,毛主席思索了片刻以后,摇摇头说:“不除掉她就不足以平民愤,必须枪决!“赵洪文国,1881年生于辽宁岫岩县一个满族家庭,出身贫寒,幼年就赶上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乱世。家境虽苦,她却从小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她的第三子赵侗拉起抗日武装,她二话不说,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换军火,还把自家房子改成指挥站和情报点。那时候,她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普通的东北老太太,但这份支持抗日的决心,让她成了当地人口中的传奇。她还修了个小学,自己教国文,不让日本人的奴化教育得逞。她常跟学生说:“咱们是中国人,宁死不能当亡国奴。”1934年,日军一把火烧了她家房子,她没退缩,反而带着学生印传单,继续跟日本人对着干。后来被日军抓住,严刑拷打都没让她开口,最后她瞅准机会逃了出来,跑到了北平。这段经历,让她成了抗日圈子里响当当的人物。到了1937年,赵洪文国通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筹钱筹枪,把物资送到华北前线。北平沦陷后,她辗转汉口、香港、重庆,到处演讲募捐。那时候,她快60岁了,却满腔热血,嗓子喊哑了也不停。她不是那种坐办公室的领导,就是个实打实干活的人,靠着一张嘴和一颗心,激励了不少人加入抗日队伍。抗战胜利那年,她已经是很多人眼里的英雄,名字甚至传到了国共两党的耳朵里。可抗战一结束,赵洪文国的路子就变了。1945年以后,她没选择跟共产党合作,反而投靠了国民党,成了蒋介石的拥护者。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前,给她写了封信,大意是让她“扩充反共大军,复兴中华”。她把这话当圣旨,跑到四川,自封什么“总统府留守”、“反共总司令”,带着一帮人到处搞乱。她手下招了些土匪,烧杀抢掠,四川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有人说,她是被蒋介石洗了脑,有人觉得她就是放不下一己之见,总之,她从抗日的英雄,变成了祸害一方的顽敌。1950年2月,解放军进四川,赵洪文国还在绵竹负隅顽抗,最后被抓了个正着。审讯时,她态度强硬,说自己“只认蒋委员长”,死活不认错。她的案子很快报到了北京。按理说,她抗日的功劳不小,儿子赵侗还为国牺牲,周恩来看在眼里,觉得她不该就这么没了,于是亲自去找毛主席求情。可毛主席听完案情,沉默了一会儿,说了句:“不除掉她就不足以平民愤,必须枪决!”这话听着挺重,但想想她在四川干的那些事,老百姓恨她入骨,也就不难理解了。1950年7月16日,赵洪文国被执行枪决,69年的跌宕人生就此画上句号。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她跟蒋介石啥关系?其实,她不是蒋介石的亲姐姐,而是因为年纪比蒋大,又是他的铁杆支持者,才得了这么个绰号。她跟蒋介石的渊源,更多是政治上的捆绑。她把蒋当成救国领袖,蒋也拿她当棋子用。这层关系,既抬高了她的身份,也让她在关键时刻成了靶子。赵洪文国这人,说她是英雄吧,前半辈子真没得挑;说她是罪人吧,后半辈子又确实害人不浅。她抗日时那股子劲头,值得敬佩,可解放战争里她的选择,又让人摇头。有人觉得她是被时代裹挟,有人说她就是固执己见。毛主席那句“不足以平民愤”,其实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给她后半生的行为下了定论。周总理求情,可能是念着她的旧功,可新中国的法律和民意,容不下她这样的“反共先锋”。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围,彭老总向毛泽东求助。毛泽东苦思了三个小时,回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围,彭老总向毛泽东求助。毛泽东苦思了三个小时,回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围,彭老总向毛泽东求助。毛泽东苦思了三个小时,回来八个字。