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良情感网

标签: 房价

今天中介又打来电话,问房子还卖吗,我苦笑不得,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115平米的房

今天中介又打来电话,问房子还卖吗,我苦笑不得,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115平米的房

今天中介又打来电话,问房子还卖吗,我苦笑不得,都不知道怎么回答了。115平米的房子,19年120万没舍得卖,那会儿总觉得房价还能涨,想着再等等说不定能多赚点。谁承想这一等,市场跟坐过山车似的,现在再听中介报出的价格,心里头那叫一个五味杂陈。挂了电话盯着阳台外的梧桐树发呆,叶子绿了又黄,一晃六年就这么过去了。记得19年冬天那个中介小哥说话总带点小跑,羽绒服拉链没拉严,哈着白气在客厅比划:“姐您看这户型多周正,南北通透,隔壁单元同户型上周刚卖125万,您这价挂出去准抢手。”当时我正擦着飘窗上的绿萝叶子,心里头盘算着孩子上初中要不要换个学区房,可又觉得这房子住顺了手,墙皮上还留着孩子画的歪歪扭扭的身高线。转年开春疫情就来了,小区门口搭起蓝色帐篷那会儿,我还跟邻居在楼下聊天,说这房价说不定得跌,结果中介隔三差五打电话说“刚需购房不受影响”,听得人耳朵起茧。后来看着新闻里各地出台政策,心里头又开始打鼓,想着要不赶紧出手吧,可等挂出130万的价格,中介却总说“客户嫌楼层高”“装修得翻新”,一来二去就拖到了2022年。去年夏天小区对面新修的商场开业,想着配套上来了房价该涨了吧,特意找了两家不同的中介评估。一个说“现在市场冷静,115万算良心价”,另一个更直接:“姐您这房要是急卖,110万我这边有客户能谈。”当时气得我挂了电话就翻出19年的购房合同,瞅着上面的数字直犯愣——当年付首付时手心冒汗的劲儿还在眼前,怎么转眼就成了烫手山芋?前几天遇见三楼的王姐,她去年年底108万卖了跟我同户型的房子,说是给儿子凑婚房首付。“再不卖更不值钱了”,她拎着菜篮子叹着气,“当初我跟你一样想着等涨价,谁知道等来等去,房贷还没还完呢,房价先跌回五年前了。”这话听得我心里发沉,晚上特意翻出这几年的银行流水,光是利息就还了快二十万,算下来现在卖简直是割肉。可话又说回来,不卖吧,每个月六千多的房贷像块石头压着,孩子马上要上大学,哪哪儿都得用钱。上周中介发来视频,说带客户看了房,对方嫌主卧飘窗太小,建议我把窗帘换成浅色系显空间。我盯着手机屏幕里自家的房子,突然觉得挺陌生的——当年精心挑选的米色墙纸,现在看着竟有些陈旧,阳台上那盆绿萝早长得爬满了防盗网,可看房的人只关心能不能改造成落地窗。有时候半夜睡不着,就点开房产APP看周边房价走势,曲线像心电图似的上上下下,可我这房子的挂牌价却跟坐滑梯似的往下掉。想起19年那个没舍得卖的冬天,那会儿还跟老公说“房子是保值品”,现在却眼睁睁看着账面资产缩水,心里头那点侥幸早磨成了焦虑。其实现在明白,房子这东西,住的时候是家,想卖的时候才发现是道算术题。算得清首付月供,算不清市场涨跌;算得清装修投入,算不清岁月折旧。就像我现在站在空落落的客厅里,看着墙上孩子画的身高线已经够不着了,突然意识到这房子装的不只是家具,还有我们一家人的日子。可日子要往前过,这房子是留是卖,还真成了道难解的题。
2018年花230万买的房子,现在市场价180万。老李常念叨:“这房子就是给儿

