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党史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工作人员把消息告诉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立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工作人员把消息告诉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立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当工作人员把消息告诉毛主席的时候,毛主席立即掐灭了手中的烟,忧心忡忡的对警卫员说:“快去把周总理找来,我和他有要事相商,任何人不允许打扰。”1964年10月16日,咱们的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场成功爆炸,这事儿可不得了,直接让中国成了世界第五个有核武器的国家。搁那会儿,咱们刚建国没多久,底子薄得不行,工业才起步,科技更是落后一大截。50年代末,中苏关系还闹翻了,苏联把专家和技术援助一撤,咱只能靠自己。这时候,毛主席就说了:“咱也得搞原子弹,哪怕裤子当了也得干!”这话听着糙,但意思明白:核武器不是啥摆设,是保命的家伙事儿。为啥这么急着搞?那年代,冷战正打得火热,美苏俩大佬到处比划核肌肉,咱中国夹在中间,压力山大。朝鲜战争刚打完,美国还在旁边虎视眈眈,苏联又不靠谱,毛主席心里清楚,没点硬家伙,国家安全根本没保障。搞原子弹,就是要给自己挣个底气,不让人随便欺负。原子弹一炸响,全国上下都沸腾了。从科研人员到普通工人,谁不激动?这可是咱中国人十几年苦干攒出来的成果,硬是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可消息传到中南海,毛主席却没咧嘴笑,反而眉头紧锁,马上叫周总理过来商量。这咋回事儿?胜利了还不高兴?其实,毛主席这人想得远。他知道原子弹这东西威力太大,弄不好就是双刃剑。炸是炸成了,可接下来咋办?国际上会咋看?国内咋管?这玩意儿不是闹着玩的,一个不小心,后果谁也担不起。那会儿冷战正激烈,中国突然冒出来成了核国家,别人不得盯着咱?美国苏联会不会更防着咱,甚至联手挤兑咱?毛主席心里估计跟明镜似的,这一步棋走得惊险,得赶紧想好后路。毛主席找周总理商量,这可不是随便聊聊。俩人都是明白人,知道原子弹这事儿不能瞎来。那一夜,他们聊啥了?史料里没细说,但从后来政策看,估计就是定下了中国核武器的路子:咱搞这个是为了自卫,不是为了吓唬谁,更不是要跟人比着炸。他们下了决心,中国不能随便用核武器,更不能搞扩散。这思路可不简单,既得保住自己,又得让国际上别太慌。没多久,1964年10月27日,中国就对外放话了:咱的核武器是防身的,绝不先动手。这话一出,国际上好多国家松了口气。毕竟,冷战那会儿,大家都怕核大战,真打起来谁也跑不了。中国这表态,等于给自己定了规矩,也让世界知道咱不是来添乱的。原子弹一炸,中国的地位蹭蹭往上涨。那时候美苏正忙着核军备竞赛,冷不丁中国杀出来,谁敢小瞧?以前老觉得咱是弱国,现在不一样了,有了核武器,腰杆子硬了不少。1971年中国重回联合国合法席位,跟这身份脱不了干系。核武器的威慑力,还真给咱争取了安全空间,经济发展也能喘口气。国内呢?这事儿也点燃了大家的劲头。工厂里、学校里,老百姓听说原子弹成了,都跟打了鸡血似的。那种自豪感不是装出来的,是真觉得自己国家行,能干大事。这股劲儿,后来都变成了建设国家的动力。毛主席那时候忧心忡忡,不是没道理。他知道核武器这东西,能保命也能惹祸。搞成了是好事,可咋用、咋管,都是大问题。他常说,核武器是“保命的东西”,但不能乱来。这话接地气,意思也深:咱得有,但得稳。这份谨慎,让中国核政策从一开始就带着和平的调子。周总理这边,也没闲着。他靠着外交本事,把中国的立场讲得清清楚楚,让国际社会多少放了点心。俩人一个想长远,一个抓落实,这配合真是没得说。他们的决定,不光保住了当时的中国,还给后来的发展铺了路。1964年的原子弹爆炸,真算得上中国从弱到强的转折点。以前老被人掐着脖子,现在总算有了还手的资本。毛主席和周总理的眼光,硬是让中国在乱世里站稳了脚,还赢了尊重。这段历史,不是光靠喊口号喊出来的,是无数人埋头苦干,再加上高层深思熟虑,才有了今天的影响。到了现在,咱回过头看这段历史,能感觉到那份不容易。核武器给咱带来了安全,可和平发展这条路,才是真功夫。毛主席那时候的忧虑,周总理的外交智慧,都值得咱好好想想。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

