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中,大家对于参战方军队的战斗力、战绩往往很关心,很多时候还会吵来吵去,这个情况相信大家也都遇到过。
碰到可以正常交流的网友,还是要摆数据、列事实、讲道理的,通过这一系列流程,大部分作战的具体情况,可以相对真实地展现出来。
而在摆数据的时候,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A方宣称的战果数,跟B方承认的损失数,往往是对不上号的,当然反过来往往也一样。
这种情况怎么办呢?
在讨论各方战损时,通常有个原则是“自情自报”,不过这个原则也不是乱用的。因为“自情”到底能到哪个地步?数据齐不齐全,也不好讲。
尤其是以前日军的伤亡数据,它有很多版本,甚至在处理这些数据时,还有很多手法。因此简单粗暴按照“自情自报”原则,看到一组日军数据就引以为真,那大概率是要被忽悠的。
所以,即便是所谓的“自情自报”,也需要各种数据的比对分析。
比如两个不同来源的数据能对上号,那么这组数据的真实度就会比较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再注意下参战部队是否齐全(因为战时混编作战情况较多,战场上未必只有一支部队,而这支部队一般不会统计到友军的伤亡),那大体的真实数据就出来了。
这个工作流程相当复杂,而且工作量会很大。尤其碰到数据缺失的时候,就不好搞了,所以有数据的话拿出来做个参考倒也无妨,能到哪步算哪步,但最终工作没完成的话,也只能是估算而不必非得当真。
反过来说,在战果宣称这方面,其实就更复杂了,会有多种情况出现。
第一种情况:存在两组不同的战果数据。
其中第一组数据是在作战中真实统计到的杀伤数据,但这个数据未必很好看,因此可以作为内部研究的参考;第二组数据是对外公布的宣传数据,毕竟在战时状态下舆论也是战斗力,这一点很正常,大家也不要觉得不可接受。
第二种情况:对外公开的战果数据,即为战时统计到的真实数据。
这个数据也受不同战场动态的影响,比如能够控制战场的话,所得战果数大致会接近于对方的真实战损数。如果未能控制战场,它的估算也会有忽高忽低的情况出现。
比如战场上埋了一颗地雷,干掉了3个敌人,但是当时部队已不在战场,所以这3人的战果就统计不到;再如一梭子子弹扫过去,对方倒了5个人,不能控制战场的话,往往就将其计入战果了,实际它可能只是卧倒了,而非真的伤亡。
所以尽管是主观上没有刻意夸大的战时统计,因为作战情况的不同,也会有一些偏差,但不至于太大。而且能够将战时统计直接拿出来公布,这是相当自信的体现,实际战争中这种情况不多见。
第三种情况:对外公开的战果数,就是宣传数,直接从战时统计时便是失真状态。
像以上第一种情况和第二种情况,己方是有主观上真实统计到的作战战果数的,区别是一个拿出来说了,另一个对外界保密,对己方作战来说没有多大影响。
但像第三种情况,参战部队在统计战果的时候,就是虚报,到综合统计时还是虚报,它直接就会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以至于可以拿出来当宣传战果。这种情况对于作战的影响是很坏的,因为对双方部队战力的评估会严重失真,以至于在作战部署上都会出问题,进而导致连连失败。
这其中,国军就是一个典型。
以前经常有网友问,为什么像胡宗南这样指挥能力的人,都能成为老蒋麾下的统兵大员?
一般的结论是对老蒋忠诚,但是除此之外,胡宗南编造战果的本事也是很强的,在老蒋的视角下胡宗南司令可不是咱们看到的这幅模样,而是战报中的“常胜将军”,甚至遭到败绩,那战报也能写出花来。
比如1946年9月,解放战争刚开始没多久,俗称“天下第一旅”的整编第1师第1旅,便被陈赓将军所部全歼。
这一仗没啥可说了吧?老蒋都连发数电催问胡宗南整1旅情况如何,结果胡司令回电此战并非作战不力,实为众寡悬殊,然后还把我军伤亡夸大了几倍。
这还不算,随后胡司令还罗列了一系列所部的“战果”,在老蒋的视角就是胡宗南虽然吃了点亏,但“战果”更大,胡司令官还是得力干将。
胡司令这种情况是孤例吗?当然不是了,而是国军的普遍现象,它打了败仗都能给你整出一副像打了胜仗的模样,要是稍微得利点,又如何呢?
1947年2月,华东战场上的欧震兵团占领临沂,谎报“歼敌16个旅”,老蒋和陈诚又信以为真,促使北线李仙洲集团南下,给随后华野打出莱芜战役“三天抓五万头猪”创造了绝好战机。
所以在当时,国军的战报根本就不可信,谁信谁完蛋。
莱芜战役前王耀武就不信欧震的战报,但奈何老蒋和陈诚深信不疑,王耀武也不敢违令——可这种情况的关键是,老蒋和陈诚为何要信呢?
这就牵涉到我们要说的问题,有些战报明明很离谱,可为何总有人信呢?
要说老蒋和陈诚的军事指挥能力,那自然是不太强,可要说此二人一点水平都没有,那也不客观。但是很离谱的战报,为何偏偏能让此二人相信呢?
这不是二人的智商有问题,而是老蒋和陈诚从内心里就不相信华野有比较强的战斗力,而对己方军队的战力评估过高。
在这种心理定势下,情绪就会冲淡理智,这种时候它更愿意接收自己心理预期下的东西,欧震来了封大捷电报,恰好就迎合了老蒋和陈诚的这个心理预期,所以他们更愿意相信。而王耀武认为这件事没那么简单,客观来说王的军事判断是对的,但是它违背了老蒋和陈诚的心理预期,自然就不受待见。
这是战场内的情况,还有一些人群不直接参与作战,但也有这样的心理预期,甚至这些人相较于老蒋和陈诚来说,更没有军事常识,所以它就更喜欢符合自己预期内的东西,而且更没有判断力。
1948年淮海战役的时候,国军控制的宣传机构不断炮制所谓的“大捷”,这些东西照样会有人信,其实就是上述心理的人群了。因为过于活在想象之中,而不敢面对、不敢承认现实,当现实击破其幻想时,这些人的精神世界就会崩塌,以至于会有一夜间兵败如山倒的感觉。
所以战争中的战报、战果很重要,如果自己都搞不清楚或者不愿相信的话,那显然就做不到知己知彼,最终总是要吃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