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周恩来

周总理去世后,部分遗体被解剖研究,肝、肺、大脑都形成恶性肿瘤,当年抛散骨灰的地方

周总理去世后,部分遗体被解剖研究,肝、肺、大脑都形成恶性肿瘤,当年抛散骨灰的地方

周总理去世后,部分遗体被解剖研究,肝、肺、大脑都形成恶性肿瘤,当年抛散骨灰的地方被保密,如今已经公开,是4个地方。“十里长街送总理,鞠躬尽瘁为人民”1898年出生的周总理,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没有留下一个后代,也没有留下任何的财产。而他在临死前还要想到为国家做贡献,要求死后将自己的身体火花,抛洒在四个地方。周总理一生兢兢业业,将自己所有的精力和时间全部都放在了人民的身上,由于长时间的废寝忘食,导致最后的时候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72年,饱受心脏病和癌症折磨的周总理,还在日夜操劳,为建设伟大的中国,和为人民谋福利,他已经好几天没有好好休息过了。他知道自己所剩下的时日无多了,但是还拖着疲惫的身体,想着要尽可能地多做一些事情。1974年底,又患有直肠癌,身体更是大不如前,住院百日,做过13次的手术,心神俱疲。虽然时常还有好友相伴,但是病魔无情,每次发病的时候,周总理都要饱受折磨。癌症至今都是难以攻克的世界难题,周总理则早就向家人和医护人员交代过:“我死后,我的身体可以捐献出来,可以彻底解剖。”随后周总理又接着说:“我死后,可以将尸体火化,骨灰撒向大地。”当周总理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何等的轻松,但是旁边的人无不对他这种大义而敬佩的,而他这样做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将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癌症实验材料,进行解剖研究。第二,最后将自己的遗体火化,目的是推行国家的火葬。咱们中国人讲究的是落叶归根,遗体的完整,从古至今一直都流行的是土葬。但是时代在进步,土葬的制度明显存在很多的弊端,而要从土葬到火葬的转变是需要时间的,周总理到死都在处处为国家、为社会、为人民在着想。又与病魔做了两年的斗争后,在1976年的1月8日,与世长辞。当医护人员遵照周总理遗愿将尸体解剖后发现在周总理的肝、肺部、脑袋的地方都已经出现了癌细胞,并且已经恶化。都不敢想象,在人前,他像没事人一样,在人后他究竟都承受了怎样的病痛,但是他始终都没有说出来。医护人员将周总理的部分遗体用作研究,其余的则进行了火化。周总理遗体火化完成后,洒向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当时的抛洒地点被保密,如今公开,竟然是洒向了四个地方。分别是北京上空、北京密云水库上空、天津海河上空以及山东滨河的黄河入海口上空。那么为什么会选择在这四个地方呢?因为北京,是周总理待过的时间最久的地方,从参加的“五四运动”开始,一直到新中国成立至今,一共在北京生活了27年的时间,可以说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在这里度过了,所以跟北京有着非常浓厚的感情。并且周总理参与了多次阅兵仪式、参加了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以及其他多个极具代表性的建筑的建设,应该说周总理是看着北京繁华、成长起来的。洒向密云水库,是因为密云水库也是周总理参与建设的,当时北京作为首都,首先人民的用水问题是个大问题,要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开建水库。最后确定在密云县,周总理亲自选址、调研,共计有20多万的工人参与水库的建设,可以说,密云水库的建成就像是周总理的孩子一样,看着它成长。洒向天津海河上空,是因为周总理的学生时代都是在天津度过的,周总理从辽宁搬迁到天津,并且在天津上的南开大学后,留学日本。所以他对天津有着美好的回忆。也正是在天津的时候,参加了“五四运动”,从那时候开始他的思想开始觉醒,开始了反封建的活动。洒向黄河入海口,是因为黄河是中国的“根源”,并亲切称呼它为母亲河。周总理殚精竭虑治水患,不负毛主席和人民的希望,曾经先后参与了“黄河治理规划”、三门峡工程等等,都是周总理亲自指挥和领导。直到周总理身患重病但是还一直操心记挂着治水的事情,他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而他的骨灰也在中国的大地上,继续见证着中国的腾飞。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人,应不负众望,继承老一辈的精神和革命传统,发扬他们的奉献精神,为人民服务!
1969年3月2日,周总理焦急地对毛主席说道:“苏联打我们了!”这让毛主席瞬间清