1951年,10万志愿军被美军包饺子,一向淡定自若的彭老总心急如焚连忙向毛主席求助。毛主席苦思3小时,下达8字命令。众将一听都懵了,彭老总却直呼高明。1951年,阵阵战火燃起,美国领衔的联合国军队气焰嚣张,毫无理由的进攻了朝鲜。面对霸权主义的肆虐,新中国年纪尚小,却早有大国领袖的气概,毛主席义无反顾,决定出兵抗美援朝,并亲自挥师!彭德怀将军受命将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往前线,凛凛战将一身正气,所向无前,可谁料,敌人偷袭无情,运用狡诈伎俩,将十万勇士层层包围,凶多吉少,狼狈不堪!眼见大军受困,彭老总万分焦虑,火速向毛主席求救,毛主席沉吟不语,三个小时后,下达了八字箴言:"放弃救援,以攻代守",听闻此言,军中将士一头雾水,彷徨无助。只有久经沙场的彭德怀,瞬间会意,赞叹毛主席智勇兼备,他当即调兵遣将,指挥若定,乘胜追击!原来敌人已经设下天罗地网,企图将他们一网打尽,可毛主席早已看透。他一语破的,乃是运用"空城计"孙子兵法,当时敌人的计划是利用他们强大的空中力量和地面火力,形成一个严密的包围圈,试图消灭我军的精锐部队。但毛主席却巧妙地利用了敌人的这一心理,命令彭德怀将军采取诱敌深入的策略,故意示弱,让敌人认为我军已经陷入困境,从而放松警惕。彭德怀将军依令行事,佯作无谋,主力悄然展开迂回包抄,他命令部队在夜间行军,避开敌人的视线,同时派出小股部队进行骚扰,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不料敌人志得意满,才发现中国勇士已绕至身后,形成了钳形攻势!此时敌人已经被我军分割成几部分,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志愿军勇猛无匹,随即发起总攻,凭着绝对优势,将敌人包围圈从内部攻破,打开突围的缺口,战士们如同猛虎下山,势不可挡,迅速击溃了敌人的防线。转眼间,敌人阵脚大乱,抛盔狼狈,节节败退!在这场战斗中,我军展现出了极高的战斗素养和顽强的战斗精神,赢得了这场战役的胜利。最终我军在毛主席的英明指挥下,全歼包围圈中的美军,打破了美军包饺子的狡诈阴谋,一举打过了三八线。这次战役的胜利,彻底打破了美国在亚洲的神话,展现出新中国的强大军力!这一战,不仅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无畏,也让世界各国重新审视这个崛起的中国。这仗一打,中华雄起!美国从此不敢再对我国图谋不轨,一呼百应的志愿军亦成为有力的和平力量。我们的胜利,不仅捍卫了祖国的尊严,也捍卫了世界和平,在世界各国眼中,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不容轻视的大国,一个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重要贡献的国家。(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三位正国级领导的夫人坐一起。左边是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晚年担任全国政协主席,官至

三位正国级领导的夫人坐一起。左边是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晚年担任全国政协主席,官至

三位正国级领导的夫人坐一起。左边是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晚年担任全国政协主席,官至正国级。中间是林彪的夫人叶群,右边是毛主席的夫人江青。叶群和江青都先于邓颖超成为政治局委员。
1937年,马家军押解一队西路军女俘虏去青海。途中休息时,一匪兵警惕地朝周围看了

