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往事|难忘的岁月(五)我的小药箱
作者:陈红农村缺医少药,妈妈比我清楚,为了从小体弱多病的我,妈妈给我准备了一个标准的药箱。因为她是学医的,一般的常用药都
叶工讲故事的文章
作者:陈红农村缺医少药,妈妈比我清楚,为了从小体弱多病的我,妈妈给我准备了一个标准的药箱。因为她是学医的,一般的常用药都
作者:陈红小村半坡山,十几户人家,百十来口人,就靠一股清澈的山泉水养活着。山泉其实就是一股从石头缝中滴答流淌出的泉水,它
作者:陈红派饭吃完了,队长给我们送来了公家发的玉米,当时国家给知青发的口粮都是没有加工的粗粮。队长告诉我们,玉米放在锅里
作者:陈红刚到农村的时候,我们几个女生是名副其实的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娇娇女。我们四个人都是干部子女,从小住在部委大院里
作者:陈红1969年1月15日,是我第一次离开北京,离开父母。当时的心情是兴奋多于忐忑。从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到
作者:徐明辉我是1969年1月15日离开北京,去陕西安塞县楼坪公社鲍家湾生产队插队的。虽然距离现在已有45个年头了,但当
作者:王书文2011年7月回原单位-黑龙江省密山县兴凯湖农场(原兵团沈阳军区四师四十三团)。老战友见面格外亲切,嘘寒问暖
作者:张贤信有些伤口时间久了就会慢慢愈合;有些委屈受过了想通了也就释然了;有些精神上的痛苦忍过了疼过了也就习惯了····
作者:张小群“刚入冬怎么就这么冷,以后的日子可真够咱们熬的。”“在会议室时脚就冻成了大冰坨,再钻进这凉被窝,我看到后半夜
作者杨小兵慰问过解放军,离开龙王庙哨卡,回返场部的路上,我们去拜谒孙连华等若千知识青年的长眠之所,还瞭望了亚洲最大的湿地
作者:赵笑莺那些年,东北平原的广大农村,到了冬季烧炕取暖、生火做饭都是靠柴火来实现;农田收秋后的秸秆、草甸子里倒伏杂乱的
作者:郝平新 梁艺英1969年的国庆前夕,我们做为北京知青来到了东北兴凯湖工业营三连,分到女生排一班。一个班有两个房间,
作者:梁艺英我们工业三连的知青刚被合并到工业四连时,感到四连好大啊,大到居然还有“商店”-一个小卖部。小卖部的代销员叫齐
作者:郝平新 高淑琴“过得硬的连队过得硬的兵,过得硬的战士样样红。过得硬的子弹长了眼,过得硬的刺刀血染红。冲击如长鹰,建
作者:肖宝林(一)1971年冬,听连队派遣,到小兴安岭伐木,住在浩良河二段的山上。一日,一战士慌慌张张地跑到连部,向连长
作者:杨小兵记得小学时看过一本关于北大荒的故事书,里边描述了“一猪二熊三老虎,人参貂皮鹿茸角、棒打狍子瓢舀鱼、猴头木耳乌
作者:杜胜华芦苇是造纸厂的主要原料,打苇子是造纸厂每个工人的必修课。入冬以后,水面已经结成了冰,这时打苇子就成了主要的工
作者:杨健已经是下午四点多钟了。天空云量逐渐增多,一层层浅墨色的云从北边压过来了,越来越低,越来越快,越来越浓,预示着一
作者:苗雷那是1970年4月初的一天,春寒料峭。天黑了,风越刮越大,人走路讲话都听不见。是西风,从我们荒岗头向东,猛烈刮
作者:李增福语录歌兵团战士的歌,只有歌颂毛主席的歌和毛主席的语录歌。其它古今中外的歌曲都被视为毒草而受到批判受到抵制,谁
热门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