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盐碱滩到新港城,江苏云台农场奏响中国现代农业航母时代强音

科普三舍 2025-02-06 01:35:36

存史资政,以史鉴今。《中国农垦农场志丛》是我国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记录展示农场形成发展脉络、改革发展历程的大型丛书。近日,该系列丛书又添新作,《江苏云台农场志》正式问世。

岁月如歌,春华秋实,江苏云台农场迎来七十华诞,《江苏云台农场志》同期付梓出版。编写者们殚精竭虑,伏案笔耕,该场志的出版也是农场发展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场志客观再现了农场七十年光辉历程,记录了农场从盐碱荒滩到生态宜居现代化小城镇的蝶变。

江苏云台农场位于云台山南麓平原地带,由云台山而得名,场域气候温和。土地平旷、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季,适宜小麦、水稻、玉米、大豆、棉花,以及多种蔬菜等农作物生长。

江苏云台农场,隶属于江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属二级企业。2011年11月30日江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实行农业资源整合改制上市,将农场农业资源整合,成立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隶属于江苏省农垦农业发展公司领导。2018年3月完成公司制改制,更名为江苏省云台农场有限公司,属于江苏农垦集团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

云台分公司推进绿色原料基地建设

1952年,在灌云一带建立棉垦农场。1953年初,灌云棉垦管理处更名为“中国人民救济总会南京市分会云台农场”,1955年6月,南京市将云台农场移交给江苏省农林厅领导,正式更名为“江苏省国营云台农场”。

1952—1960年,云台以“治水”为本,以改良土壤为目的,开垦耕地面积25000余亩,粮食作物年均亩产达52.7千克,年均总产991.3吨。后粮食产量逐年提升,至20世纪80年代,粮食作物年均亩产达到214.9千克,棉花年均亩产达到83千克,粮食年均总产3180吨。种植业粮食作物以大麦、小麦、水稻、玉米、棉花、甜菜为主。

云台夏粮抢收拉开帷幕

建场初期,农场的养殖业从无到有,发展势头逐年上升。20世纪90年代,以肉鸡为龙头,养殖业形成了产业链,作为重要支柱产业。受市场影响,养殖业波动较大。2012—2019年,以水产养殖业为主,家禽、家畜的饲养量逐年下降。2012年,肥猪年末存栏1968头,出栏12414头;羊年末存栏819只;家禽年末存栏24万只,出栏103.8万只,产肉1392.1吨;全场水产养殖面积达到10974.9亩,其中对虾5167.2亩;水产养殖总产量4970.4吨,其中鱼类4362.5吨,虾类607.9吨。

1952—2022年,农场投资近千万元,用于发展林业。2020年,农场公司成立林业服务中心,负责农场林业苗木、绿化管理。全场林地总面积达9926亩,其中防护林面积达9376亩,果树面积达550亩。1952年,农场辖区内无天然森林,无人工造林。1954年,农场为了防风保护庄稼,开始在新开垦土地上建立防护林,一边开荒,一边植树,此后植树造林在云台农场大规模兴起。至2022年,全场林地总面积达3247.62亩,其中防护林面积达2572.11亩,果树面积达221.7亩。林木覆盖率达34%。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1.5%。农田林网152条,四旁绿化面积达142.34亩。

自1978年,农场农业生产经营制度改革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即1980—1984年的“定、包、奖”制度改革阶段;1985—1998年的大农场套小农场的双层经营制度改革阶段;1999—2007年的土地租赁经营制度改革阶段;2008—2011年的模拟股份制承包生产经营制度改革阶段;2011年至今的农业一体化经营、全产业链发展阶段。

“十一五”期间,农场实现生产总值5.51亿元,年均增长9.3%;国有营业收入5.32亿元,年均增长6.8%;利润5808万元,年均1161.7万元;粮种生产连续7年获得丰收,2011年粮种总产达到14325吨。6个良种繁育基地实现亩亩种子田,订单生产,销售种子1.33万吨。农业机械不仅数量增加,而且更新换代,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