1937年,马家军押解一队西路军女俘虏去青海。途中休息时,一匪兵警惕地朝周围看了

1937年,马家军押解一队西路军女俘虏去青海。途中休息时,一匪兵警惕地朝周围看了看,压低声音对一女战士说道:“要不想被活埋,抽空子赶紧跑!”女战士感激地看了他一眼,随即把视线转移到了别处。她叫何福祥,湖北红安人,10岁那年就给一户人家当童养媳,挨打受骂那是家常便饭,最让她痛苦的是,经常要饿着肚子干活。1928年,17岁的何福祥参加了红军,在师部当看护,六年后入了党。1936年,她随部队渡过黄河,开始了艰难的西征,在一次战斗中被俘。此时,她转身找到战友李开英和李文英,把匪兵的话偷偷告诉给了她们。“咱们得想法子逃!”何福祥攥紧了拳头,眼神坚定的提出建议。其他两位战友不约而同的点了点头。次日一大早,匪兵正好挑选了她们三个去河边担水,准备做饭。三人来到河边后,相互对视了一眼,她们知道这就是逃跑的最好时机。于是趁看管她们的匪兵不注意,趁机逃走了。这天,何福祥三人拖着疲惫的身体,拄着棍子来到一个牧场帐房,希望能讨些吃的。刚到门口,几条恶狗突然蹿了出来,咆哮着扑向她们。三人吓坏了,何福祥和李文英一边挥舞着棍子挡狗,一边拼命地往旁边跑。突然,她们听到“啊”的一声尖叫,回头一看,追她们的那两条狗已经跑了回去,正和其他几条狗围着李开英狂咬。李开英原本就在之前的战斗中受了伤,跑不快。在逃跑时,小腿又被一条恶狗咬下一块肉。她一个踉跄,摔倒在地上狗,很快就被那些恶狗给围住了。何福祥和李文英急了,挥动着棍子又跑了回来,冲着恶狗就打了过去。等那些恶狗被打跑时,李开英已经被狗咬得惨不忍睹,肠子都出来了。何福祥二人一边流泪,一边背着她,朝一个窑洞走去。来到窑洞,包扎好伤口后,她们看着李开英不停地流泪。李开英心里清楚,眼下这种情况,自己必定凶多吉少。“我、我有点儿饿!”她急促地喘息着。“你坚持住,我去找吃的!”何福祥握着她的手,刚要起身,又被李开英叫住了。“你俩一起去吧,如果遇到什么事,还能相互照应一下!”何福祥咬着下唇,摇了摇头:“开英,别说话了,你休息一下,让文英照顾你,我很快就回来。”最终,在李开英的坚持下,何福祥和李文英只好离开窑洞,结伴去讨饭。有个老乡很同情她们,给了她们一碗面条。二人高兴坏了,可等她们端着面条回到窑洞里时,李开英已经快不行了。她脸色发青,浑身颤抖着,原来,为了不拖累战友,她把身上用来换饭吃的烟土给吞食了。李开英牺牲后,何福祥和李文英守着她的遗体哭了一夜。第二天,二人埋了李开英后,相互搀扶着继续往东走去。一路上,她们躲躲走走。后来又遇到几个走失的战友,大家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又哭又笑。这天,一行人路过一个村子时,商量着分开去讨饭,这样的话,还能多讨些。谁知饭还没讨来,就遇到了马家军的骑兵。敌人怕她们跑了,拿着绳子把她们的手都反绑了起来,边走边打。来到武威后,她们被关进监狱里。何福祥发现,这里已经关了有100多名女红军。8月的一个早上,敌人把所有的女红军押到院子里听马步青“训话”。当何福祥听到马步青说要“释放”一批红军,她正为此感到疑惑时,只见院中的马家军官兵突然乱作一团,趴在地上抢纸球。这时她才明白,马步青打着“释放”红军的幌子,原来是要把女红军分配给他的部下当老婆。马步青的阴谋被揭穿后,遭到女红军们的誓死抵抗。他顿时恼羞成怒,露出阴狠的嘴脸,为了让女红军屈服,施用了各种非人的酷刑,甚至打断了何福祥的一条腿。监狱里的日子,每一天都像是在地狱里煎熬,但何福祥始终没有向敌人低头。后来,监狱旁边有家好心人,听说有个女红军被折磨地很惨,便抹黑翻墙进了监狱,偷偷放走了何福祥。为了不再重新陷入敌人的魔掌,何福祥逃到武威南山的张义堡一带,靠装哑巴,给人干杂活度日。解放后,何福祥为自己的党籍问题操碎了心,她每年都会向有关部门递交一份要求恢复党籍的材料,但由于各种原因,一直得不到解决。直到1985年,她才恢复了党籍。那天,她翻出一个红布包,把里面她从1957年开始,一点一点积攒的党费,共计200元,郑重交给了党组织。
1967年,开国少将钟伟被人装进麻袋,被装进麻袋中。半个多小时后,他连人带麻袋被

