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兰妈谈育儿
你会后悔回家过年吗?
早上打开手机,就看到一个朋友发了一条这样的文案,文案只有一句孤零零的话:“我真的后悔回家过年了”
不知缘由的我,在好奇心促使下点开评论去寻找答案
结果,这不翻不知道,一翻才知道竟有如此多的感同身受
有网友说:
“最伤人、最讨厌的话是出于家人之口,回家过年几天,我的父母就阴阳怪气了几天,这年过得是真的一点意思也没有,山珍海味也不如一个人在宿舍吃碗泡面”
也有网友说:
“我觉得过个年真的很压抑,一大堆亲戚虚心假意地问这个、问那个,见不得人好、还生怕别人都比他们过得好,就连自己的父母也特别无语,年年回家有挨不完的骂、攀比不完的主题,最恶心的话,还是把你伤害够够之后说句「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才这样说」”
看完不记得多少个“后悔回家过年”的小故事后,我发现,和父母之间存在沟通障碍的情况,并不是个例
这就像是在育儿书店看书一样,越看越焦虑,总觉得自己太失败了、没能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于是,我急切地想要找到一个心灵治愈的答案
其中,有一个网友的评论发言引发很多人围观:
“我就不明白了,明明是一家人为什么要用最狠的话去彼此互相伤害呢”
是呀,为什么父母就喜欢用“最狠”话去伤害自己的孩子呢?我曾经无数次被这个问题困惑着,直到辗转到今年这个春节才似乎读懂了其中的真相
每一个抗拒回家的孩子身上,都经历了来自父母的情感伤害大年三十,吃完年夜饭之后就是围坐桌旁的团聚时刻,亲友们一起打麻将、谈笑风生,这也是年三十的压轴大戏了
可是,有些父母和子女之间团聚却是感情纷争的开始
今年这个春节,朋友静静大年初三就踏上了返程之路,当大家都指责她“不恋家”、“姑娘养大迟早要泼出去”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静静身上的悲伤、还有愤怒
今天一早,静静就发来一张返程照片和一段文字:“我后悔回家了,我不明白,我去我发小家打麻将,老妈老爸追到人家的家里,不让我跟朋友们一起玩,还当众骂我混的不如别人好、就知道每天吃喝玩乐”
在朋友家被自己的父母如此贬低,本身就比较腼腆的静静一下涨红了脸,和父母顶嘴几句就跑了出去
后来,越想越气的静静索性连家也不回了,直接奔向车站离开了这个又恋又气的地方
或许,在很多人眼里静静就是在耍小孩子脾气,父母说再难听的话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
但事实却是,每一个抗拒回家的孩子身上,都经历了来自父母的情感伤害
还有一个朋友,她跟丈夫已经连续四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了
她告诉我:“最不愿意春节回家过年了,四年前的一次春节,为了赶回家陪老人过年,下班就顶着饿、挨着困地开车往老家紧赶,结果上高速遇到大雾被堵”
“开车被堵的冷饿期间,家里老人一个电话未联系不说,好不容易经历18个小时终于回家,没想到在家住了几天就跟老人较劲了几天,不是说村里xx在外混得风生水起,就是说隔壁xx又添了一个白胖胖孙子…”
就那样,原本是一个团聚的温馨新年,在苛刻语言、和攀比心理的影响下,一段好好的团聚便变得不欢而散了
看得出,朋友几年未曾归家的背后,其实最大隔阂就是来自父母的情感伤害-喜欢说狠话
那么,父母为什么喜欢对孩子说“狠话”呢?有两位妈妈说出了真相第一位妈妈说:“教育孩子要虚心”
有一次,上班路上看到一个2岁多的小男孩,健步飞快地追着前边的大姐姐
跑到姐姐的跟前,就开始奶声奶语地要抢姐姐手里的棒棒糖
当时,姐姐捏着手里的棒棒糖有些舍不得,可见到弟弟可怜巴巴的样子,还是忍痛割爱了
这段慷慨相赠,被男孩妈妈看到后连连夸奖说“你家闺女真懂事,我要是有这样的闺女就好了”
身旁女孩妈妈听后回应“这也是见到有几个人,开始假装起来了,平时在家里可是连自己妹妹都抠门不给,我看她呀,根本就是想一出是一出”
话音刚落,就看到女孩低着头抠指甲,每一个动作仿佛都要把自己刺疼
