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蜀汉丞相诸葛亮挥师北伐,首战即定街亭为咽喉要地,命大将马谡前往把守。然而,马谡违背军令,弃水源平地不守,反自恃兵法,“居高临下”,扎营山上。结果魏将张郃乘势断水,合围攻山,蜀军疲于奔命,街亭失守,北伐首战即遭重创。

那么我们不妨猜想一下,假如回到公元227年,如果刘备没有在白帝城托孤而是继续掌权,休养两年后决定亲自北伐,并以他的政治与军事判断亲自安排守街亭的人,马谡是极大概率不会被派去的。从刘备的性格、用人策略,以及他当时对魏国的理解来看,合理推演,他会选的应当是:

魏延的武力自然不用多说,作战能力强,曾任汉中太守,对蜀汉北方地理熟悉。他有独立带兵经验,不轻敌。比较有战略眼光,是刘备手下实战型大将。

吴懿的妹妹吴氏嫁给了刘备,是刘备的小舅子,虽然不是顶级猛将,但胜在老练谨慎,为人稳健。刘备托孤前后仍在用此人,可见其信任度。吴家是益州本土势力,稳住地方人心、后勤支援能力强。

但吴懿也有局限,就是个人声望一般,不适合决战型战场,但守点还是靠谱的。
第三人选:张嶷当时是边郡实干派军官,擅长守土、打持久战。虽年轻,但忠诚可靠、战功实在。
他是否能独当一面还要看当时时点,极有可能作为副将随主将同行。


战区
主将
任务简述
正面主攻(陇右)
魏延+吴懿
攻取街亭、武威,掌握西北通道
侧翼突击(南安)
赵云+陈到
奇袭祁山,扰乱张郃防线
中军指挥
刘备+张嶷
坐镇汉中,统一调度,牵制曹真
机动预备队
王平+陈式
保持灵活机动,随时增援一线战场
后勤镇守
黄权、邓芝
看守成都后方,保障粮草、兵源
推演战略步骤第一步:取街亭,控制通道主将魏延兵出褒斜道,直取街亭,以“控水源+占高地”为要点;吴懿断曹军粮道于陇南侧翼,牵制张郃;王平辅佐魏延,控制后路,防魏军迂回。刘备选择魏延守街亭,不仅因为其有汉中经验,还因为魏延敢打敢守,善用地势,不会犯马谡脱离水源、丢要道的错误。
第二步:诱敌深入,反攻祁山赵云带轻骑绕道北上袭扰祁山西侧(可能路线:阴平小道);同时派陈到从斜谷口出发佯攻上庸,吸引张郃南调;刘备中军伪装主攻曹真,牵制主力,制造错觉。刘备作战风格偏重“调虎离山”,打乱敌人部署后再局部合围,务求“局部优势兵力”。
第三步:占武威,引动羌戎响应街亭打通后,魏延向西快速推进,占领武威,吸引西域羌族;刘备在西北发布“复兴汉室诏令”,鼓动凉州降魏之将;利用地缘分裂,制造魏国边境混乱。这是刘备与诸葛亮思路最大不同点之一:他比孔明更擅长“民心战+地域瓦解”,他打益州就是靠离间张鲁内部、安抚刘璋部将成功的。
第四步:稳固汉中,控守两道王平与吴懿守东汉中、扼守斜谷;陈到转为后勤运输主管,形成“祁山—街亭—武威”三角线;若魏军主力反攻,则赵云机动截击,刘备亲自坐镇决定大局。此时,刘备会进入战略守势,用有限兵力换来战果扩张,和魏国打持久战。
刘备亲征与诸葛亮北伐对比维度
刘备北伐(假设)
诸葛亮北伐
用人策略
偏重实干型老将
偏重忠诚型文将
战略节奏
先控通道,再扩战果
多次试探式进攻
对魏策略
瓦解地方、策反异族
纯军事打击、集中突进
决策层次
一人独断型(皇帝亲征)
群体协商、理性克制
守街亭人选
魏延或吴懿
马谡(理想化选择)
结语:如果刘备北伐成功的条件曹魏内部生变或羌戎倒戈;孙吴配合或至少保持中立;蜀中后勤能支撑半年以上消耗;街亭与祁山必须稳住,不能丢一次。只要刘备活着,马谡就不会上街亭,第一次北伐大概率能打成“边线胜利+战略拉锯”,而不会惨败收场。
—— 那么问题来了,换你来指挥,你会如何守住街亭?你会用哪几位将领? 这场原本必败的战役,是否能成为蜀汉北伐的一次关键胜利?欢迎评论区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