1967年,开国少将钟伟被人装进麻袋,被装进麻袋中。半个多小时后,他连人带麻袋被

1967年,开国少将钟伟被人装进麻袋,被装进麻袋中。半个多小时后,他连人带麻袋被丢进江中,拼命挣扎才挣脱了麻袋。游到江对岸后,钟副厅长打去电话,讲:“我是钟伟,现在还活着,你们来抓我呀!”钟伟,1915年出生在湖南平江一个穷得叮当响的农民家。小时候没少挨饿受冻,但这也磨出了他那股不服输的劲儿。13岁那年,1928年,他加入共青团,算是迈进了革命大门。两年后,15岁的他投身红军,从宣传员干起,一步步往上爬。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他都闯过来了,雪山草地没要他的命,敌人的枪炮也没能拦住他。长征时,他跟着部队翻山越岭,饿了啃树皮,冷了裹破布,生死关头不知道过了多少回。抗日战争,他在江淮打仗,高沟伏击战崭露头角,淮阴战役十分钟破城,硬是靠本事当上了旅长。解放战争转战东北,四平保卫战、靠山屯战役,他指挥得果断利落,战功攒了一堆。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他被授少将军衔,满胸勋章,成了开国功臣。这一路,靠的是真刀真枪拼出来的。可到了1967年,钟伟的好日子到头了。那是个乱糟糟的年头,老干部、将军们不少都挨了整,钟伟也没逃掉。冬天,江边风大得像刀子,他为了躲追捕,扮成农民模样混日子。有次被陌生人认出来,他急中生智指着楼上说:“他住那儿!”糊弄过去了。可一个月后,麻烦还是来了。那天,他正转移呢,突然一群人围上来,他想反抗,可人太多,打不过。人家把他绑得结结实实,塞进麻袋,麻绳勒得他喘气都费劲。接着扔上卡车,颠了半个多小时,停在江边。夜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江水冷得要命。几个人抬起麻袋,“扑通”一声,他就被丢进江里。水一下灌进来,冷得他直哆嗦,麻袋往下沉,啥也看不见。可钟伟不是那种等死的人。他靠着当兵练出的本事和那股不认命的劲儿,手脚并用撕麻袋。绳子湿了滑不溜秋,手磨出血,终于撕开个口。他钻出去,拼了命划水,江流急得要命,体力快撑不住了,但他硬挺着,踩上了对岸的泥巴地。上岸后,钟伟浑身湿透,冻得发抖,可他没歇着,找到电话就拨了过去。喘着粗气,他冲着抓他的人喊:“我是钟伟,现在还活着,你们来抓我呀!”这不是逞能,是真有底气。那一刻,他不光是活下来了,还用这句硬气的话甩了迫害者一巴掌。这话里,有愤怒,有不屈,还有对生命的倔强。这场劫难没把钟伟打垮。后来他回了岗位接着干,卸了军装后在北京安顿下来,过得简单朴实。晚年身体不行了,他还惦记着回去工作,可惜没成。1984年,他因病去世,走前交代:丧事简单点,别搞排场,骨灰撒回老区。他的送别没啥花哨,几百个老战友默默来送,敬的是他这辈子打过的仗,受过的苦。钟伟的事,不是他一个人的传奇,也是那个年代的缩影。1967年那会儿,社会乱得像一锅粥,老革命被整得稀里哗啦,可他愣是没低头。靠的是啥?是多年战场上攒下的硬骨头,是打不垮的信念。他的经历让人感慨,命硬得跟铁似的,可也让人琢磨,那时候的人到底扛了多少,能熬成这样。
1927年4月28日的北平监狱,包括李大钊先生和其他十九位革命者被奉系反动军阀张

1927年4月28日的北平监狱,包括李大钊先生和其他十九位革命者被奉系反动军阀张

1927年4月28日的北平监狱,包括李大钊先生和其他十九位革命者被奉系反动军阀张作霖秘密杀害。这是他们在生命快走到尽头的时候,留下的遗容。从先烈现场留下的照片看,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非常坦然,没有人认怂。面对反动军阀的绞索,李大钊先生,这位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马克思主义最早的播火者,留下最后的宣言:“不能因为反动派今天绞死了我,就绞死了伟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在中国必然得到光辉的胜利!”他们的牺牲,是黑暗年代里一盏不灭的明灯,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永恒丰碑。李大钊英勇就义时,年轻的中国共产党未满6岁,如今,他为之付出生命的中国共产党早已是世界第一大政党,并带领中国人民走上国家富强之路。致敬和缅怀革命先驱李大钊等英勇就义的先烈!
1971年9月14日,周总理给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打来电话,说叛逃的那个人摔死了