2018年花230万买的房子,现在市场价180万。老李常念叨:“这房子就是给儿

2018年花230万买的房子,现在市场价180万。老李常念叨:“这房子就是给儿子准备的‘底气’,要是跌回150万,我得愁白了头。”经济学家孟教授打了个比方:“房地产就像经济这辆大车上的‘发动机’,要是发动机熄火,整辆车都得抛锚。”这话一点不假!数据显示,房地产连带装修、家电等上下游行业,养活了超过2亿人,差不多每7个打工人里就有1个跟它有关。更直接的是,很多城市的马路、学校、公园,都是靠卖地的钱建起来的。房产专家李老师算了笔账:“一些城市超过一半的财政收入靠卖地,房价一跌,开发商不敢拿地,明年可能连路灯都没钱修了。”据统计,全国1亿多个家庭把大半辈子积蓄压在房子上,房价暴跌意味着很多家庭的存款“凭空消失”。一旦大家觉得自己变穷了,自然不敢乱花钱,商场没人逛、外卖订单变少,经济就像被按下了“暂停键”。不过话说回来,专家也不是说房价要一直涨,而是不能“崩盘式下跌”。中国社科院刘研究员分析:“现在城镇化还在继续,每年有1000万人进城找工作、安家,刚需一直都在。”再加上中国人骨子里的“买房情结”,很多年轻人哪怕租房子更划算,最后还是想有个属于自己的家。某平台调查显示,85%的90后、00后都计划5年内买房。眼下的房地产市场,就像在走钢丝——既不能跌过头,也不会疯狂涨。专家普遍认为,未来一二线大城市因为工作机会多、配套好,房价相对抗跌;但三四线城市如果人口持续外流,房子可能会“供大于求”。
#房价高涨谁受益了#谈中国经济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是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地

#房价高涨谁受益了#谈中国经济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是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地

#房价高涨谁受益了#谈中国经济离不开房地产,房地产是中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房地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房地产价格绝对不能暴跌!假如房地产价格暴跌,对中国经济将是灾难性的。中国经济要繁荣昌盛,房地产必须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房地产价格绝对不能大起大落,只有房地产价格止跌回稳,企稳回升,中国经济才能持续稳定长久的向前发展,房价下跌对老百姓是没有好处的,所以房地产价格的只能持续稳定,平稳的发展,这才有利于老百姓,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小城市的房价,都跌成这个样子啦!听一位朋友讲:一位业主想把房子卖掉,差

小城市的房价,都跌成这个样子啦!听一位朋友讲:一位业主想把房子卖掉,差

小城市的房价,都跌成这个样子啦!听一位朋友讲:一位业主想把房子卖掉,差点住进医院,当时业主120万买的房子,看房者只出80万,所有费用由业主承担,把业主气的差点一口气没上来,说现在是买房的时代。你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买房吗?
6月15日,国常会再提稳楼市,那么房价会开始上涨么?说来你可能不信,现在盼着房

6月15日,国常会再提稳楼市,那么房价会开始上涨么?说来你可能不信,现在盼着房

6月15日,国常会再提稳楼市,那么房价会开始上涨么?说来你可能不信,现在盼着房价上涨的人还不在少数,但是从最近几次高层会议也看明白了,房价上涨的可能性是越来越小了,高层现在关注的是如何能稳住房价。1、限制政策已经出清,之前对于房屋买卖的限制,虽然只有广东宣布全部解除,而其他地方也已经完全放开了,只是没有明确说明而已,不过现在看来只是取消限制还是不够。2、房贷利率一降再降,我记得有同事买房的时候房贷利率最高的有6点几的,现在通过一次次的调减,现在也到了2点多了,房贷的压力比之当时轻松了不少,但是还贷的压力还是有的。3、新房不断,二手房难卖,虽然现在新盘比前两年少了,但是买房的群体也明显少了,所以还是出现了新房挤兑二手房的情况,现在的新房很多都是新标准,层高到3米了,人车分流了,车位有的都达到1比2.5了。和二手房一比,真是没法看。4.诚心建议,首先新房应该再减少,新房不减,二手房无法流动,想要卖房只能“破价”,以低于区域的价格来换量,导致房价一降再降;其次减少房产交易的税费,有的人可能看不上,但是现在的房价交易里可是占了不少的;再次取消学区房,打破学区的神话,叫房价回归合理区间。其实现在不管是有房的,还是没房的,都不怕房价降,怕的是房价不稳啊!
人心不足蛇吞象2025年买房的人,已经比很多购房者捡便宜了过去五六年楼市多

