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春天,毛主席接见了一位从朝鲜归来的志愿军将领吴瑞林,毛主席一开口就问:
1951年春天,毛主席接见了一位从朝鲜归来的志愿军将领吴瑞林,毛主席一开口就问:“听说你们在朝鲜用石头炸美军?怎么炸的?”这个问题把会场的气氛瞬间点燃。坐在主席面前的,是一个腿有些瘸、却眼神明亮的军人,吴瑞林没急着回答,而是沉稳地说了句:“不是乱炸,是算好的。”这个听起来像笑话的“石头炸坦克”,其实是在战场上用命换来的智慧。故事要从1950年冬天说起,当时朝鲜战局吃紧,美军从东线一路逼近,眼看要突破黄草岭防线,这条防线是志愿军东线的重要支撑点,谁丢了它,谁就得承受后果。吴瑞林带着第42军两个师死守黄草岭,而对面,是美军第10军下属的陆战一师和几个步兵师,算下来,美军有将近九万人,而吴瑞林手里只有不到两万兵力。雪下得很厚,山路结冰,坦克在山腰上咆哮,志愿军几乎没有像样的重炮,也没法跟美军空中力量对抗,当时42军没几门大炮,火箭筒也紧缺。敌人的飞机天天在头上转,地面坦克轰得山石乱飞。这种仗怎么看都不好打,正面硬拼只会被磨光。吴瑞林是个老兵,从抗日战争打到东北,再到朝鲜,伤疤比别人多,主意也多,他记得以前在胶东根据地打仗时,日军修公路炸山,用的是火药劈山,他就灵机一动:既然美军靠公路行军,我们就让这条路不好走,不是挖坑放地雷那种传统法子,而是直接在他们头上砸石头。于是,他调来工兵,让他们在山体上找裂缝,凿洞,埋炸药,不是小打小闹,一处洞口埋下两百公斤炸药,还得选那种巨石,炸一下能砸塌整个山路的。为了掩人耳目,炸药埋好以后,布线用的是伪装电话线。美军根本没想到山体里面藏着火药,行军的时候还照常走。第一次试验,是在黄草岭东侧一段山道。当时美军五辆坦克、几辆卡车正准备转弯过山,吴瑞林亲自在观察点盯着目标,一声令下,电发火一拉——“轰”的一声,整座山像被劈开似的,石头如雨点般砸下,最前头的两辆坦克直接被砸瘪,后面几辆车翻了,路上乱成一锅粥。美军官兵四散奔逃,有的被滚石埋了,有的被炸飞,还有的吓得躲进沟里不敢出来。现场一片死寂,连飞机都不敢贸然低飞。这一仗,吴瑞林没费一个子弹,靠山头砸死了几百美军,把敌人吓得不轻,美军还以为中国军队搞出了什么新式爆炸装置,有人甚至猜是苏联的秘密支援,从那以后,美军过山路前都会派飞机侦察,坦克也不敢靠山太近,严重拖慢了他们的推进速度。这种战术后来说得好听,叫“地形阻滞战”,其实就一个字——狠,吴瑞林下令继续扩大使用范围,一旦选好位置,就偷偷布炸药。山体爆炸后的滚石很难防,美军车队经常猝不及防,走到半路被砸得七零八落,有时连退路都被堵死。有一次,美军连夜行军,志愿军早早就埋好炸药,半夜山道一炸,十几辆卡车被砸成了废铁,山下堆满了尸体,这个场面让很多美军士兵心理崩溃,后来美方在战后档案中承认,对黄草岭地区的“石头炸弹”毫无办法。战术奏效之后,有人问吴瑞林:“这是你自己想出来的?”他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主意,是大家琢磨出来的,都是为了活命。”事实上,这种战术后来还推广到了宁远、长津湖等地,只要有山的地方,石头炸药就成了志愿军的“秘密武器”。回国后,毛主席见到吴瑞林,听他讲完整个过程,笑着说:“你这个主意好,是用脑子打仗。”他边说边转头对其他将领讲:“敌人有飞机大炮,我们有山头和石头。办法总比困难多。”毛主席还拍了拍吴瑞林的肩膀,说了句:“你不简单。”这个“你不简单”,不是夸他胆子大,而是佩服他在打不过的时候,能想出打得过的法子。吴瑞林虽然瘸了一条腿,但脑子比谁都快。他以前在山东打游击的时候,就会用地形设伏,靠几条小路让日军进退两难。去朝鲜后,他照样动脑子,不拼命,而是拼办法。当时他手下兵都服他,不是因为他官大,而是因为他能带着大家活下来。他打仗不是靠书本,是靠经验,是在死人堆里摸出来的东西。他跟朝鲜老百姓关系也好,经常请村民帮忙带路,挖掘藏兵洞,转移弹药。有时候连打仗的石头都是民兵提前帮着搬的。吴瑞林还在宁远带过一场战役,带着一个团从敌军后方“掏心”,夜里爬雪山,摸到敌人指挥所边上才打,一开火就把敌军指挥官端了。他总结这种打法叫“虎口掏心”。这名字一听就知道不走寻常路。“炸石头”战术、尖刀战术、虎口掏心战术,这些都不是课本里教的,而是他用命、用时间、用失败换来的。吴瑞林后来官越做越大,但他说过一句话:“我最得意的,是那次把石头炸下去,把美军坦克砸瘪了。”今天看这些故事,很多人可能觉得夸张。可那时候,志愿军缺的不是勇气,是办法。正是有吴瑞林这种人,才让我们在朝鲜战场上打出了尊严。他不是那种喊口号的将军,也不爱开会总结,他的战法全写在山头、雪地,还有那一堆堆炸开的石头上。参考资料:李峰主编.《抗美援朝战史纪实》.解放军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