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等十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提出要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完善对学科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构建中小学贯通的培养链条,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等内容。
为了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学校不断升级已有的科学课程体系,创建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创新学习环境。
2024年12月,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支持的“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正式启动。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吕卫峰、博士生导师齐越教授、科研院部分领导、实验室孟延豹老师等,与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执行校长万锡茂、党总支书记曾丽军、教学副校长李淼、课程教学中心领导、初三年级师生,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唐述明主任及部分学生,共同参与了活动。
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万锡茂校长致辞
北航吕卫峰副校长致辞
初三同学参加启动仪式
师生参观北京航空航天博物馆
新学期,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将利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虚拟现实与现实融合的AI应用”研究成果,在学校内建立实验室。利用实验室的科普、科技、科创资源,通过开展科学教育教研、创新研学、创新科学教育相关大赛和活动的方式,推动学校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持续发展,共同构建优质资源共享的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教育体系。
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简介
实验室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赵沁平院士担任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吕卫锋教授担任实验室主任,建立起了一支以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各类人才计划获得者、资深教授为主的学术带头人队伍。涵盖理工医艺4个学科门类、空天信医艺理10个一级学科。
实验室致力于突破解决“多时空贯通环境的智能构建与可交互演化的智能增强”这一虚拟现实2.0的重大核心科技问题,产出重大原创成果,在我国率先实现从3I虚拟现实1.0到5IE虚拟现实2.0的跨越,引领虚拟现实和混合增强智能发展与应用。
一、跨学科学习课程的落地
科学教育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不仅是技术层面的交互,更可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为依托,将跨学科主题与虚拟现实场景中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深度融合在一起。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目标,新情境中能灵活解决实际问题是发展的导向。在新的平台上,科学教育是学科教学的得力助力。
二、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理解
课程以基本的计算机编程为主,配合丰富的三维场景以及三维虚拟场景与实体三维设计作品以及电子器件的数字孪生展现,通过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引导学生认识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
三、竞赛类课程
利用实验室优势,在学术团队的引领下,在金鹏科技论坛、创新大赛等竞赛中,展现课程学习成果。
四、大学先修类课程
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为学生引入关联性强的先修类课程,引导学生了解大学对学生学科学习和科研能力的要求,促进跨学段学习的衔接。
新学期的“人工智能+”科技教育体系,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的支持,提供集趣味性、想象力、创造力于一体的主题教育,让学生在高中学习阶段就能了解到科技的魅力,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学习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对科技领域有浓厚兴趣或有特长的学生,推荐参与更多国内广受认可的赛事活动,鼓励学生发扬勇于攀登、严谨务实的科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