人心不足蛇吞象2025年买房的人,已经比很多购房者捡便宜了过去五六年楼市多

人心不足蛇吞象2025年买房的人,已经比很多购房者捡便宜了过去五六年楼市多火,人们抢破头、排长队去下单房,结果呢?现在才出手的人,房价已经比2020年左右跌了三到四成,我家这一个郊区,房价从六七千降到了2000多,这什么概念,20多万买个房,已经不能更划算了。但还是有些人反倒不觉得爽,天天在家发愁,生怕明天一睁眼房价又跌一截,存款不够亏了。哎呀,这就好比出门吃饭赶上餐厅打折,明明省钱买了高档牛排,还担心厨师是不是手抖盐放多了,搞啥呢?咱们普通人买房图个安稳住着舒服就成了,别整那么大压力,别光顾着盯市场波动,低头看看你家房子多新、多实用,那住着不香吗?每天乐呵呵带娃遛公园,它不美滋滋啊!何必钻牛角尖,非得琢磨着能不能再等等,等房价跌到历史最低才下单,这不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嘛?别整天梦想着抄到那个最低点,啥时候才是底?谁能算准?今年楼市清淡,正是买在无人问津处的好时机,房空荡荡人少少的,你趁冷清捡了漏。眼光放长远点儿,五年十年后回头看,你们现在买的房稳赚不赔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赚钱工具。你要是总惦记着那最后一分钱利润,那焦虑能把人整疯,生活嘛,平安快乐最大,赚多了那叫锦上添花,不赚也是本分。
主要城市的房价已经跌了30%-50%左右,稳定房地产就是稳定经济发展的预期。其实

主要城市的房价已经跌了30%-50%左右,稳定房地产就是稳定经济发展的预期。其实

主要城市的房价已经跌了30%-50%左右,稳定房地产就是稳定经济发展的预期。其实从其他大国的经验来看,房地产一直都是支柱产业,中国也离不开房地产,只有将房地产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促进各个产业稳定发展,经济才能稳一来...
6月12日,女子348万买的房子跌到121万。她不想还贷款,打算直接让银行把房子

