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
踏破贺兰山缺。……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
朝天阙。
——岳飞《满山红》
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清) 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司马迁评孔子
在浙江省杭州市栖霞岭南麓的岳王庙内,一尊明代铸造的秦桧跪像的铜耳垂上,至今残留着游客敲击的凹痕。这个细节折射出中国人对历史人物的复杂情感:既对民族英雄顶礼膜拜,又对历史罪人口诛笔伐。当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圣贤墓冢时,就会发现它们不仅是凝固的历史坐标,更是映照时代精神的文化明镜。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圣贤的安息之所屡遭劫难,反映了不同时代主流意识对先贤和祖国文化遗产的不同态度,其中深刻的历史教训,后人应当认真吸取。
一、岳武穆墓冢之殇:动乱时期荒唐丑陋的一幕
宋高宗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完颜宗弼(即金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两河人民奔走相告,各地义军纷纷响应,夹击金军。岳家军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赵构和宰相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催令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诬陷入狱。1142年1月,以莫须有的罪名,与长子岳云、部将张宪一同遇害。
南宋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为岳飞平反昭雪,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将正直有良知的狱卒隗顺冒死保存下来的岳武穆遗骸迁葬于杭州栖霞岭,敕建"忠烈庙"。这座占地3.7公顷的墓园,历经元明清三代21次修缮,形成了由墓阙、忠烈祠、启忠祠构成的完整祭祀体系。




然而,令人深感震惊和气愤的是,1966年深秋,为响应文革“破四旧”的号召,杭州四中的红卫兵肆意砸烂了与其隔湖相望的岳飞庙,不仅将庙中的塑像等文物古迹砸坏,而且还诬蔑岳飞是“地主阶级代表”、“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等,并将岳飞父子的坟墓挖开。据杭州本地人说,迄今岳飞父子尸骨不见踪影,重修的坟墓中不过是个衣冠冢。似乎这样的侮辱还不够,岳飞庙一度还被改造成了所谓的“四川省大邑县恶霸地主刘文彩”的“收租院”。
一位后来成为学者的当时的年轻人曾在1966年借大串联的机会,前往岳飞庙瞻仰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但他当时看到的却是惨不忍睹的景象:前面大殿正在改做阶级教育展览,后园“岳武穆王之墓”的石碑被从基座砸断,扑倒在地,坟墓已无封土,陵园后墙被推倒两米多长,未推倒的外墙上赫然给岳飞贴着一张大字报,历数岳飞的罪恶。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大字报上还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各种笔体的钢笔字,无一例外都是歌颂岳飞,谴责砸岳坟罪行的,其中有这样的表述:“民族英雄岳飞永垂不朽!”“我要学习岳飞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场破坏的深层逻辑,源自特定历史时期对传统忠君思想的批判。民族英雄——明代兵部尚书于谦在《岳忠武王祠》中写道:"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这种将岳飞塑造为"忠君报国"典范的历史叙事,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却被视为封建糟粕。
1979年,岳王庙被重新修复。
在当代文物保护实践中,岳王庙的数字化保护工程颇具启示。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现存800余件碑刻、建筑构件建立毫米级精度模型,这种现代技术的介入不仅留存了物质形态,更构建了可以延续的文化记忆载体。
二、左文襄公墓冢之劫:近代化进程中的传统断裂
左宗棠墓冢的遭遇更具象征意味。这位收复新疆一百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民族英雄的安息之地选址颇具深意:长沙跳马镇白竹村,东倚杨梅河,西靠黄狮寨,符合"前有照,后有靠"的风水理念。墓园原有御赐碑亭、神道、石像生,却在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其汉白玉构件被拆作烧制石灰的原料。到了1966年,红卫兵以“破四旧”之名,竟然用炸药炸毁了墓室,陪葬的眼镜、怀表等西洋器物被当作"崇洋媚外"罪证用来示众。