1971年9月14日,周总理给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打来电话,说叛逃的那个人摔死了

1971年9月14日,周总理给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打来电话,说叛逃的那个人摔死了,飞机着火,人烧焦了,共有9具尸体,8男1女。许世友非常高兴地说,好,摔死了好。周总理说,这是最好的结果。许世友立即通知南京军区领导们开会,传达这一结果。因为太高兴了,他们还喝了酒,平均每人喝了一瓶多茅台酒。正如周总理所说,这的确是最好的结果。
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迅

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迅

1976年,毛主席去世,当华国锋赶到中南海时,毛主席已无呼吸,情急之下,华国锋迅速下达了一项命令,而正是这个决定,令后人感激不已。1976年,毛主席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9月8日那天,他的病情突然加重。早上,他从昏迷中醒来了一会儿,示意工作人员读《容斋随笔》给他听。这本书是他晚年最喜欢的,可见他心里还是放不下来对知识的热爱。后来,他又关心起日本的政治局势,在纸上画三道横线,敲了三下床板,意思是问三木武夫的选举怎么样了。到了傍晚,心肌梗塞突然发作,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可惜还是没挺过去。9月9日零时十分,毛主席停止了呼吸,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华国锋当时是中央的实际负责人,接到消息后立刻赶到中南海。看到毛主席已经去世,他心里肯定不好受,但更大的压力是接下来怎么办。那时候,国家刚经历过不少动荡,毛主席的去世就像一颗重磅炸弹,处理不好可能引发大乱子。他没多想,直接下令:“保护毛主席的遗体,马上组织专家做防腐处理。”这个决定听着简单,但背后意义不小。当时中国还没啥遗体防腐的经验,可华国锋知道,毛主席不只是个人物,更是全国人民的精神支柱,遗体保存不好,后果不堪设想。命令一下,卫生部连夜行动,找来专家组研究方案。华国锋也没闲着,一直盯着进展,确保不出岔子。专家们加班加点,硬是在短时间内搞定了防腐技术,把毛主席的遗体保存了下来。这一步,直接为后来的纪念堂建设打下了基础。9月9日下午4点,广播里传出毛主席去世的消息。那一刻,整个中国都懵了。从城里到乡下,老百姓哭得稀里哗啦。北京街头挂起了黑纱,天安门广场挤满了人,大家手里拿着白花,低头默哀。那几天,全国都停下来了,谁也没心思干别的。9月18日,天安门开了追悼会,华国锋念悼词,宋庆龄也来了。她身体不好,但还是坚持到场,眼里满是泪水。那场面,真的是让人既感动又心酸。毛主席去世后,中央决定建个地方让大家永远记住他。9月14日,全国的建筑师聚到北京,选了天安门广场南边做地址。11月24日奠基,华国锋亲自去铲土,基石里还放了珠峰的石头和台湾海峡的水,寓意挺深。建纪念堂可不是小工程,全国上下都出力了。工人加班加点,工厂专门做了水晶棺。1977年5月24日主体完工,9月9日正式开放,刚好是毛主席去世一周年。纪念堂建得特别气派,44根大柱子围着,屋顶是民族风格。里面放着毛主席的水晶棺,盖着党旗,周围是鲜花。每天都有人排队进去瞻仰,低头鞠躬,心里满是对他的敬意。这地方不光是建筑,更是全国人民缅怀毛主席的寄托。华国锋当时下令保存遗体,真不是随便想的。那会儿国家乱糟糟的,他这一步稳住了人心。毛主席的遗体保住了,老百姓有了个地方寄托感情,国家也没因为领导人的去世乱了阵脚。后来纪念堂建起来,每年几百万人去瞻仰,这不光是对毛主席的尊重,也是对那段历史的铭记。华国锋这决定,看似是紧急之下的反应,其实透着大局观和责任感。再说接地气一点,当时谁能想到这么个命令会影响几十年啊?现在去纪念堂的人,有老有少,大家都感慨,要是没有当年的决定,哪有今天这地方让我们缅怀毛主席啊。这事儿证明,有时候关键时刻的果断,真能改变很多东西。
1933年,毛主席躲进了一位农妇的家中。当敌人搜查到这户人家时,农妇毫不犹豫地说