1969年3月2日,周总理焦急地对毛主席说道:“苏联打我们了!”这让毛主席瞬间清

1969年3月2日,周总理焦急地对毛主席说道:“苏联打我们了!”这让毛主席瞬间清醒,但他略加思考,便霸气地说:“打我们?我们国家的领土绝对不允许他们放肆,给我打回去!”1969年3月2日,乌苏里江的冰面在晨光中泛着冷光,珍宝岛上的雪堆被寒风吹得簌簌作响。解放军战士孙玉国裹紧棉袄,蹲在临时掩体后,目光死死盯着江对岸的动静。他的手指冻得发麻,但握着步枪的手却稳如磐石。就在几小时前,苏联边防军的小分队悄然逼近,80人的队伍装备着自动步枪和装甲车,气势汹汹。孙玉国知道,这不是普通的边境摩擦——一场真正的较量即将来临。珍宝岛,位于黑龙江省虎林县的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中方一侧,面积不足一平方公里,却因19世纪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而成为中苏边境的敏感地带。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早已从“同志加兄弟”走向剑拔弩张。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是第一个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斯大林不仅提供了经济援助,还派专家协助中国建设工业基础。从156个援建项目到抗美援朝的武器支持,苏联的“老大哥”形象深入人心。然而,好景不长。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批判斯大林,推行“去斯大林化”政策,这让毛泽东感到不安。他认为苏联背离了马克思主义正道,试图将中国纳入其控制之下。到了1960年代,中苏分歧从意识形态蔓延到国家利益。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触碰了毛泽东的底线。他怒斥:“这是要我们当附庸!”1964年,中苏边界谈判破裂,边境摩擦频发。珍宝岛、七里沁岛等地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1967年起,苏联边防军多次骚扰中国边境,抢夺武器、殴打士兵,甚至用装甲车碾压中方哨所。解放军忍无可忍,中央下令沈阳军区严密监视苏军动向。1969年3月1日夜,珍宝岛的雪地里,解放军战士们匍匐前进,嘴里呵出的白气在月光下消散。他们知道,苏联人正在对岸集结,坦克的轰鸣声隔着江面隐约传来。连长冷鹏飞低声叮嘱:“埋好地雷,隐蔽待命,绝不能让苏军占了岛!”战士们的脸上满是冰霜,但眼神里燃烧着斗志。3月2日清晨,苏联边防军果然行动了。80人的小分队登上珍宝岛,试图驱逐中方巡逻队。他们以为解放军只有十几人,毫无防备地推进。然而,头天晚上,解放军已秘密增派两支小分队,从岛侧潜伏到位。当苏军将中方巡逻队围住时,埋伏的解放军突然现身,将苏军反包围。枪声骤响,雪地上血迹斑斑。苏军仗着坦克和重机枪,气焰嚣张,但解放军毫不畏惧。火箭筒手李连生瞄准一辆装甲车,果断发射,火光中装甲车瘫痪在冰面上。战斗持续了数小时,解放军以少胜多,歼灭苏军数十人,击退了第一波进攻。苏联边防军指挥官目瞪口呆,他们引以为傲的火力优势竟被中国士兵的灵活战术瓦解。3月15日,不甘失败的苏联卷土重来,动用了6辆先进的T-62坦克和更多装甲车。这一次,解放军早有准备。地雷阵在雪地里悄然布下,当苏军坦克隆隆驶来,一声巨响,领头的T-62履带被炸断,动弹不得。解放军趁势发起反击,火箭筒和反坦克炮火力全开。九个多小时的激战,乌苏里江的冰面被炮火映红。苏军指挥官列昂诺夫上校被击毙,残余部队仓皇撤退。珍宝岛之战以中国胜利告终。解放军不仅守住了领土,还缴获了一辆T-62坦克,拖回境内研究。苏军损失惨重,死伤140余人,而解放军付出了39人牺牲的代价。这场胜利震慑了苏联,也让世界刮目相看。在冷战格局下,苏联的军事力量被认为仅次于美国,却在中国边境折戟沉沙。勃列日涅夫暴跳如雷,甚至威胁动用核武器,但美国的中立态度和国际压力迫使苏联冷静下来。珍宝岛冲突的深远影响远超战场本身。它加速了中美关系的解冻。1971年,中国取代台湾地区进入联合国,国际地位显著提升。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正式建交。讽刺的是,苏联的咄咄逼人反而推动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珍宝岛的硝烟早已散去,乌苏里江的冰面依旧平静。1969年的那场冲突,不仅是中苏关系的转折点,也是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宣言。今天,2025年,正值中俄建交75周年,两国关系在曲折中走向稳定。珍宝岛的教训提醒我们:国家利益永远是外交的基石。无论盟友还是对手,只有自强不息,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国际舞台上屹立不倒。据解密档案,珍宝岛冲突后,中苏于1969年9月在周恩来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的北京机场会晤中达成临时停火协议,但边境对峙持续至80年代。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俄关系逐步正常化。2004年,两国最终签署《中俄边界条约》,彻底解决了珍宝岛等争议地区的归属问题。如今,中俄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定位双边关系,强调互利合作,但历史提醒我们,保持战略清醒始终不可或缺。
1965年,李宗仁回国,毛主席很快接见了他,给李宗仁很大面子。毛主席第一句话就

