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国特朗普政府针对中国商品加征的54%高额关税(叠加此前税率,部分行业综合税率甚至高达68%;后续加税将达到108%),对中国经济形成了多维度冲击。

首先,出口导向型产业遭受重创,机电、新能源汽车、纺织等核心行业面临订单流失和供应链转移压力。例如,机电产品对美出口因税率攀升至68%,企业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迫使惠普、戴尔等跨国企业加速向东南亚转移产能,进一步加剧国内制造业就业压力——中国制造业直接关联2亿就业人口,出口下滑可能导致结构性失业风险。
其次,贸易顺差显著缩减,据测算,若美国加征40%关税,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一年内可能减少3375亿美元,直接影响GDP增速约1个百分点,而中国去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三分之一,这一冲击对当前经济“稳增长”目标构成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国内居民收入增长缓慢(2024年居民可支配收入仅占GDP的44%)和内需不足(消费占GDP的38%)的长期结构性问题,削弱了经济内循环的韧性。尽管政策层面试图通过“以旧换新”等刺激措施提振消费,但居民收入分配失衡(劳动者报酬占国民总收入比重偏低)和社会保障体系短板,限制了消费潜力的释放。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地方政府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时,仍存在权力约束不足的问题:一方面,专项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重复建设与形象工程挤占民生投入;另一方面,房地产依赖症未根本扭转,尽管中央提出“国家队收储”等稳楼市措施,但地方执行意愿不足,导致政策传导受阻,进一步拖累内需复苏。
以上这些内外交织的矛盾,凸显了中国在抵御外部关税冲击时,亟需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并通过制度性开放(如“两个30战略”降低非美市场准入壁垒)重构全球化竞争新优势(今年4月9日,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提出“两个30战略”:一是到2030年,将对非美国家<地区>的关税降到零,对外商直接投资和民营企业投资准入限制降到零,将国内产业补贴降到零;二是到2030年,实现国内消费比当前增加30%,即增加3万亿美元,来填补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造成的全球需求缺口。)
然而,政策落地必须直面民生痛点:居民收入增长缓慢,教育、医疗卫生、住房等生活成本高、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等问题仍制约着内需释放。


本文就如何增加人民收入,释放市场潜能,激发内需活力,精兵简政,以达到降低中美关税大战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潜在风险,实现人民增收、拉动内需、提振消费信心等目标提出如下几点建议,请诸位朋友批评指正。
一、千方百计增加人民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提高居民消费能力
1. 建议国家加快收入分配改革步伐,确定改革指向:收入分配改革向中低收入群体精准倾斜

2025年中央“提振消费30条”明确提出健全最低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全国各省份最低工资标准上调,直接惠及2亿灵活就业与低收入劳动者。例如,北京市在养老金调整中实施差异化策略:月养老金低于6813元的退休人员增发30元,高于此标准者仅增15元,这一举有效地缩小了收入差距。此外,以工代赈项目在四川眉山等地推广,通过吸纳332万人次参与基建与公共服务,实现了就业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2024年累计发放劳务费超90亿元。
现实案例:四川眉山市东坡区复兴镇五圣村村民罗俊通过参与以工代赈项目,获得3万元劳务收入,既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又助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就业—增收—发展”的闭环效应。
2. 政府要想方设法努力降低居民生活成本:当务之急是要尽快抑止物业收费过高等垄断行为,强化收费监管



当前物业收费乱象频发,部分企业通过垄断性服务牟取暴利,给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建议借鉴内蒙古呼和浩特育儿补贴模式(三孩家庭补贴10万元),将物业费纳入政府指导价范畴,推动物业服务微利化、透明化。