1933年,毛主席躲进了一位农妇的家中。当敌人搜查到这户人家时,农妇毫不犹豫地说

1933年,毛主席躲进了一位农妇的家中。当敌人搜查到这户人家时,农妇毫不犹豫地说:“军爷,你们要找的共产党就在我家里。”1933年,中国革命正处于最艰难的时期。那时候,毛主席带着红军在江西一带跟国民党军队斗智斗勇,日子过得提心吊胆。有一次转移途中,毛主席和几名同志被敌人盯上了,情况紧急,他们只能临时找地方藏身。最终,他们躲进了湖北省通城县塘湖镇一位农妇的家里。这位农妇叫黄菊妈,家里穷得叮当响,丈夫早就不在了,一个人拉扯着五个孩子,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可就是这么一个普通人,在关键时候做出了不普通的决定。当时,国民党军队挨家挨户搜查,很快就到了黄菊妈家门口。面对全副武装的敌人,她没有慌张,反而迎上去说:“军爷,你们要找的共产党就在我家里。”这话一出,估计谁听了都得愣住。表面上看,她像是把毛主席给卖了,但实际上,她心里早有打算。她知道敌人要是找不到人,可能会翻遍全村,甚至把村子一把火烧了。为了保住毛主席和乡亲们的命,她想出了一个大胆的法子——牺牲自己的儿子来掩护。黄菊妈有个儿子叫吴朝炳,长得跟毛主席有点像。她让他穿上毛主席的衣服,坐在堂屋里假装成目标。敌人果然上当,把吴朝炳当成毛主席抓走,后来还把他杀了。黄菊妈眼睁睁看着儿子被带走,心里肯定疼得像刀割一样,可她硬是咬牙撑住了,没让敌人看出一点破绽。与此同时,她趁乱把真正的毛主席和同志们从后门送走,保住了他们的命。这还不算完,黄菊妈一家对革命的付出让人肃然起敬。她的五个孩子全都投身革命,最后都牺牲了。长子吴朝义在江西铜鼓战斗中牺牲,次子吴朝炳为了救毛主席没了命,三子吴朝福在组织游击队时战死,大女儿吴凤桂和小女儿吴满桂也在战斗中献出了生命。一个家,五个孩子,全都为了革命没了,这得是多大的信念支撑着她啊。黄菊妈的家,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革命之家”。新中国成立后,黄菊妈还是那么朴实,那么愿意为国家出力。抗美援朝那会儿,她把自己多年攒下的卖草鞋钱——整整一万元,捐出去给国家买飞机。那年头,一万元可不是小数目,对她这样的穷人来说更是天文数字,可她眼都不眨就拿出来了。1959年国庆十周年,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跟她握手,感谢她当年的牺牲和后来的支持。那一刻,她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了中国革命史上抹不去的一笔。黄菊妈的故事让人感慨万千。她没读过书,没什么文化,可她的胆识和奉献精神,比多少大人物都强。她用自己的方式,保护了毛主席,也为革命保住了希望。这样的普通人,其实才是历史里最了不起的角色。没有她的舍命相助,毛主席能不能安全脱险还真不好说。而她的选择,不光救了人,也点燃了更多人对革命的信心。再说说那时候的背景吧。1933年,国民党对红军的围剿越来越狠,红军四处转移,日子过得艰难极了。毛主席作为核心领导人,敌人自然把他当成头号目标。那次被追捕,能活下来全靠黄菊妈的机智和牺牲。这件事后来传开后,不少人被她的故事激励,觉得自己也能为革命出点力。可以说,她一个小小的举动,影响了整个革命的进程。还有一点值得琢磨,黄菊妈为什么能这么果断?她一个没啥见识的农妇,哪来的勇气和智慧?其实,这跟她对革命的信任分不开。那时候,红军在农村宣传平等、分田地,给了穷人希望。黄菊妈虽然穷,但她心里明白,跟着共产党走,日子才有盼头。所以当危险来临时,她愿意赌上一切,去保护这个希望。这种信念,是那个年代很多普通人共有的力量。再说她捐钱的事儿。抗美援朝时,国家号召大家支援前线,黄菊妈二话不说把攒下的钱全拿出来。她这辈子没享过什么福,卖草鞋的钱都是辛辛苦苦攒下的,可她觉得国家需要的时候,这点钱不算啥。这份心意,比捐多少钱都珍贵。她用行动告诉大家,革命胜利了,咱们还得接着出力,不能光想着自己。黄菊妈的故事,不光是她一个人的传奇,也是那个时代无数普通人的缩影。革命能成功,不是靠几个大人物,而是靠千千万万像她这样的人。他们没名没利,却用命和血铺出了一条路。想想看,如果没有这些人的付出,咱们今天能过上安稳日子吗?她的故事提醒着我们,历史不是课本上的几行字,而是活生生的人用命换来的。
1974年,彭德怀去世时,临终想见朱德,他一次一次地向看守请求,可谁也不告诉朱德