1965年,李宗仁回国,毛主席很快接见了他,给李宗仁很大面子。毛主席第一句话就

1965年,李宗仁回国,毛主席很快接见了他,给李宗仁很大面子。毛主席第一句话就让人吃了一惊,他对李宗仁说,你可是误上贼船了。毛主席太幽默了,他解释说,蒋介石老是称我们为贼,如今你回到我们身边,可不是误上贼船吗?1965年,李宗仁回国,毛主席很快接见了他,李宗仁是当时著名的桂系中的巨头,但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宗仁立即率领着军队前去阻击日本人,特别是台儿庄一战,李宗仁狠狠地打压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增长了我国军民的士气。但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军人,却卷入了权力争夺的漩涡中,在国民党中权高位重的蒋介石一直对李宗仁心怀不满。尤其是李宗仁打了胜仗之后,蒋介石不允许街上有任何的欢庆活动,一旦被发现了,就会受到严厉的处罚。抗战胜利后,李宗仁的权利都被蒋介石架空,而他也成为了一位傀儡“总统”,李宗仁表面上看着春光无限,前途无量,实际上,李宗仁一直都受到了蒋介石在各方面的牵制,这也不允许李宗仁,哪儿也不允许李宗仁。李宗仁当着这个“总统”没有任何意义,李宗仁在任时期虽然一直被蒋介石压制着。但在一件事情上,李宗仁坚持了自己的想法,那就是释放了被关押在秘密监狱中的万余名战犯,在李宗仁释放出万余名战犯后,蒋介石还给李宗仁发了一封电报。电报的内容尽是指责李宗仁的话,李宗仁看着电报上的内容也是无奈一笑,让他李宗仁打小鬼子还行,让他对自己的同胞下手。李宗仁还真是有点下不去手,国民党的军队全部转移到台湾后,李宗仁乘坐飞机去往了美国。台湾有蒋介石,李宗仁也知晓蒋介石的狠毒,他认为只有将“总统”这个称号还给蒋介石或许才能减少蒋介石对他的偏见,李宗仁身在美国,心在中国,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李宗仁时刻关注着朝鲜战争的局势。志愿军打赢一场战争,李宗仁高兴地拉着夫人的人欢呼庆祝着,听到志愿军被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打得喘不过来气时,李宗仁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向来不信佛不信鬼神之说的他竟然在心里默默哀求着上天保佑志愿军答应这场硬仗。直至后来,抗美援朝胜利的消息传到美国,李宗仁才放在了压在心底的那块石头,1955年秋天,李宗仁在美国发表了一篇关于台湾问题的文章,此文章已经发表就引起了毛主席以及周恩来总理的注意。毛主席认为李宗仁是不可多的的人才,若能够将李宗仁劝回大陆,那对未来中国的建设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以及意义,周总理从李宗仁的好友程思远入手,在与程思远的会谈中,周总理想让程思远劝说李宗仁回到中国。李宗仁思乡心切,他恨不得立即坐上前往中国大陆的飞机,但一想到自己在担任“总统”时做过的那些事情,李忠仁又不好意思回到中国面对毛主席等人,与其自己在那里胡思乱想,还不如来个“投石问路”。李宗仁将自己的一些从美国购买来的名画寄回给中国,然而那些名画只不过都是赝品。毛主席得知此事后,大手一挥,高兴地说道,“李宗仁想要十一万美元,那咱们就给他十二万美元,不能拂了人家的面子“,但李宗仁将画作寄回中国的真的只是这层意思嘛?实际上并不是的,李宗仁想要靠着这些赝品画作试探毛主席等人,能否慧眼识珠认出来,能够知明自己的想法,哪儿曾想毛主席慷慨大方,李宗仁要十一万美元,毛主席大手一挥给了人家十二万美元。毛主席想要李宗仁明白他们的心意,1965年7月20日,李宗仁携带着夫人乘坐着飞机回到了中国大陆,迎接李宗仁的不单只有周恩来总理还有许多国民党之前的旧部人士,他们有的是带兵起义,有的是跟着李宗仁多年浴血奋战的好战友。李宗仁看到这一浩大的场面,激动地流下了眼泪,周恩来总理将李宗仁夫妇带到了中南海,毛主席正在等待着他们,来到中南海,李宗仁热情地与毛主席握手,后来在两人谈话过程中,李宗仁非常后悔自己当那个总统。他被蒋介石忽悠着成为了一个空架子,上当了实在是不划算,毛主席听到后,乐呵呵地回复李宗仁,这次他也上当了,毛主席说当年蒋介石将他们称为匪,如今,李宗仁和一群匪徒呆在一起,这不是上了贼船嘛?此语一出瞬间逗笑了在场的所有人。参考文献:
1950年,蒋介石“姐姐”被抓,她的处决意见上报至北京,周总理亲自去跟毛主席求情