3.政府应采取措施扩大民生领域竞争:有序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开放机场、高铁站、学校食堂等特许经营场所,打破国企垄断。
正面例子,郑州1688河南选品中心通过引入源头厂商直供模式,降低中间环节加价,年货节期间商品价格较市场均价低20%,有效 激发了市民的消费热情。
二、精兵简政,打造廉洁高效服务型政府。政府要自我革命,带头过苦日子,要加快机构改革步伐,转变职能,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要达成以上目标,需要从体制机制改革、技术手段创新、监督问责强化(如电视问政)等多方面综合施策。降低行政成本并非单纯“省钱”,而是通过制度优化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政府需要长期坚持法治化、透明化、智能化改革,同时注重社会参与和监督,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的治理模式。
三、政府要采取措施,将财政支出向民生领域倾斜,打破行业垄断,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1. 开放市场准入:激活小微经济活力
(1)、建议国家出台政策,努力缩小央企、国企中与民争利的垄断业务范围;国企、央企销售的垄断产品如石油、天然气的定价,要以人为本,价格亲民,当同样产品国际普遍下跌时,国内产品价格要快速与国际产品价格接轨,取信于民。

(2)、建议采取措施,将机场、高铁站、全国大中小学生食堂餐饮供应等传统垄断领域向小微企业开放,这样做,既引入了竞争机制,有利于良性循环、改善服务质量,又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人民收入。如能做到这一点,可增加的就业岗位将十分可观。
正面例子:厦门市77个重大项目中,民营资本主导的食品加工、粤菜文化项目占比超60%,政府通过简化审批、用地保障等支持措施,推动企业投资信心提升。
政策创新:建议推广广州白云区经验,将现代都市农业、智能制造等领域列为民间投资重点,通过税收减免、设备更新补贴(如南通江天化学获6000万元支持)降低创业门槛。
2. 加快城市管理转型步伐:变简单粗暴的“驱赶管理”向“服务”流动摊贩转型

转变城管职能,将流动摊贩纳入规范化管理,这样,既可减少社会矛盾,又能创造灵活就业。例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通过设立“中医夜市”“文体夜市”,吸引500余家摊贩入驻,2024年接待游客1.79亿人次,旅游收入2314亿元,摊贩日均收入超千元。昆明市完善旅居养老配套设施,鼓励摊贩提供康养服务,形成“银发经济+灵活就业”新模式。
制度设计:借鉴浙江“城乡融合改革”,建立摊贩卫生认证与信用评级体系,政府提供免费培训与临时摊位,变“无序竞争”为“特色服务”,预计可新增就业岗位超500万个。
四、大力整治公共投资中存在的放水漫灌和低效重复建设问题,珍惜和用好纳税人的每一分钱,努力提高公共投资的透明度,有效遏制低效基建与权力寻租
1. 大力整治重复建设:实现从公共投资盲目“铺摊子”向“精准投”的转变

近年来,部分地方政府盲目上马“形象工程”,导致资源浪费。针对这种现象,广东茂名市2024年严控项目质量,357项重点项目中94%投向工业技改与高技术产业,带动技改投资增长73.1%,居全省第一。反观某些城市“道路年年挖、绿化季季换”,老百姓怨声载道,但却无可奈何。建议国家高度重视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进行治理,比如,可否规定,公共事业投资必须引入第三方审计与公众监督机制,对违规项目责任人实行终身追责,从而有效地遏制权力任性和权力寻租等不良现象。

莲与廉
2. 优化公共支出:将财政支出大力向民生领域倾斜
着力落实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的“加大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投入”的目标。
正面例子:菏泽巨野县“黄河大集”通过升级乡镇商贸中心,将30%财政资金用于改善农贸市场设施,带动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8%。
建议进一步压缩“三公”经费,将节约下来的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与社区托幼服务,直接降低居民刚性支出。


结语
扩大内需绝非简单“刺激消费”,而是通过系统性改革构建“增收—减负—提质”的长效机制。从物业监管到摊贩服务,从基建优化到文旅创新,每一项政策都需直面民生痛点,以“刀刃向内”的决心破除既得利益壁垒。唯有如此,才能将14亿人口的潜在需求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力,实现“民富”与“国强”的共赢。
参考文献与数据来源:
中央提振消费30条及地方实践
养老金差异化调整与以工代赈案例
冰雪经济、文旅消费与小微经济创新
地方政府投资优化与监管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