这种破坏行为折射出近代化进程中的文化悖论。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培养出严复、邓世昌等近代化人才,但其墓葬形制却恪守传统礼制。这种矛盾性在二十世纪的文化革命中被极端化解读,正如人类学家王铭铭所言:"现代性焦虑催生了对待传统的暴力祛魅。"
值得注意的是,2012年考古人员在原址发现墓室残存的青膏泥层,这种源自马王堆汉墓的密封工艺,证实了晚清精英阶层对传统葬制的坚守。当前修复工程采用"新旧对话"理念,保留炸裂的墓石原貌,与复原部分形成时空对话,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当代文物保护观念的长足进步。
三、孔林劫波:儒家文明载体的千年沉浮
曲阜孔林作为持续使用2340年的氏族墓地,见证了中华文明最完整的殡葬文化演变。1966年,来自曲阜师范的红卫兵砸毁了孔子墓碑,同时掘开了第76代衍圣公孔令贻墓,曝尸三日。这些恐怖的明目张胆的破坏构成了一部缩微的中国文化劫难史。






法国汉学家谢和耐在《中国社会史》中指出:"孔林的命运就是儒家文明的温度计。"当红卫兵将"大成至圣文宣王"碑砸成三截时,这种暴力破坏行为,在当时却被大肆宣扬为所谓“破四旧”的“革命行动”。然而,文明终究要战胜野蛮。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三千弟子诵论语"的场景,就是文明终究战胜野蛮的最有力的体现。
当前国家对孔林保护采用"活态遗产"理念,2.5万株古树建立电子档案,10万座墓葬实施微环境监测。这种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举措,与明朝弘治年间孔闻韶"植树蔽茔"的古老智慧,形成了跨越时代的文明而又温馨的历史回应。
站在岳王庙重修的古柏下,触摸孔林残碑的裂痕,我们读到的不仅是暴力破坏的历史,更是文明传承的磨折与艰难。这些圣贤墓冢的遭遇,反映了不同时代对祖国文化遗产的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在当代文物保护中,数字技术既留存了物质形态,又构建了多元阐释的可能性。当4K影像记录下左宗棠墓遗址的每一道裂纹,当AR技术复原出孔林焚毁前的建筑形制,我们得以在虚拟与现实的交错中,获得了观照历史的新渠道和途径。但愿历史上那荒唐恐怖的一幕,永远也不会在华夏大地上重演!
四、其他名人墓的遭遇
1. 霍去病墓的黑色幽默
汉武帝为纪念霍去病,把他的墓修成祁连山形状。两千多年过去了,霍去病——这位为横扫匈奴、为中华民族开疆拓土立下赫赫战功的民族英雄的墓冢,历朝历代都备受敬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然而上世纪70年代,附近村民却把墓冢上的石雕搬回家当板凳,还有人把"马踏匈奴"雕像当拴马桩。直到1980年代政府回收文物,才发现这些国宝被用来腌咸菜。
2. 张居正墓的离奇消失
明朝最成功的改革家、为明朝续命几十年的大明首辅张居正死后被抄家,墓地被毁。清朝重修后,到1958年修水库时又被淹。现在连具体位置都找不到,考古队只能通过地方志推测大概范围。
3. 海瑞墓的戏剧性保护
明朝大清官海瑞的墓在1966年被红卫兵砸开,结果发现棺材里只有头发和官服(古人讲究衣冠冢)。红卫兵觉得没意思就走了,反而让墓室结构完整保存下来。
五、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古墓?
1. 历史的立体教科书
曾有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说过:看文物比读历史书更直观更令人震撼。古墓就像3D历史书,让我们触摸到真实的历史。
2. 文化传承的接力赛
南京明孝陵用AR技术复原毁掉的建筑,游客扫码就能看到虚拟重建的宫殿。这种新技术既保护了遗址,又让年轻人爱上看古迹。
3. 人性的照妖镜
那些破坏古墓的人,有些是真狂热,有些是趁乱泄愤。就像当年砸孔庙的学生后来回忆也多多少少流露了些许忏悔:"其实我们连《论语》都没读过,就是想表现积极。"
结语:伤疤也是历史的一部分
站在重新修复的岳王庙里,那些修补过的裂痕反而比崭新的雕塑更有意义。
岳武穆、左文襄公墓冢和孔林等祖国珍贵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动乱时期的不幸遭遇提醒我们:历史不是非黑即白的故事,而是充满教训的镜子。培养共和国每位公民对先贤和祖国历史遗产的敬仰和保护之心、警惕任何以进步之名毁坏先贤墓冢和祖国文化遗产的行为,让那种明目张胆地破坏先贤墓冢和祖国文化遗产的荒唐恐怖的一幕永远不再在华夏大地重演,这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必须肩负起来的责任和重担!
保护先贤墓冢和祖国文化遗产工作,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必须做好的薪火相传的接力赛,这项工作既光荣又神圣,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