1950年,蒋介石“姐姐”被抓,她的处决意见上报至北京,周总理亲自去跟毛主席求情

1950年,蒋介石“姐姐”被抓,她的处决意见上报至北京,周总理亲自去跟毛主席求情留她性命,毛主席思索了片刻以后,摇摇头说:“不除掉她就不足以平民愤,必须枪决!“赵洪文国,1881年生于辽宁岫岩县一个满族家庭,出身贫寒,幼年就赶上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乱世。家境虽苦,她却从小就有股不服输的劲头。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她的第三子赵侗拉起抗日武装,她二话不说,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卖了换军火,还把自家房子改成指挥站和情报点。那时候,她不是什么大人物,就是个普通的东北老太太,但这份支持抗日的决心,让她成了当地人口中的传奇。她还修了个小学,自己教国文,不让日本人的奴化教育得逞。她常跟学生说:“咱们是中国人,宁死不能当亡国奴。”1934年,日军一把火烧了她家房子,她没退缩,反而带着学生印传单,继续跟日本人对着干。后来被日军抓住,严刑拷打都没让她开口,最后她瞅准机会逃了出来,跑到了北平。这段经历,让她成了抗日圈子里响当当的人物。到了1937年,赵洪文国通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筹钱筹枪,把物资送到华北前线。北平沦陷后,她辗转汉口、香港、重庆,到处演讲募捐。那时候,她快60岁了,却满腔热血,嗓子喊哑了也不停。她不是那种坐办公室的领导,就是个实打实干活的人,靠着一张嘴和一颗心,激励了不少人加入抗日队伍。抗战胜利那年,她已经是很多人眼里的英雄,名字甚至传到了国共两党的耳朵里。可抗战一结束,赵洪文国的路子就变了。1945年以后,她没选择跟共产党合作,反而投靠了国民党,成了蒋介石的拥护者。1949年,蒋介石败退台湾前,给她写了封信,大意是让她“扩充反共大军,复兴中华”。她把这话当圣旨,跑到四川,自封什么“总统府留守”、“反共总司令”,带着一帮人到处搞乱。她手下招了些土匪,烧杀抢掠,四川的老百姓苦不堪言。有人说,她是被蒋介石洗了脑,有人觉得她就是放不下一己之见,总之,她从抗日的英雄,变成了祸害一方的顽敌。1950年2月,解放军进四川,赵洪文国还在绵竹负隅顽抗,最后被抓了个正着。审讯时,她态度强硬,说自己“只认蒋委员长”,死活不认错。她的案子很快报到了北京。按理说,她抗日的功劳不小,儿子赵侗还为国牺牲,周恩来看在眼里,觉得她不该就这么没了,于是亲自去找毛主席求情。可毛主席听完案情,沉默了一会儿,说了句:“不除掉她就不足以平民愤,必须枪决!”这话听着挺重,但想想她在四川干的那些事,老百姓恨她入骨,也就不难理解了。