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张祖谅

1949年,国民党312师副师长黎强被我军俘虏。在审讯过程中,黎强却表示:“帮我

1949年,国民党312师副师长黎强被我军俘虏。在审讯过程中,黎强却表示:“帮我

1949年,国民党312师副师长黎强被我军俘虏。在审讯过程中,黎强却表示:“帮我向共产党发个电报,不用多,9个字就行。”1949年,解放战争基本是摧枯拉朽了。老蒋的部队成建制地投诚、被歼。在四川,胡宗南集团就是秋后的蚂蚱,蹦跶不了几天了。就在这乱哄哄的时候,成都外围的郫县,我第二野战军第60军,俘虏了国民党312师的一大票人,其中就包括副师长,黎强。这在当时不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抓到的国民党将军都够凑好几桌麻将了。接下来的审讯,按流程走呗,姓名、职务、部队番号,老三样。可轮到这个黎强,画风突然就变了。面对我军的审讯人员,他既不紧张,也不嘴硬,反而异常平静地提出了一个要求:“同志,我请求你们向上级发一封电报。”审讯员估摸着也是一愣,这算哪一出?要联系家人?还是要跟老上级求情?黎强看出了对方的疑虑,接着说:“电报内容很简单,就9个字。”说着,他一字一顿地念了出来:“速告总局,李清明被俘。”这下审讯员彻底懵了。“总局”是哪个局?“李清明”又是谁?这八个字,透着一股子神秘。一个国民党少将,上来就要给“总局”发电报,还自称“李清明”,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要知道,战场上什么人都有。有诈降的,有想蒙混过关的,也有精神不正常的。面对这种情况,我军审讯人员的第一反应,自然是高度警惕。这会不会是敌人耍的花招?但黎强的眼神和态度,又不像是在演戏。他那种坦然,是一种“我的人,你早晚会知道”的底气。这事儿蹊跷,审讯员不敢怠慢,立刻层层上报。电报最终送到了第60军军长张祖谅的手里。张祖谅也是个老革命了,一看这内容,心里也犯嘀咕。但他还是决定,把这个“皮球”踢到更高的地方去。电报,就这么被发往了北京。对黎强来说,这是拿自己的命在赌。如果中央社会部查无此人,或者因为战乱档案遗失,那他这个“国民党少将”的身份可就坐实了,后果不堪设想。对我军来说,这也是个考验。万一他是真同志,怠慢了,那可是天大的错误。几天后,北京的回电来了。内容同样言简意赅,但分量却重如泰山。回电确认:李清明(即黎强)是我党深入龙潭虎穴的秘密情报员,请立即护送其前往北京。消息传来,整个60军的指挥部都震动了。谁能想到,眼前这个穿着国民党将军服的俘虏,竟然是自己人,而且还是潜伏在敌人心脏最高层的一把尖刀!故事到这儿,你肯定会问,这个黎强到底是什么来头?他的人生,比大多数谍战剧都精彩。黎强,原名李碧光,1915年生于四川。早年间,他也是个热血青年,参加过学生运动,1938年就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组织给他的任务,不是去根据地,不是上战场,而是利用他的社会关系,打入国民党内部。这条路,比真刀真枪的战斗,更孤独,也更危险。走上这条路,就意味着你要在黑暗中独行,身边全是敌人。你说的话,做的每件事,都要伪装。你的喜怒哀乐,都不能是真实的。黎强干得相当出色。他考入了胡宗南的“战时干部第四团”,这是一个专门培养嫡系军官的地方。毕业后,他凭借自己的“才干”和“忠诚”,一步步在胡宗南的部队里往上爬。为了让他更好地潜伏,党组织还特意安排了另一位同志——黎静,作为他的“妻子”和他并肩作战。潜伏的日子,每一天都是煎熬。胡宗南生性多疑,对他手下的人看得极严。黎强的一举一动,都在特务的监视之下。他不能和组织有任何直接联系,所有的情报,都得通过极其隐秘的渠道送出去。他送出的情报有多重要?举个例子,胡宗南进攻延安前,详细的作战计划,就被黎强搞到手,提前送到了中央。这份情报,为党中央的安然撤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可以说,黎强就是插在胡宗南心脏上的一枚钉子。随着地位越来越高,他当上了国民党312师的副师长,手握兵权,佩戴着闪亮的将星。但在他心里,自己永远是那个叫“李清明”的共产党员。他见过太多同志牺牲,也见过太多人叛变。支撑他走下去的,就是信仰。到了1949年底,国民党兵败如山倒。黎强所在的312师被我军包围。按照原计划,他应该在战场上率部起义。但战局变化太快,通讯完全中断,他和上级失去了联系。部队被打散,他最终成了我军的俘虏。解放后,黎强历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顾问等职务,把他的后半生,献给了文艺事业。他很少跟人提起那段惊心动魄的往事。对他来说,那或许是一段不愿轻易触碰的记忆,承载了太多的牺牲和孤独。2002年,黎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朝鲜战场上180师失利,志愿军调整了60军的班子,老军长张祖谅从国内来到朝鲜,重