男孩和他的妈妈离开后,我不理解地问女孩妈妈“这孩子真的很优秀了,但什么要当众揭短,让孩子难过呢”
妈妈给出的回答是“教育孩子要虚心,我就是怕她开始骄傲了”
而父母所认为的这种“谦虚教育”,其实就是教育里的语言伤害,尤其被当众赞美之后,来自父母揭短的当头一棒,那种处处不如别人的贬低,就是来自精神、和心灵上的情感伤害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和父母之间的感情还会一如既往地亲昵、彼此相互依赖吗
所以,当别人赞美自家孩子时不要过度谦虚,当着外人的面更要注重维护孩子的尊严
父母平时是怎样爱孩子的,孩子未来也会用这种方式去和父母相处,有因必有果,这句话也是适用于家庭亲子教育
请记得,我们现在所说出的每一句话“狠话”,或许都会成为孩子未来抗拒回家的理由
第二位妈妈说:“自己的孩子没事”
15岁男孩安安,初三毕业后对母亲说“我不想继续读书了”
母亲听后直接骂骂咧咧地说“你就是废物一个,不想上学了,你想干嘛去,每天待在家里打游戏吗?你要是不上学趁早给我滚远些,不要在家里丢我的人,我也不会再管你了”
就那样,话没说几句,母子两个人就陷入了激烈的争执中
随后不久,男孩便开始踏上了混迹江湖的道路,自此也一直漂泊在外不曾回过家
很多年过去了,男孩混出了一些名堂后回家看过父母一次
可母亲唠唠叨叨的性格依然没变,看到男孩后就开始破口大骂:“我还以为你死在外边了呢,这么多年了,你有把我和你爸放在眼里吗”
本来就不是很深厚的感情,经过如此恶劣语言的加速,这段母子情分也再度陷入权利斗争
想到年后即将要远行的儿子,一向保持沉默的父亲开始发话说:“孩子好不容易回来一次,你就不能好好说说话吗”
母亲听后不以为然,她觉得“自己的孩子没事,说什么都不会记仇的”
可事实真的如此吗?从教育里的各种叛逆、和语言矛盾来看,越是糟糕的教育,往往都是来自“说狠话”的语言伤害
语言是一门学问、更是一份修养,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亲戚朋友,说好话、说让人舒服的话一直都占据上风
父母的语言暴力是具有延续性,希望从当代教育就掐灭火焰心理学家斯金纳曾说,孩子小时候缺乏是非善恶,他们分不清事实和笑话,他们更多的是相信父母,然后再把它变成自己的观念
从为人子女的角度来说,父母的语言暴力给情感带来的伤害渗入心灵和精神状态,从某种程度上甚至还会超出肉体的伤害
更可怕的是,父母情感伤害带来的影响还是延续性、传染性的
很明显的例子,从小缺乏关爱、受到父母语言暴力的子女,他们长大后的明显性格缺陷,就是在外“讨好型人格”、在家“暴躁型人格”
不记得什么时候看到这样一个热门话题:“经常被父母说狠话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评论区最高点赞是:
“小时候我爸妈骂我没用,长大有了自己的孩子依然被骂没用,不知不觉,听着听着就麻木了,痛着痛着就学会了,每次教育孩子时似乎都在重复着父母当初的口吻,那种成为自己最讨厌的父母样子,也让我明白一件事,那就是语言暴力是具有情绪传染性”
看到这位朋友的评论似乎还真是这么一回事,小时候的我就是在“说狠话”中长大的典型例子
长大有了自己的小孩后也总想着克制语言伤害,可一遇到育儿焦虑难以控制情绪时,父母当初说的话就成为了一种现捡的“潜台词”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影响力也不止是幼年、和儿童时期,这份延续性可直接渗入整个人生,甚至还影响将来、乃至现在为人父母后的教育质量、亲子关系
所以,任何时候都要记住: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日为父、终身影响,不管是隔辈父母、还是当代父母,在亲子关系方面切记要“好好说话”
如果只是为了一时的情绪宣泄而说“狠话”,显然是不值得的,给孩子带来的也将会是长期、乃至一生难以治愈的伤疤!
那么,关于孩子抗拒回家、或父母“说狠话”这件事,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想法与建议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