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第一次拿到60元工资买了什么?曾经的皇帝,花钱方式十分潇洒

梦里大唐 2025-02-07 09:26:55

1959年10月,抚顺战犯管理所,一个惊人的消息在那里流传,党中央要对那里的战犯进行特赦了。

听到这个消息,很多人翘首以盼,希望自己能进入首批特赦名单,恢复自由之身。

然而,有一个人却愁眉不展,脸上布满阴云。他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不会在第一批被特赦,因为自己的罪行实在是太重了。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末代皇帝溥仪。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算起,直到溥仪这一代告终,因此溥仪也被称为末代皇帝。

这确实名副其实,溥仪不但是清朝的最后一个皇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其实,溥仪这个末代皇帝当得有点憋屈。1911年辛亥革命发生的时候,溥仪才不过5岁,穿着开裆裤,流着鼻涕,是个什么事都不懂的娃娃。

按说,溥仪是无辜的,当清朝末代皇帝的经历,不会对自己的人生造成太大的影响。而溥仪当时是主动退位,而不是被军队推翻。

既然是主动退位,那就是有条件的。根据隆裕太后跟南京临时政府签订的《清室优待条件》,溥仪是有政治地位的,可以永远住在紫禁城,像英国女王那样,养尊处优,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还可以把“皇帝”当到生命最后——“共和国待君主之礼永远相待”。

可是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溥仪的人生发生重大改变。这件事,就是轰动一时的张勋复辟闹剧。

为什么说是闹剧?

因为之前袁世凯曾经想恢复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不得不黯然收场,落得个灰头土脸,还气得一命呜呼。

辛亥革命的时候,孙中山提出一个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把清朝统治者归为另类。

袁世凯再怎么说,也是汉人,他推行复辟都遭到了声讨,如果溥仪复辟面临什么后果,只要有头脑的人都会预测出来——那就是人人喊打。

张勋就不去想,就是要把不可能变为可能。1917年6月底,张大帅仅仅带着5000辫子军就从徐州出发,一路北上杀向北京,打算圆自己的复辟梦。

张勋在清朝灭亡的时候,是唯一留着辫子的军事将领,他的部下也是如此,以表示自己的爱新觉罗氏的忠臣。他认为,大清虽然灭亡,但见溥仪退位之后,中国乱成一团,不少人开始怀念大清,复辟是“民心所向”。

而且这时候,张勋又刚刚被13个省的督军推为“盟主”。张勋是个坦率的人,他毫不掩饰自己的政治立场,留着大辫子就是告诉天下人,我效忠大清,主张溥仪卷土重来,登上皇帝宝座,发号施令。

既然如此,督军们仍然推崇他当自己的领袖,那答案再明显不过,他们也拥护溥仪出山。

日本人也没有闲着,希望看一场大戏。首相寺内正毅指派日本军部参谋次长田中义一和黑龙会成员秘密到达徐州,为张勋复辟帝制撑腰打气。驻天津的日军司令石光真臣更是来到徐州,为张勋站台,策划复辟活动。

这就给张勋造成错觉,下定了开历史倒车的决心。

事实上,这5000辫子兵后来也一路顺风,毫无阻挡地北上。而京津临时警备总司令王士珍,以及副司令江朝宗和陈光远、京师警察厅总监吴炳湖也没有下令阻击,而是很配合地打开城门,让5000"辫子兵"全部进城。

张勋怀着激动的心情,颤颤巍巍来到紫禁城,扑通一声给溥仪跪下,用发抖声音说:“臣恳请陛下登基……”

于是在1917年7月1日上午,已经退位五年的溥仪在瑾、瑜两太妃和太保世续、师傅陈宝琛等人的怂恿下,决定登基,重温当皇帝的滋味。

溥仪的心狂跳不已,但是表面上仍假装谦虚,摆摆手说:"我年龄太小,无才无德,根本当不了如此大任。"

张勋立即赞颂:"皇上伟大英明,这一点全国人民都知道,当年康熙爷亲政的时候,也是十几岁嘛,万岁爷就不要再推辞了。"

其实溥仪的谦虚并非本意,是老师陈宝琛写好台词,让他复读而已。这时候,溥仪便连忙按照老师陈宝琛的嘱咐说:"既然这样,朕只能勉为其难了!"