6月12日,女子348万买的房子跌到121万。她不想还贷款,打算直接让银行把房子

6月12日,女子348万买的房子跌到121万。她不想还贷款,打算直接让银行把房子收回去,结果银行核算所有费用后,告知她还倒欠100万。她原本以为买房子可以增值,至少能够保值,谁知道刚买之后房价就一直下跌?最近一位女士发了个买房的视频,让人听了心里挺不是滋味,也给大家实实在在提了个醒。事情是这样的,这位女士前几年花了348万,在当地买了套新房子。那时候买下来,肯定是满心欢喜想着安家置业。买房的钱可不是小数目,她就跟银行按揭贷款。可谁能想到,房子刚到手,房价就不停往下掉,像坐滑梯似的,硬生生从348万跌到了眼下的121万左右。更让人发愁的是,最近家里收入不如从前了。每个月要还的房贷,一下子变得特别沉重,感觉有点吃不消了。看着房价跌得这么厉害,再想想还要继续还那么多年月供,这位女士心里打起了小算盘。现在房子顶多值120多万,虽然还欠着银行将近100万,但如果让银行直接把房子收走拍卖,是不是就算抵债了,这样债务应该就能两清了吧?可她万万没想到,事情根本没这么简单。当她真的不再按时还钱后,银行的通知很快就来了。这份通知的内容,彻底打破了她的幻想。银行清清楚楚地算了一笔账,就算现在放弃房子被法拍,该承担的账也还没完。因为她违约,银行要启动法律程序收回房子,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花钱。请律师打官司,得交律师费;法院立案,得交诉讼费;没按时还钱违反了合同,得按合同支付违约金;欠的钱拖着不还,每天都在产生额外的滞纳金;法拍过程中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执行花费……细细一算,这些打官司追债产生的额外花费加起来,很可能又要100多万。即便银行把房子拍卖掉,但卖掉房子的钱,很可能连还清这些新产生的费用都不够,更别提原来欠的那100万本金了。其实这位女士是把本质问题搞错了,银行当初借给买房人的是真金白银的钱,不是房子本身。银行借钱给你,你拿钱去买了房,银行赚的是你按期还贷过程中付的利息钱。至于房价后来是涨是跌,那是市场变化的风险,买过房的人在签合同的时候就应该有心理准备,这本该由自己承担。打个比方,就像你想买件东西值300块,但自己钱不够,找人借了200块才买下来。后来这件东西只值150块了,你能把东西塞给他说“这东西现在就值150,我欠你的200块不用还了”吗?这人肯定不会答应,银行其实就相当于这个借给你买房钱的人,房子就是那件可能降价的东西。从银行角度看,借出去的钱是一个确定的债权资产,而房子,买回来成了你的“商品房”,是件可能随市场上下波动的商品。商品的价钱会变,但借条上的账不会因此减少,这两样不能混在一起算。简单说就是,房贷关系其实就是你欠银行一笔钱,你用房子做抵押保证会还钱。你最终要偿还的是这笔确定数额的借款。房子的市场价是300万也好,100万也罢,那是你的资产价值在浮动,不会让欠银行的债务自动减少。面对这么棘手的局面,这位女士现在能选的路还真不多。家里要是还能想想办法周转,咬牙坚持继续还贷,可能是损失相对可控的选择。虽然房子现在不值钱让人心疼,但坚持下去房子还在自己手里,个人信誉也保住了。日子还长,以后家里情况好转或者房价稳定了,说不定能缓过劲来。如果真要买房,与其等银行法拍压价,不如自己赶紧去找买家,哪怕价格比市场价121万再低一些也要尽快出手。卖掉后拿到的钱优先还给银行,如果卖房的钱还不够还清贷款,那就得自己想办法补上这窟窿。这样做虽然首付和之前付的利息都亏进去了,但至少不用再背额外的天价法拍费用,信用记录也能保住,算是及时止住更大的出血点。实在没辙了在选择断供到底等法拍,但这绝对是下下策。法拍卖价通常远低于市场价,还要额外承担律师费、诉讼费、违约金、滞纳金等等一大堆费用。最终很可能是房子没了,还背上一屁股新债,更严重的是个人信用彻底崩盘成了“老赖”,以后借钱办事、坐高铁飞机、孩子上学找工作都可能被限制。不到山穷水尽,千万别走这步。这位女士的遭遇,也是所有想贷款买房或正在还贷的人上了沉重一课。贷款买房签的合同,那是实打实的法律债务。签之前,光想着有个安乐窝还不够,一定要冷静评估自己长远有没有持续还款的能力,尤其得想想万一以后收入减少、家里急需用钱怎么办。买房前,把合同特别是关于“还不上了会咋样”的违约责任部分看清楚、问明白非常重要。以后万一真遇上难关,也别冲动选择像断供这样的绝路,多打听打听懂行的人,选一条对自己伤害小点的路走。信源:河南公共频道-房价大跌,女子决定不还贷款了,把房子抵押给银行
重庆一酒店小熊猫叫早服务引争议!“住客可与其互动,一晚房价2、3千元”当地林业局回应

重庆一酒店小熊猫叫早服务引争议!“住客可与其互动,一晚房价2、3千元”当地林业局回应

近日,有网友晒出幼童在重庆一家酒店床上与成年小熊猫的近距离互动合影,配文“小熊猫叫早”,引发热议。有网友提醒该行为的危险性,指出小熊猫咬合力极强,与幼童亲密接触或存在安全隐患。6月16日,记者查询预订平台发现,该...
房地产负债迷局:钱到底去哪了?老陈是个退休教师,最近总爱跟小区里的老伙计们唠

