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拉和撤(拉完“排泄物”,顺手从地上捡起一块土坷垃当手纸)
作者:李扬我们在城市住楼房,上厕所有卫生间,住平房四合院的,上厕所院子里有茅房,街道胡同里有公共厕所。上厕所得用卫生纸,
叶工讲故事的文章
作者:李扬我们在城市住楼房,上厕所有卫生间,住平房四合院的,上厕所院子里有茅房,街道胡同里有公共厕所。上厕所得用卫生纸,
作者:李扬在延安插队时做饭、烧开水、洗澡和取暖都需要用柴禾。没有柴禾就没法生活了。在延安烧的柴禾分软柴和硬柴。软柴也叫引
作者:李扬我们所在的生产队叫顾家屯,这个“屯”字表示人们居住的地方水源比较丰富,且居所相对集中,所以我们顾家屯有许多水井
作者:李扬那时,生产队里没有自来水,吃水、做饭、洗衣服、洗澡,只要是用到水的地方都需要自己挑着水桶到山坡下面的井里去担水
作者:李扬北京知识青年到延安插队,中央考虑到为了减轻延安老区人民安置知识青年的压力,决定每个知识青年补助200元钱的安家
作者:潘雨龙镰刀、草帽、桅灯三位一体,构成《无锡知青》杂志徽标。毛建华同学设计的,我赞!谁说知青生涯暗淡无光?我们有桅灯
作者:潘雨龙重读《西游记》,第五回里,赤脚大仙奉王母诏赴蟠桃会,路遇孙大圣,却被大圣骗到别的地方喝西北风。不由得想起17
作者:田玉兰我是高邮送桥的一位女知青,当年9岁上小学,小学四年级就遇上“文化大革命”,中断了学业。将就到六年级毕业,因父
作者:吕纪象1971、1972年间,我在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四团(即五图河农场)一营一连二排四班任班长,中学同班同学蒋伟
作者:陈秋葆记得有一次去盐场会老同学,荣建国与陈卫平从食堂打来饭菜,大家坐在陈卫平的床板上,喝酒聊天。正聊得高兴,突然发
作者:姚海明在一营的六个连队中,一连营区的规划布局是最好的:南边是连部、小店和医务室,北面是牛棚猪圈,东面有仓库大场,伙
作者:姚海明刚到农场,对农作物的栽培知识一无所知。记得有一次在棉田边,看到棉花开得有黄有紫,我还以为是雌花雄花,闹了个不
作者:姚海明最初的五图河农场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江苏生产建设兵团,按照部队的体制设立了战士委员会。指导员指派我当士革会的
作者:姚海明星移物换,岁月荏苒,转眼间,离开农场已经40年了。然而,在我的情感深处却时时泛起五图河记忆的浪花······
作者:赵曾贻我们中国多数地方的牛是牵牛鼻子的,要想牵牛鼻子首先得穿牛鼻孔,穿孔的过程也是颇为惊心动魄的。因为它是牛从自由
作者:赵曾贻连队主管后勤的诸队长是上海青浦人,一开始给我们交代就提出四句颇有回味的话,现在还大致记得是:“养牛复膘为中心
作者:尤学民到农场没几个月,我从大田班调到了养猪班,一起的还有汤可可、顾振坤、宗晓阳、孙柏青、沈志强,加上我一共6人,都
作者:鲁全兴近来(2007年5月30日),无锡因太湖蓝藻爆发,自来水严重污染而不能饮用,是天灾更是人祸。这事也勾起我对五
作者:邹凤星在计划经济的年代,盐工的口粮标准是每月55斤,仅次于全国最高的矿工每月60斤的标准。这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盐工
作者:邹凤星“夏至水门开,刮板挂起来”。夏至过后淮北地区进入雨季,盐场停止晒盐,转入维护盐滩的工作。每天如有运盐船来装盐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