张勋、康有为等人万分激动,跪拜在地上,高呼万岁,王士珍等人也顺从地跪下随口欢呼。在众人的一片欢呼声中,溥仪红光满面登上皇帝宝座。退位之后,他一直梦想有这么一天,能恢复往日荣光;今天,美梦终于成真。

可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仅仅12天,闹剧就收场了。张勋进京,把合法总统黎元洪赶下台,让非法的宣统皇帝上台,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段祺瑞反应迅速,当即在天津发表讨张的通电和檄文,对张勋表示强烈谴责。然后,段前总理组织起讨逆军,自任讨逆军总司令,并且于7月4日在马厂誓师出发,5日正式对辫子军开战。

各路军阀都是机会主义者,都在袖手旁观,没有人死心塌地为帝制殉葬。讨逆军在路上根本就没有遇到抵抗,在12日拂晓,就攻入北京城。城里的"辫子兵"对张勋也谈不上什么忠心,他们跟着辫帅也只是为了军饷。至于信仰,更是谈不上。

辫子军根本就没有表现出什么战斗力,可以说是一触即溃。在讨逆军的两路夹攻下,有的顺应大局,举起白旗投降;有的赶紧剪掉辫子,扔掉枪支,抱着脑袋逃命。

这场闹剧结束了,段祺瑞笑得很开心,他是名利双收。在此之前,他在跟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中败下阵来,辞去总理职务,灰头土脸跑到了天津。因为有了张勋导演的丑剧和闹剧,段祺瑞才得以在马厂誓师,成为“三造共和”的英雄。

黎元洪则因为这场复辟闹剧,灰溜溜离开北京,政治生涯画上句号。

复辟闹剧虽然失败,作为发起人的张勋却平安无事,得以全身而退,带着海量财富到津门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安度晚年。

有人说,张勋复辟得到了段祺瑞的首肯,甚至怂恿,段前总理就是希望借助张勋赶走黎元洪,自己东山再起,因为张勋手里攥着段祺瑞同意复辟的黑材料,段才不敢将张勋置于死地。

而末代皇帝溥仪,则成为这场复辟闹剧的最大的受害者。当时南京临时政府跟清室签订的协议,就有不少人有意见。协议中,溥仪不但住在紫禁城,而且还是皇帝,国民政府还要派兵为他免费看家护院。更不公平的是,国民政府每年还要给他400万元的花销钱。

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当时的物价低得惊人,一斤大米只有3分钱,400万元能养活40万人。不平归不平,国民政府签订的协议,老百姓也无话可说。

但经过张勋这一折腾,全国人民不答应了,好你个溥仪,我们大家节衣缩食,吃好喝养着你,你这家伙还不知足,竟然还想当复辟皇帝,真是得陇望蜀,得寸进尺,不知好歹。

要说这时候溥仪才十二岁,还是个孩子,无民事行为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无法负责。他只不过是个提线木偶,幕后操纵的人才是罪魁祸首。可是罪魁祸首得以全身而退,溥仪却吞下苦果。

1924年,冯玉祥带兵杀入北京,发动政变,将贿选总统曹锟从办公室赶出去,将其囚禁起来。

冯将军的部下鹿钟麟,让士兵把大炮架在紫禁城对面的景山上,然后骑着高头大马,来到紫禁城,对吓得浑身发抖的溥仪下了驱逐令:“限你24小时离开这里,不然的话,大炮伺候。”

溥仪吓得战战兢兢,觉得对方不该赶自己走,毕竟之前跟政府签订有协议。于是,他依旧双手颤抖着从宝盒里拿出《清室优待条件》,据理力争:“将军啊,我们之前跟国民政府签订有协议啊。”

鹿将军冷笑着说:“协议让你复辟了吗?”溥仪一听,再也无话可说。

冯玉祥发动政变后,废除了之前的《优待条例》,因此备受指责,说他没有契约精神。而且逼着溥仪离开紫禁城之后,让末代皇帝无家可归,这才有机会被日本人利用,到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

但是也有人觉得这样的指责有违公允,即便按照根据冯玉祥修改后的“条例”,溥仪每年还能得到50万元的生活费。当时,总统的年薪也不到一万元,这笔钱超过了总统一生的薪水,能说少吗?

还有人为冯玉祥撕毁协议辩护,说溥仪违约在先,冯将军毁约在后。因为“条例”成立的前提,是宣统皇帝(溥仪)退位,但是溥仪却违约复辟,所以合同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也有人说,即使条例失去法律效力,废除也不是哪个人说了算。

这就是说,冯玉祥将军越权,国民政府签订的协议,想要废除的话必须政府出面,通过法律程序,冯玉祥将军不该一个人做主。

不管怎么说,溥仪的结局已经注定,不过这时候的溥仪,应该感到知足。修改后的“条例”除了给50万花销钱,还承诺派兵保护皇族,护卫皇陵。溥仪却因此迁怒于国民政府,在1931年逃到东北,在那里成立了“伪满洲国”,上了日本人的贼船。

如果说第一次和第二次登基,是身不由己,不懂事,不承担责任的话;第三次当“皇帝”,就要负全责。

1931年,溥仪25岁,老大不小了,分清是非了,早就是具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再不承担责任,甩锅给日本人就太不符合事实了。从溥仪个人的角度讲,他错判了形势,想赌一把,结果满盘皆输,血本无归。

严格地说,溥仪还不能算是赔掉老本,毕竟在日本战败之后,他人还在。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虽然皇帝梦碎了,情绪低落,人至少还活着尽管。

苏联红军开赴东北,溥仪作为战俘到了苏联,那段日子还是值得回味的。不但生活水平很高,还有女人服侍。

当初“伪满洲国”成立之后,苏联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承认其合法性的国家,苏联还向“满洲国”派驻外交使节,“两国”关系友好,他们没有理由对溥仪太差。