房地产负债迷局:钱到底去哪了?老陈是个退休教师,最近总爱跟小区里的老伙计们唠

房地产负债迷局:钱到底去哪了?老陈是个退休教师,最近总爱跟小区里的老伙计们唠嗑,话题绕不开房地产的“负债怪圈”。这天傍晚,几个老头坐在楼下凉亭里,又聊上了。“你说这房地产,开发商、买房的、政府都欠一屁股债,钱到底跑哪去了?”老陈叼着烟,晃着手里的茶杯,一脸疑惑。老张接话:“我也想不明白!我儿子前年买的房,首付借了不少,每个月还房贷压力大得很。开发商也总说缺钱,政府搞基建也欠钱,这里外里的,钱像蒸发了似的。”老陈一拍大腿:“要不咱找个明白人问问?我侄女婿在银行上班,周末喊他来,给咱说道说道。”周末,侄女婿小周刚进老陈家,就被几个老头围住了。小周笑着说:“叔,你们这问题挺专业,但咱用大白话唠。房地产这链条长,钱其实是在各个环节‘变了形态’,没消失。”一、土地里的“钱影子”小周先从土地说起:“叔,地方政府卖地,开发商拍地得花钱吧?这土地出让金,地方政府拿了后,大多用来搞城市建设了。比如咱小区门口那条宽马路,还有河边的绿化公园,这些基础设施建设,好多钱就从土地出让金里出。”老陈眯着眼:“哦?这么说,钱变成马路、公园了?”“对呀!”小周点头,“还有拆迁补偿,以前咱这片老房子拆迁,给居民的补偿款,也是土地出让金里的钱。这些钱到了居民手里,有的又存银行,有的用来消费,就这么流转起来了。”老张插话:“那开发商拍地的钱,不就成政府搞建设的钱了?可开发商自己也欠债啊。”二、房子建设的“吞金路”小周接着讲:“开发商拿了地,得盖房子吧?盖房子得花建安成本,就是把房子从平地建起来的费用。这里面包括钢筋、水泥、砖头这些材料钱,还有建筑工人的工资。叔,您想啊,建筑工人挣了钱,不得养家糊口、消费?这钱就流到各行各业了。”老陈好奇:“那建筑工人的工资,也算钱的去处?”“当然!”小周说,“而且开发商盖房子,很多钱是从银行借的,得付利息。这利息就成了银行的收入,银行拿着这些钱,又能放贷给其他企业、个人,继续在市场里转。还有开发商要交的各种税费,像增值税、所得税,这些钱进了国家财政,用来搞国防、教育、医疗这些大项目。”老张挠头:“这么说,开发商的钱,一部分变成房子,一部分给了银行、国家,还有工人?可买房的人也欠钱,这钱又咋算?”三、买房人的“债务循环”小周笑了笑:“叔,买房人房贷的钱,大部分进了开发商口袋,开发商拿着这钱,又去还之前的债、拍新地,继续刚才说的循环。但房贷是跟银行借的,所以买房人的债务,其实是银行把钱先给了开发商,买房人慢慢还银行。”老陈皱着眉:“可这么多人欠钱,感觉钱越借越多,最后咋收场?”小周解释:“这就涉及市场调整了。现在房地产市场变化,房价不涨甚至下跌,以前靠房价上涨覆盖债务的逻辑不灵了,债务就集中暴露。但钱本身没消失,只是在经济循环里换了地方。比如房价涨的时候,买房人觉得资产增值,敢消费;现在房价稳了,大家更谨慎,钱的流动就慢了。”老张又问:“那这些债务,最后谁兜底?”小周说:“这得慢慢化解。政府可能会调整政策,帮开发商盘活项目,银行也会控制风险,买房人努力还钱。说到底,是整个经济体系在消化这些债务,让钱重新流动起来。”四、“消失”的钱,藏在生活里聊到最后,老陈恍然大悟:“敢情这钱没丢,变成咱住的房子、走的马路、工人挣的工资,还有国家的公共建设了。就是这债务集中起来,看着吓人。”小周点头:“对,叔。房地产链条长,钱在各个环节流转,支撑了很多行业和就业。现在的问题是调整期的阵痛,等市场稳住,钱的流动又会顺畅起来。”几个老头听完,算是明白了些。老陈笑着说:“这经济学问还真深,不过这么一聊,心里踏实多了。钱没消失,就是换了个地方为咱服务,咱就盼着房地产能稳下来,大家日子都好过。”后来,老陈再跟小区里的人唠嗑,就把小周讲的这些“大白话”传开了。虽然大家还是会抱怨房价、房贷,但至少明白了:房地产的钱,没凭空消失,而是藏在城市的一砖一瓦、人们的生活里,支撑着经济的运转。这场关于“钱去哪了”的讨论,也让老陈这群老头,对房地产的负债迷局,多了几分理解和坦然。通过老陈和朋友们唠嗑、请教侄女婿的故事,把房地产负债后钱的流向,用日常对话和生活场景讲清楚,让复杂的经济逻辑变得接地气,也让读者明白,债务背后,是钱在经济循环中的流转与支撑。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