1950年7月16日,赵洪文国被执行枪决,69年的跌宕人生就此画上句号。说到这儿,你可能好奇,她跟蒋介石啥关系?其实,她不是蒋介石的亲姐姐,而是因为年纪比蒋大,又是他的铁杆支持者,才得了这么个绰号。她跟蒋介石的渊源,更多是政治上的捆绑。她把蒋当成救国领袖,蒋也拿她当棋子用。这层关系,既抬高了她的身份,也让她在关键时刻成了靶子。赵洪文国这人,说她是英雄吧,前半辈子真没得挑;说她是罪人吧,后半辈子又确实害人不浅。她抗日时那股子劲头,值得敬佩,可解放战争里她的选择,又让人摇头。有人觉得她是被时代裹挟,有人说她就是固执己见。毛主席那句“不足以平民愤”,其实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上,给她后半生的行为下了定论。周总理求情,可能是念着她的旧功,可新中国的法律和民意,容不下她这样的“反共先锋”。
老一辈革命家彭真说过这样一句话,党内意见有分歧时,如果毛主席跟刘少奇或者周恩来想

老一辈革命家彭真说过这样一句话,党内意见有分歧时,如果毛主席跟刘少奇或者周恩来想

老一辈革命家彭真说过这样一句话,党内意见有分歧时,如果毛主席跟刘少奇或者周恩来想法不一样,他肯定站在毛主席这边;但要是刘少奇跟周恩来意见不一致,他就得看情况再决定。为什么老一辈革命家都会和彭真一样对毛主席充满信任呢?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毛主席一次次的成功实践之上的,而不是盲目的崇拜。在中国革命的每一次历史关头,都是毛主席力挽狂澜,带领中国人民走出困境,走向成功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当过一把手的很多,但他们都无法与毛主席相比,这是经过实践证明过的。与毛主席老人家一起从战争中走过来的老一辈革命家们,他们看的很清楚,他们对毛主席的信任不是没来由的。
这是1975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务院副总理分工问题写给毛主席的亲笔信,在这封信中

这是1975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务院副总理分工问题写给毛主席的亲笔信,在这封信中

这是1975年,周恩来总理关于国务院副总理分工问题写给毛主席的亲笔信,在这封信中,他的字写得一气呵成、规范端穆、形神皆妙、流畅律动,不仅点画之间搭配得十分合理恰当,可谓宽一点嫌松、窄一点嫌紧,而且点画绞转承接非常出彩,把连绵不断的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见其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