“伪满洲国”的成立,属于助纣为虐,对日军侵华起到了推波助澜作用,加重了人民的苦难。按照溥仪的罪行,被苏联送还中国后,他是该跟东条英机等战犯一起,走上绞刑架的。溥仪却侥幸逃过一劫,活了下来,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

因此,人民政府打算特赦的时候,溥仪没有抱任何希望。他觉得,自己罪孽深重,特赦谁也不会特赦他。

溥仪认为,自己大概率会把牢底坐穿,特赦名单上不会有自己的名字。谁知道,溥仪不但在第一批被特赦,而且名字排在名单首位。

看到名单,溥仪欣喜若狂,赶紧收拾行李,打算出狱。

走出监狱大门,溥仪迷茫了。

他自己原先是皇帝,家就在紫禁城,现在全国解放了,紫禁城成为公家的地方,改成了故宫博物馆,他该向何处去呢?而他的父亲,曾经的摄政王载沣,也在1951年作古。无家可归的溥仪,想来想去,想到了自己的妹妹——爱新觉罗·韫馨。

韫馨出生的时候已经是1917年,民国成立五年。解放后,韫馨与爱新觉罗氏切割,改姓金,搬到北京的前井胡同去居住。这时候,她已经放下了身段,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缝纫工。

看到哥哥出狱她喜出望外,没有等溥仪开口,就主动邀请哥哥住到自己的家中。

之前的韫馨对哥哥是惧怕多于敬佩,如今溥仪成为一介平民,两人再见面没有了距离,亲情更加浓厚。溥仪兄妹俩人在这里度过了人生最温馨、快乐地时光,但不久溥仪却提出要离开。因为妹妹也是有家的人,丈夫孩子一大堆。

离开妹妹家之后,溥仪搬到了政府安排的一间旅馆居住,刚开始无所事事,每天看报纸,百无聊赖,度日如年。

他想,自己如果有个工作该多好。可是,他四体不勤,也没有什么技能,跟废物差不多,能干什么呢?没想到,政府为他考虑非常周到。不久后,传来喜讯,政府安排他到植物园报工作。

那里的工作非常轻松,只是用喷雾器给花草浇水。一个月之后,他的工作更轻松了,被安排到了扦插繁殖温室,看看温度就行了。溥仪这时候心情前所未有的好,不再担惊受怕,不再绞尽脑汁算计别人,靠自己的劳动得到报酬,生活非常充实。

到植物园之后一个月,他就领到了60元工资。

各位,当时的60元钱可不是小数目,著名歌唱家李谷一在70年代的工资还不到50元。当时一斤面粉两角钱,一斤肉不到一元钱,他的工资能买许多东西。

拿到60元之后,溥仪却发愣了,不知道该怎么花。还是他的同事说:“溥仪啊,你的被子有点薄,天气转凉了,做一床厚被子吧。”

溥仪一听觉得有理,就对同事说:“那你跟我去吧,我不会买东西。”一句话,把同事逗得哈哈大笑。之后同事跟他一起去了商店,买了些棉布和棉花,打算请人做一床被子。

他还潇洒的带着同事直奔副食商店,买了不少点心和糖果。当“皇帝”的时候,溥仪养成了吃零食的习惯,虽然在战犯管理所少了这种奢侈的习惯,但这时候,“老毛病”又犯了。

60年代物质还比较匮乏,零食价格不菲,糖果在当时属于奢侈品。这一来,他的60元工资根本就不够花,经常在月半就用完,不得不向同事张口借款。

好在一年以后,他被安排到文史馆,工资涨了三倍多,得到了200元。当时他吃饭在国营餐厅,所以吃饭上的开销并不大。这一来,溥仪不必再“借债”,手头宽裕了。

宽裕之后,溥仪也不会留有余钱,他大手大脚惯了,又开始更加潇洒地吃起了西餐,每次消费就会花掉三四元钱。

溥仪花钱如此大手大脚,让人瞠目结舌。

那个年代,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资只有20元左右,还要负担全家生活费。因此,大家用钱都是精打细算、反复掂量。而溥仪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当皇帝,无论是吃的用的都是按需供应;退位之后也有国民政府的巨额生活费,大军阀张作霖也拼命赞助,溥仪根本没尝过缺钱的滋味,不可能节省。

现在的他是单身一人,一人吃饱了全家不饿,没有后顾之忧,用钱全凭感觉,不会节约用钱。

直到他后来娶了最后一个妻子李淑贤之后,溥仪懂得了过日子,再也不乱花钱了。

即便如此,溥仪无论是吃的用的也没有节俭过,身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

1967年溥仪因病去世,他给妻子李淑贤的遗产只有三件东西:一块钱,一封遗嘱,还有一个老旧的大衣柜。

不管怎么说,溥仪从一个四体不勤的统治者,变成一个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已经非常了不起;这一切变化,都是新中国带来的。

0 阅读:20
梦里大唐

梦里大唐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