众人不知所云,彭德怀却大声说:“高!真高啊!”一袋炒面,几颗子弹,志愿军战士小李蹲在朝鲜铁原的雪地里,牙齿咬得咯咯响。美军的坦克轰鸣从山谷传来,头顶的飞机像秃鹰盘旋,炸弹炸得碎石乱飞。1951年春,10万志愿军被困在美军精心织就的包围网中,粮食只够吃三天,子弹打一仗就见底。小李攥紧钢枪,望向远处指挥部的灯光,心里默念:“彭老总,咱们还能冲出去吗?”千里之外,北京中南海的灯光彻夜未熄,毛泽东站在地图前,烟头烧尽,他低声吐出八个字,扭转了10万将士的命运。这八个字,到底是什么?朝鲜战场的硝烟已弥漫近一年。1950年10月,志愿军雄赳赳跨过鸭绿江,在彭德怀指挥下,连打四次战役,把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赶回三八线以南。美军司令麦克阿瑟气急败坏,扬言“圣诞节前结束战争”,却被志愿军的迂回战术打得晕头转向。杜鲁门一怒之下撤了他的职,派来了新将领李奇微。这个美国上将不似麦克阿瑟那般嚣张,却狡猾如狐。他不急于进攻,而是埋头研究志愿军的作战规律,很快发现了致命弱点——后勤补给。志愿军靠骡马和人力运输物资,炒面是主食,运输线却常被美军飞机炸得断断续续,最多撑一周,部队就得后撤休整。李奇微抓住这点,设计了“磁性战术”。他命令美军在志愿军进攻时主动后撤二三十公里,避其锋芒,等志愿军补给耗尽、士兵疲惫时,再用坦克和飞机反扑。这招让志愿军骑虎难下:追击,怕中埋伏;不追,又被美军咬住尾巴。1951年5月,铁原地区,志愿军第19兵团等10万将士被美军诱入包围圈。李奇微的计划毒辣:切断志愿军与后方联系,困住这10万大军,待其弹尽粮绝,再一举歼灭。他甚至准备了“银川登陆作战计划”,打算从后方登陆,彻底掐断志愿军退路。铁原的雪夜,彭德怀站在临时指挥部,地图上红蓝箭头交错,局势如同一张越收越紧的网。他皱着眉,回忆起美军反常的撤退——南朝鲜军一触即溃是常态,可李奇微的精锐美军也后撤,分明是诱敌深入。指挥部里,参谋们争论不休,有的说追击,有的说固守。彭德怀一拳砸在桌上:“不能再猜了,给主席发电报!”电报飞向北京,字里行间透着焦灼:10万大军被围,物资将尽,如何破局?中南海,毛泽东接到电报,点燃一支烟,站在地图前凝视良久。参谋回忆,他一口接一口抽烟,烟灰落在地图上,朝鲜的地形在他眼中渐渐清晰。三个小时后,他提笔写下八个字:“放弃救援,以攻代守。”电报传回铁原,指挥部一片困惑。放弃救援?不派援军?这怎么打?彭德怀却猛地一拍桌子,眼睛放光:“高!真高啊!”他瞬间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李奇微想困死志愿军,救援只会让部队更深陷泥潭。唯有化被动为主动,化整为零,主动出击,才能撕开包围网。彭德怀连夜部署,志愿军不再集中兵力硬拼,而是分成多个作战单元,像一把把尖刀,寻找美军防线的薄弱点。战士们在雪地里匍匐前进,饿了嚼一口炒面,渴了抓把雪咽下。小李所在的连队奉命突袭美军一个补给站,趁夜色摸到敌人阵地,刺刀与手榴弹齐飞,一小时内炸毁了三辆卡车,撕开一道缺口。与此同时,外围部队佯攻铁原以北,吸引美军主力。志愿军如同一群猎豹,分散却默契,瞅准空隙就猛扑一口。美军防线被打得七零八落,李奇微精心设计的包围圈,竟被志愿军硬生生撕出多个口子。几天后,10万志愿军成功突围,冲出铁原,重新夺回主动权。李奇微站在指挥车旁,望着撤退的美军坦克,脸阴得能拧出水。他自诩“中国通”,却没料到志愿军的韧性与毛泽东的谋略。志愿军不仅保住了有生力量,还在随后数月逼得美军节节后退。1953年7月27日,板门店,《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历时三年的战争画上句号。这场突围,成了抗美援朝的转折点。它不仅粉碎了美军全歼志愿军的妄想,还向世界宣告:新中国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抗美援朝战争让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打破了美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民族精神。据统计,志愿军在战争中歼敌109万余人,自身伤亡约36万,付出了巨大代价,却换来了国家安全的屏障。毛泽东后来评价:“抗美援朝是个大学校,我们的军队受了锻炼,人民提高了觉悟。”这份觉悟,至今激荡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脉里。
