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立场?立陶宛总理上任后,否认承诺的“恢复与中国外交关系”

小风谈事儿 2025-01-10 03:39:15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刚承诺修复关系,转眼就翻脸?立陶宛新总理帕卢茨卡斯,上任伊始曾被视为中立关系破冰的希望,一句“允许台湾设代表处是外交失误”的公开表态,让外界期待两国关系正常化。

信息来源:《立陶宛“准总理”表示允许以“台湾”为名设立代表处是重大外交错误,国台办回应》,海峡网,2024年11月13日。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冰雪消融之际,他却上演“变脸”大戏,对华政策急转直下,从合作转向对抗,是什么让这位总理如此出尔反尔?立陶宛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

自损一千,伤敌八百

帕卢茨卡斯政府的强硬姿态并非停留在口头层面,而是体现在一系列具体的行动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驱逐中国外交官事件。

时间定格在2024年11月29日,立陶宛外交部的一纸公告,像一颗冰冷的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激起层层涟漪。公告内容简洁而强硬:中国驻立陶宛代办处三名人员被列为“不受欢迎的人”,限期七日内离境。这份缺乏解释的命令,让原本就紧张的中立关系,瞬间跌入谷底。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在几天前,两国之间的外交辞令还停留在惯常的礼节性往来。然而,此刻,立陶宛的行动却显得如此决绝,仿佛酝酿已久的爆发。

中国外交部在第一时间表达了强烈不满。谴责的措辞掷地有声,也流露出无奈与愤怒。中方认为,立陶宛此举不仅违背外交惯例,更是对两国关系的一种挑衅。中方保留反制措施的权利,这一声明无疑让紧张局势升级。双方的矛盾,不再是温和的试探,而是硬碰硬的对抗。

这还没完,立陶宛在台湾问题上的态度也越来越强硬。之前他们的总统帕卢茨卡斯还承认,之前在台湾问题上的做法是个“外交失误”,可是,他就是不愿意改,非要跟台湾保持所谓的“贸易联系”。

这明显就是不承认“一个中国”原则嘛,直接动摇了中立关系的政治基础。立陶宛好像是把台湾问题

当成跟欧美搞“价值观外交”的工具,想用这个来换取西方的支持。这样做真的很危险,感觉他们自己把自己置于险境了。

更糟糕的是,立陶宛的强硬政策也让自己的经济遭了殃。中立贸易额断崖式下跌,一下就少了三分之二,好多立陶宛公司因为失去了中国市场都快撑不下去了。

这对于立陶宛的经济打击可是不小。帕卢茨卡斯政府好像没怎么考虑过,这种自己损失更大,也让对方不太好受的做法,会给自己的经济带来多大的负面影响。

大家可能还记得,去年十月份的时候,新上任的政府领导人帕卢茨卡斯,他当时在媒体面前可是说了不少话。其中有一条,我觉得特别值得关注。他那时就表示,自己带领的新政府,想要好好跟中国恢复之前的全部外交关系。这话说出来,是不是觉得有点意思? 毕竟,之前立陶宛和中国关系,可不像现在这么“亲近”。

但今年一月初,立陶宛的总理帕卢茨卡斯突然出来说话了。之前说他还没当上总理的时候,就想跟中国恢复全面的外交关系,他赶紧否认了。他表达了大家想太多了,甚至还强调说,两国关系明年都很难好起来。要知道,这之前,中国对立陶宛的态度可是很强硬的,一点缓和的意思都没有。

信息来源:《立陶宛总理还嘴硬:对华言论,被误读》,观察者网,2025年1月8日。

有意思的是,中国并没有因为立陶宛总理的这个说法就采取什么更进一步的行动,反而显得很冷静。大家都在猜,中国这是在干什么呢?他们是不是觉得立陶宛在虚张声势?或者说,他们只是想看看立陶宛接下来会怎么做?这还真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夹缝中的挣扎

说起来,立陶宛对华政策的转变也不是偶然发生的,背后肯定有些复杂的原因。

自20世纪末加入欧盟和北约以来,立陶宛便将自己牢牢绑定在西方阵营的战车上,将欧美视为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靠山。

这种依赖在俄乌冲突爆发后进一步加剧。帕卢茨卡斯政府高举“价值观外交”的旗帜,试图通过扮演“反俄先锋”的角色,换取更多的西方支持,巩固自身在西方阵营中的地位。

然而,这种外交策略也带来了深刻的矛盾。立陶宛虽然在地缘政治上明确站队,但其国内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却难以与外交政策协调一致。

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对抗导致贸易关系断裂、经济下滑,对企业界和中小商户的冲击尤为明显。作为一个只有不到300万人口的小国,立陶宛的经济体量有限,难以承受长期经济孤立。政府的强硬外交姿态与国内民生需求严重脱节,这种矛盾日益凸显。

此外,立陶宛国内政治的碎片化和民粹主义的兴起,也加剧了外交政策的复杂性。近年来,立陶宛政坛党派林立,各种政治力量为了争夺选票,频繁炒作外交议题。

对华、对俄的强硬政策成为吸引选民关注的“流量密码”。帕卢茨卡斯政府既要迎合国内民粹情绪,又要向欧美展现其政治忠诚,在两者之间左右摇摆,导致对外政策的矛盾和不稳定。

立陶宛的地缘位置也使其外交政策面临更大的风险。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立陶宛地处俄罗斯与西欧之间,是北约东部防线的重要一环。

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更容易受到大国博弈的影响,也更容易成为地缘政治的牺牲品。立陶宛试图通过激化与中俄的矛盾来提升自身在西方阵营中的战略价值,但这无疑是一场危险的赌博。

迷失在“价值观”和现实利益之间的立陶宛,是否正确评估了中俄关系?它对中俄“捆绑”的认知,又将如何影响其外交走向?

立陶宛对中俄关系的误判

立陶宛将中国和俄罗斯“捆绑”在一起,视为共同的“安全威胁”,这反映了其对中俄关系的严重误判。帕卢茨卡斯及其政府高层在多个场合将中俄合作定义为“重大安全威胁”,并声称中国对俄罗斯在白俄罗斯的影响力支持,直接危害了波罗的海地区的安全稳定。

这种将中国与俄罗斯简单地“捆绑”在一起的策略,不仅忽视了中俄关系的复杂性,也可能进一步激化本不必要的冲突。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与俄罗斯虽然在某些领域合作密切,但两国在核心利益和全球战略上的立场并非完全一致。立陶宛将两国简单地归为“联盟”并试图共同对抗的做法,缺乏对国际关系复杂性的理解,也高估了自身的影响力。

它错误地认为,通过激化与中俄的矛盾,可以博取更多西方的支持,提升自身的地位。

如果立陶宛不断挑衅,其战略价值反而会在大国博弈中下降,最终沦为可有可无的棋子。

立陶宛需要认真反思其外交策略,寻求与中俄关系的平衡,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地缘政治现实。

笔者认为

立陶宛的案例提醒我们,外交并非简单的“选边站队”,更需要智慧和技巧。小国在大国博弈的夹缝中生存,更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灵活的身段,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避免成为大国竞争的牺牲品。

0 阅读:0
小风谈事儿

小风谈事儿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