朝鲜战场上180师失利,志愿军调整了60军的班子,老军长张祖谅从国内来到朝鲜,重

来源:历史探花 发表时间:2025/07/25 07:57:05 朝鲜战场上180师失利,志愿军调整了60军的班子,老军长...这是张祖谅和王诚汉在前线观察敌情的珍贵照片,近处是王诚汉,远处是张祖谅。张祖谅是开国中将,王诚汉在1988年授上将。
180师之创,王近山错在哪儿?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代替病重

180师之创,王近山错在哪儿?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代替病重

180师之创,王近山错在哪儿?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第3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代替病重陈赓挂帅出征。当时部队全苏式装备兵强马壮,而自己又是一代战将,王近山本来雄心万丈,甚至要抓获五千美军的,结果却一地鸡毛,并因指挥上一系列失误,成为180师遭遇重创的重要原因。王近山是个硬核人物,1915年出生在湖北红安一户穷苦人家,小时候放牛干活,13岁给人当童工,生活苦得磨出了铁一样的性格。1930年,15岁的他投身红军,1932年入党,从此军旅生涯开挂。他打仗不要命,1932年一次肉搏战跟敌人滚下山崖,活下来得了“王疯子”的名号。长征、抗日、解放战争,他一路打上来,指挥过神头岭、襄樊等硬仗,战功赫赫。刘伯承都夸他指挥有大用。抗美援朝时,他已是志愿军第三兵团副司令员,上甘岭战役也证明了他的能耐。这样一个战将,按理说不该翻车,可第五次战役偏偏出了大问题。1951年4月22日,第五次战役打响,志愿军20万人马大举反击,王近山临危受命,代陈赓指挥第三兵团。当时部队装备苏式武器,机枪大炮齐全,士气正旺,他雄心勃勃,想一口吃掉几个美军师,抓五千俘虏不过分吧?战役头几天确实顺风顺水,180师作为六十军的第二梯队,4月底夜袭汉谷、塔洞,狠狠牵制了美第七师,战果不错。到5月16日第二阶段,志愿军突破敌防线,180师追着打,眼看胜利在望。可就在这关键时候,风云突变。5月21日,彭德怀下令全线撤退至铁原、金化休整,局势变了,美军集结4个军、13个师的机械化部队反扑,火力不是一般的猛。王近山把掩护任务丢给六十军,180师负责断后,这本来没啥问题,毕竟打仗总得有人殿后。可坏就坏在他调兵和指挥上出了岔子。首先,他让第十五军提前撤了,第六十三军也没接到明确指令,自己跑了,180师两边没了掩护,直接暴露在敌人枪口下。5月23日,美第七师和南朝鲜第六师团猛攻180师阵地,炮火轰得山头都冒烟了,战士们拼死抵抗,伤亡惨重。王近山电令各部暂缓撤退,掩护伤员,可电台早撤了,六十军军长韦杰没搞清命令,还五次急电让180师死守。师长郑其贵是个硬骨头,带着部队死扛,阵地都快成血池了。到5月26日,美军从加平、清川江两面包抄,180师彻底被围。部队边打边退,5月28日郑其贵下令分散突围,1.1万人的师最后只剩4000人回来,7000多人没了。王近山的失误太明显:调兵乱七八糟,命令模棱两可,没及时调整部署,愣是把180师推到了绝境。他把第十五军和第六十三军撤得太早,等于把180师的左右两翼卖了。打仗讲究协同作战,你不能让一个师单挑人家一个军的机械化部队吧?180师孤军断后,旁边没人接应,等于被敌人捏了个软柿子。撤退这么大的事,命令得清楚明白,可王近山的电令含糊其辞,电台还撤了,六十军那边完全懵圈。韦杰误以为要死守,愣是让180师多扛了好几天,错过了最佳突围时机。指挥链一乱,后果就是全盘皆输。美军反扑不是一天两天的事,5月23日打得那么惨,王近山就该看出苗头不对,赶紧调整部署,给180师找条活路。可他没及时反应,等到26日被围得死死的才让突围,已经晚了。战场上慢半拍,后果就是血的代价。这三点失误加起来,直接把180师推向了深渊。装备再好,人再勇猛,也架不住指挥上的窟窿。180师的惨败让志愿军高层震怒,彭德怀直接问王近山:“你是刘伯承带出来的兵吗?”这话够狠,戳得王近山哑口无言。中央军委查下来,六十军军长换成了张祖谅,180师师长换成李忠选,补了6500新兵整训。1953年夏季反击战和金城战役,180师重振旗鼓,打得不错,歼敌上万,证明实力还在。可第五次战役的教训太深刻,7000多条命,不是随便就能抹过去的。王近山呢?没受重罚,1952年上甘岭战役指挥得挺漂亮,1955年还拿了中将军衔。后来仕途起伏,1964年因个人问题降成上校,去河南农场干了几年,1968年恢复待遇,1978年病逝,63岁。他一辈子打仗无数,功劳不小,可180师这事,始终是他履历上抹不去的污点。这场仗告诉我们,战争不是靠一腔热血就能赢的。装备好、士气高,这些都是优势,可指挥跟不上,再强的部队也得崩。王近山的失误不是他无能,而是他太自信,没算到战场瞬息万变,也没管好手下的配合。180师的血,提醒后人:打仗得靠脑子,不能光靠胆子。再说句实话,当时志愿军的补给和通讯条件跟美军比差太远,王近山再牛,也得受硬件限制。可这不是借口,指挥失误的责任他得背,毕竟将领就是要扛起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