1949年,开国大典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林伯渠并未意识到这句话犯了个错

1949年,开国大典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林伯渠并未意识到这句话犯了个错

1949年,开国大典林伯渠宣布:“请毛主席升旗!”林伯渠并未意识到这句话犯了个错误,旁边的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少了一个字!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的日子,天安门广场上几十万人见证了历史性的一刻。升旗仪式是重头戏,林伯渠作为开国大典的主持人之一,肩负着宣布升旗的重要任务。按理说,他喊的那句“请毛主席升旗!”没啥毛病,可细听之下,工作人员发现不对劲——“国”字没了!这可不是小事,毕竟那面旗是新中国的国旗,象征着国家的诞生。结果旁边的工作人员赶紧提醒,林伯渠才反应过来。这事儿听起来有点好笑,但放在当时那环境下,可没人敢当笑话看。这失误咋来的?有人猜是林伯渠太紧张了,毕竟开国大典这种场合,谁不得绷紧神经?可要我说,林伯渠这老家伙,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真会因为这点事儿慌神吗?更大的可能是,他那会儿脑子里装了太多东西,一时口误罢了。毕竟,他不光是喊口号,还得盯着整个仪式的节奏,忙得脚不沾地,漏个字也算人之常情。要聊这事儿,先得搞清楚林伯渠是啥来头。他可不是随便站那儿喊两嗓子的人。1878年生的林伯渠,湖南人,早年就投身革命,跟孙中山干过,后来又加入共产党,是党内有名的老资格。到了1949年,他已经71岁了,资历深得没法说。他参加过辛亥革命、五四运动,还在长征路上扛过大旗,硬是活成了革命史的活化石。这样的人,能站在开国大典上主持,绝对不是偶然。那为啥是他喊“请毛主席升旗”呢?一来,他地位高,党内威望够,二来,他嗓门大、气场足,喊这话有分量。更重要的是,林伯渠跟毛泽东关系不一般,两人早年在党内就搭档过,彼此信任。让林伯渠来宣布,既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仪式庄严感的一种加持。不过,谁也没想到,这么个老革命家,居然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漏了个字。漏掉“国”字,听着像小事儿,可在当时那环境下,分量不轻。那是新中国第一次升国旗,象征着从此站起来,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看。林伯渠喊的那句话,是要传遍全场、传进历史的,少个字,意思就差了味儿。好在工作人员提醒得快,林伯渠也没慌,赶紧补救,整个仪式没受啥影响。那面五星红旗还是稳稳升起来了,广场上的欢呼声照样震天响。这事儿后来也没掀起啥大波澜,毕竟开国大典的重点是国旗升起、毛主席讲话,细节上的小瑕疵,没人揪着不放。不过,这小插曲倒也挺接地气,让人觉得这些大人物也不是神,关键时刻也会有点小失误,反而显得真实。换句话说,林伯渠这漏字,反倒给历史添了点人情味儿。林伯渠这人,最让人佩服的就是沉稳。71岁了,站在几十万人面前,出了这么个纰漏,换别人可能早脸红心跳了。可他呢?据说当时只是顿了一下,听了工作人员提醒,立马调整过来,继续主持仪式,语气还是那么稳当。这份冷静,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出来的。想想他这一辈子,啥场面没见过?早年搞革命,枪林弹雨里闯过;长征路上,饿肚子、翻雪山,他都硬挺着;到了晚年,还在为新中国忙活。这样的人,心态早就磨得跟石头似的,漏个字算啥?大事不乱,小事不慌,这才是林伯渠的真本事。开国大典上这小失误,根本动不了他的根基,反而让人觉得他更像个有血有肉的人。你可能会问,开国大典这么大的事儿,聊林伯渠漏个字有啥意思?其实,这小插曲挺有嚼头。它提醒咱们,历史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里面的人也会出错、会调整。