云台“三夏”开展小麦机收

“十二五”期间,至2015年,实现国有营业收入累计5.21亿元,利润总额累计实现1929.03万元,年均实现385.81万元;归属于集团母公司净利润累计实现2896.15万元,年均实现579.23万元;国有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9859.14万元;上缴税金2168.2万元。至2015年末,现代城镇水平达80%;人均年收入达2.24万元,职均年收入达4.08万元,增长5.46%。农场家庭住房成套比例达73.5%,农场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3.8平方米,农场和谐社会建设达标率达97.8%,城镇绿化覆盖率达41.2%。

“十三五”期间,农场在产业结构上基本形成了三大产业,即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业和房地产业。锁定“十三五”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为推动生态宜居农场建设砥砺奋进。2018年以后,农场抓住省第12届园博园落户契机,打造“园博园+”经济。重点围绕“两个基地一个平台”,即特色鲜果采摘基地、农业休闲体验基地和特色农产品营销平台进行打造。“十三五”期末,全场共有48家企业和300多家个体户,从业人员超过1200人,固定资产总额12.7亿元,年营业收入超过3亿元,年缴纳各类税金超过600万元,职均年收入6万元。

特别是生态旅游业的发展方面,连云港华缘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成功举办四届连云港市荷花节、葡萄采摘节、油菜花节等系列活动;2017年6月,连云港市政府与省农垦集团签订了共建2022年省第12届园博园《合作框架协议》,园博园确址云台;云台发展定位调整为:全域旅游生态宜居。云水湾景区被成功纳入连云港市旅游年卡服务范围,云台农场的形象和美誉度大幅提升。

科技赋能“莓”好产业

葡萄“冬眠”管护忙

“十二五”至“十三五”期间,农场完成《云台农场城镇控制性规划修编》和《云台农场普山小区修建性规划》的编制工作;累计投资2587.65万元,先后投入道路、绿化、下水道、路灯、厕所、菜市场等68项民生工程;累计完成298户危旧房改造;完成35千伏增容改造工程。加大全场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加强违建防控,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和东池河改造等环境治理工作。完善社区管理机制,改造“一站式”服务大厅,提升为民办事效能。

现代高效农业创新方面,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云台农场着手现代农业的发展与建设研究,围绕现代农业的特征,结合云台农场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区位优势,到2000年形成基本发展思路,随后制订了初步的发展与建设规划。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发展高效农业示范基地。2000年以后,围绕浅水藕做文章,从几百亩发展到8000余亩,以荷为基础,发展了农业生态旅游。

万名游客“五一”假期畅游云水湾

2019年积极参与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总面积21377.42亩,为稻麦两熟制。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实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可持续性。2015年农发云台分公司发展豆丹养殖业,目前云台豆丹已形成了从育种养殖、加工到储存、销售的全产业链,在国内率先掌握了豆丹反季节育种、高效养殖绿色加工及储存技术,建成豆丹繁育养殖基地200亩,包括豆丹养殖大棚160个,育种温室2000平方米,成为行业领先的集育种与生产、科研与推广为一体的示范基地,形成一个省级地方标准《豆丹规模化养殖技术规程》,以及一项实用新型专利和一项发明专利。

七秩春秋谱华章,栉风沐雨铸辉煌。云台山外曾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滩,经过三代农垦人的艰苦奋斗,农场成功融入现代化新港城,成为江苏农垦一颗耀眼的明珠,在中国现代农业航母“江苏号”上奏响了时代强音。农场曾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农垦先进企业,荣获江苏省五一劳动奖。

云台热土,人杰地灵。七十年来,江苏云台农场传承红色基因,坚定不移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做好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不断改善民生福祉,为建设生态宜居新时代农场砥砺奋进;坚持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域旅游”深入人心,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云荷新时代”企业文化的内涵更加深厚。云台农场踏着全国农垦锐意改革的节拍,已进入了“全产业链”发展的新阶段。

盛世修志,传承文明;服务当代,惠泽后世。《江苏云台农场志》史料翔实,文字洗练,以启迪后人,激励来者。

0 阅读:0
科普三舍

科普三舍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