1974年,彭德怀去世时,临终想见朱德,他一次一次地向看守请求,可谁也不告诉朱德

1974年,彭德怀去世时,临终想见朱德,他一次一次地向看守请求,可谁也不告诉朱德。后来朱德知道后大声痛哭:“你们为啥子不让我去看彭老总!”彭德怀和朱德,这两位中国革命的大人物,情谊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彭德怀1898年出生,湖南湘潭人,家里穷得叮当响,脾气硬,啥都敢说。朱德1886年出生,四川仪陇人,也是苦出身,性格稳重,大家都服他。两人在井冈山碰头后,一起扛过长征,打过抗日和解放战争,几十年的交情不是盖的。彭德怀靠着过硬的军事本事,成了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百团大战、西北解放,他打得漂亮,为新中国立了大功。朱德呢,当过解放军总司令,平型关大捷那些仗都少不了他的指挥。两人一个冲锋陷阵,一个坐镇全局,配合得天衣无缝,私下里也互相照应,跟亲兄弟似的。可到了1959年,庐山会议让彭德怀摔了个大跟头。他看不惯“大跃进”瞎折腾,直言不讳,结果被扣上“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从此被审查、软禁。朱德虽然没公开吱声,但心里一直惦记着这个老伙计,私下老打听他的情况。时间一晃到了1974年,彭德怀病得不行了,住进北京301医院。他知道自己日子不多了,最想的就是见朱德一面。彭德怀在医院里拖着病体,反复跟看守说想见朱德,可看守压根不搭理,也没人把这话传出去。他撑到11月29日,没等到朱德,就这么走了。消息传到朱德那儿,已经晚了。朱德88岁了,身体也不好,听说彭德怀临终想见他却没见着,气得不行,大声责问身边人为啥不让他去探望。他心里难受得要命,可事情已经没法挽回。彭德怀走后,朱德心里一直放不下来。他年纪大了,腿脚不利索,还老问彭德怀的遗物咋处理的,埋哪儿了。1975年,他还撑着主持了全国人大会议,可身体明显不行了。1976年初,周恩来去世,朱德去医院告别,拄着拐杖慢慢走过去,站那儿敬了个礼。到了6月,他感冒引发一堆毛病,住进医院,7月6日也走了,90岁。1978年,彭德怀的事儿终于有了说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给他平反,开了追悼会,邓小平亲自讲话,肯定他的功绩。会场很隆重,来的人不少。后来,他的骨灰按遗愿埋在湖南湘潭乌石峰下。朱德的骨灰放北京八宝山。两人虽然没能再见上,可他们的故事和精神一直在历史里留着。这段往事得从头捋捋。彭德怀和朱德的交情,从井冈山到新中国,那是真打真拼出来的。彭德怀倒下那会儿,正赶上特殊年代,看守不传话,可能有上面的意思,也可能是怕担责任。朱德晚年知道真相,气愤又无奈,说明他对这份情谊有多看重。换句话说,这不光是两个人的事儿,还反映了那时候的政治气候。再说深点儿,彭德怀临终想见朱德,不光是私交,可能还想聊聊过去的事儿,解解心里的疙瘩。朱德呢,骂人那一下,透着他对老战友的愧疚和对现实的失望。两位老人,一辈子为国为民,到头来却被这么个事儿隔开,谁听了不觉得堵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