林伯渠这失误,不光没给他抹黑,反而让人看到他的另一面——一个不完美的、真实的革命者。这种细节,才是历史最有味儿的地方。再说,这事儿也挺接地气。咱普通人谁还没说过错话、办砸过事儿?林伯渠71岁了,还能在那么大的场面出错,咱们平时的小失误又算啥?关键是,他没让这失误影响大局,该干啥干啥,这态度值得学。历史上的大人物,也不全是高高在上的,他们也有普通人的一面。林伯渠这人,不光在开国大典上沉稳,他一辈子都这样。早年搞革命,他不怕死;晚年干工作,他不惜力。1949年之后,他还当过全国人大的副委员长,一直忙到去世。有人说他严肃,有人说他和气,但不管咋样,他那股为国为民的劲儿,从没变过。漏个字这种小事儿,压根儿动不了他的形象,反而让人觉得,这老革命家也有可爱的一面。他这辈子,见证了新中国从无到有,参与了无数大事。开国大典上的小失误,只是他漫长人生里的一个小点。比起那些惊天动地的大功绩,这点事儿连个浪花都算不上。可恰恰是这些小细节,让人觉得他离咱们没那么远。
老一辈革命家彭真说过这样一句话,党内意见有分歧时,如果毛主席跟刘少奇或者周恩来想

老一辈革命家彭真说过这样一句话,党内意见有分歧时,如果毛主席跟刘少奇或者周恩来想

老一辈革命家彭真说过这样一句话,党内意见有分歧时,如果毛主席跟刘少奇或者周恩来想法不一样,他肯定站在毛主席这边;但要是刘少奇跟周恩来意见不一致,他就得看情况再决定。为什么老一辈革命家都会和彭真一样对毛主席充满信任呢?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毛主席一次次的成功实践之上的,而不是盲目的崇拜。在中国革命的每一次历史关头,都是毛主席力挽狂澜,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当过一把手的很多,但他们都无法与毛主席相比,这是经过实践证明过的。与毛主席老人家一起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们,他们看的很清楚,他们对毛主席的信任不是没来由的。
1982年北京,“年龄大?”原本谈笑风生的邓小平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告

1982年北京,“年龄大?”原本谈笑风生的邓小平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告

1982年北京,“年龄大?”原本谈笑风生的邓小平突然沉下脸来,声音严肃地说:“告诉他们,全中国,只有他,任命不受年龄限制!”能让一代伟人邓小平如此礼遇,此人一定是凤毛麟角般地存在。没错儿,这个人叫钱伟长。2005年的上海大学毕业典礼上,一位身着红色夹克的老人缓步走向讲台。这位92岁高龄的老人,正是时任上海大学校长钱伟长。台下的毕业生们静静聆听着这位老校长的最后一次公开讲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钱伟长以这句古训作为对学生们的临别赠言,然后深情地问道:"孩子们,你们是否能记在心上?"这简短而深刻的问题,仿佛是他一生教育理念的浓缩。校园里的师生们早已习惯了这位老人的身影。他喜欢在幽静的校园里散步,乐于和学生们打招呼,看着年轻人匆匆穿梭于校园中。那件宽版红夹克成了他的标志,无论是与学生交谈还是与领导讨论工作,钱伟长总是穿着它。上海大学的学工老师李银回忆说,即使年过九旬,钱伟长依然精神矍铄,笑容中带着婴儿般的纯真。那是在1983年,当时已70岁的钱伟长突然接到一纸调令,被任命为上海工业大学校长。这份调令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由邓小平亲笔签署,并注明:"此人任命不受年龄限制。"当时的上海市长汪道涵亲自向钱伟长传达了这一决定。为什么邓小平会对一位年逾古稀的老科学家如此破例?这要从钱伟长的特殊贡献说起。在中国科技界,钱伟长与"太空之父"钱学森、原子能专家钱三强并称为"三钱",是周恩来总理亲自给予的称号。钱伟长在力学和应用数学领域的成就举世公认,甚至连爱因斯坦都曾赞誉他的研究"解决了困扰我多年的问题"。刚到上海工业大学(后来合并为上海大学),钱伟长就大刀阔斧地推行教育改革。他提出要"拆掉四堵墙":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墙、校内各科系之间的墙、教育与科研之间的墙、旧的"教与学"观念之墙。他不仅提倡理论,更付诸实践,在当时保守的教育环境中率先推行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改革在当时远远领先于其他高校。钱伟长对教育的态度近乎苛刻。他曾直言:"凡是照本宣科的老师,学生可以缺课,可以不上他的课,因为学生自己念得比他念得快。"这样的观点在当时颇具冲击力,但正是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让上海大学在他的带领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在钱伟长的规划下,上海大学的校园设计处处体现着他的教育理念。他特别提出女厕所应建得比男厕所大一些,满足实际需求;校园里修建连廊,方便选课的学生在不同教室间走动;还专门设计了伟长楼,作为迎新和毕业典礼的庄重场所。清华大学1931年招生考试落下帷幕,18岁的钱伟长捧着录取通知书,即将踏入这所名校的历史系。在入学考试中,他的国文和历史科目都拿了满分,但理科成绩却惨不忍睹——物理只考了5分。当时的人们谁能想到,这位"理科白痴"日后会成为中国物理学和力学界的泰斗?命运的转折发生在入学后的第三天。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这一消息如同一记闷雷,让年轻的钱伟长辗转难眠。国家的危难激发了他的爱国热情,他暗下决心要改学物理,为国家研制出能抗衡日本的飞机和大炮。转系之路并不平坦。钱伟长每天早上六点三刻就去物理系主任吴有训的办公室"蹲点",等到八点教授上课。这样连续"泡"了一周,吴有训被他的执着感动,勉强同意让他试读。试读条件严格:普通化学、普通物理和高等数学三门课必须达到70分以上,否则将被退回原系。开始的七周,钱伟长依然用学国学的背诵方法学物理,测验结果"一塌糊涂"。在吴有训教授的指点下,他才找到了科学学习的门路。从此,他每天清晨五点就到科学馆学习,常常发现数学天才华罗庚已经在那里背完书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钱伟长不仅留在了物理系,还在本科毕业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为清华物理系研究生。像许多进步青年一样,钱伟长积极参与抗日救亡活动。1935年,他参加了"一二·九"学生示威游行。年底,他和几位同学组成自行车队南下至南京,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1939年,在西南联大,钱伟长与林家翘、郭永怀一起考取了中英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准备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深造。出发前,一个小插曲展现了钱伟长坚定的爱国立场。当他们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时(因为船要在横滨停靠),钱伟长断然拒绝:"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大半个祖国期间,不能接受敌国政府的签证。"为此,他们下船等待了七个月,才再次启程。
这是1975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务院副总理分工问题写给毛主席的亲笔信,在这封信中

这是1975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务院副总理分工问题写给毛主席的亲笔信,在这封信中

这是1975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务院副总理分工问题写给毛主席的亲笔信,在这封信中,他的字写得一气呵成、规范端穆、形神皆妙、流畅律动,不仅点画之间搭配得十分合理恰当,可谓宽一点嫌松、窄一点嫌紧,而且点画绞转承接非常出彩,把连绵不断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其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