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荷兰鹿特丹港是“欧洲的出海口”,上世纪一直是世界第一大港,直到2004年才被上海港超越。前段时间,全球前十大集装箱港口排名中鹿特丹港,还能维持前十,这也是惠州港成立以来,一直要对标的港口。
然而,现在这个情况逆转得太突然了,世界十大港口里,中国港口就占有七席,港口权力中心彻底“亚太化” 。

世界主要港口分布图
世界十大港口最新排名(按吞吐量)排名
港口名称
国家/地区
吞吐量(标准箱)
同比增速
主要特点
1
上海港
中国
51,508,000
4.80%
全球首个突破5000万标准箱的港口,全自动化码头技术领先
2
新加坡港
新加坡
36,600,000
5.40%
国际航运中心,以高效物流和公平收费著称,吞吐量稳居亚洲第二
3
宁波舟山港
中国
39,300,800
11.30%
依托“丝绸之路”深水港优势,散货及原油运输核心枢纽
4
深圳港
中国
27,740,000
15.00%
珠三角物流中心,2024年曾短暂被青岛港超越,但年末回升
5
青岛港
中国
28,770,000
未披露
北方最大港口,自动化码头产能释放,服务130国航运
6
广州港
中国
21,870,000
未披露
毗邻港澳,服务工业密集区,吸引大量航运公司设立仓库
7
釜山港
韩国
23,040,000
未披露
韩国最大港口,邻近日本,全球第六繁忙集装箱港
8
洛杉矶/长滩港
美国
19,947,077
19.80%
美国西海岸核心港口,合并后吞吐量全球第九
9
香港港
中国
13,691,000
-4.90%
受内地港口崛起和堆场租金上涨影响,中转港地位下降
10
杰贝阿里港(迪拜)
阿联酋
14,950,000
未披露
中东最繁忙港口,依托自由贸易区吸引外资
鹿特丹港昔日盛况鹿特丹凭借的是“老天爷赏饭吃”的地理优势。毗邻大西洋、身处马斯河畔、占据着流经5国的莱茵水系通往北海的出海口,鹿特丹坐拥“莱茵-马斯-斯海德尔三角洲”的战略性位置。港口成就了鹿特丹的繁荣。14世纪建市时,鹿特丹仅是拥有数千居民的小渔村,16世纪初崛起于泥沼地,此后随着通往北部较大城镇的航运运河的建成,鹿特丹成为荷兰、德国、英国间的转运中心,早在17世纪便成为仅次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兰第二大商业中心。

19世纪工业革命时代,蒸汽动力机、机械化起重机的引入彻底改变了港口的运作方式,促使鹿特丹进一步兴建港口设施;接入南部市区铁路的建设更是加速了鹿特丹的城市发展,城市港口从北岸拓展至南岸。

鹿特丹港现状
自1961年吞吐量首次超过纽约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后,鹿特丹港常年霸榜世界第一大港地位。
2003年鹿特丹港的颓势已经初见低迷。2009年上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5.9亿吨,继续保持全球第一地位。而同期鹿特丹港口货物吞吐量只有3.85亿吨。
西方制造业中心地位进一步下滑随着制造业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和东南亚转移,欧洲对大宗工业品的进口需求下降,出口能力也持续萎缩。欧洲的运输依赖铁路和内河系统,对比中国“公铁水联运”效率偏低,进一步削弱港口效率。以往依靠石油、煤炭等大宗能源货物带动的吞吐量,在绿色转型下不断下滑。
老牌制造业强国制造业回落:德国、法国制造回落严重,出口动能不足。
部分老牌港口边缘化:港口如果没有腹地支撑,很容易被替代,比如釜山港、香港港都受到挑战。
欧美港口增速趋缓:例如汉堡港、洛杉矶港等,面临成本高、政策复杂、港工罢工等问题。
中国港口七席背后是“中国制造”和“世界工厂”中国港口的强势,不只是因为“数量多”,更是综合国力、产业链完整度和贸易网络强大的体现。当前世界十大港口,中国占了七个,分别是:
上海港:连续十几年世界第一大集装箱港口,自动化码头领先全球。宁波舟山港:不愧是当年被英国盯上的首选港口,据说香港都只是备选,世界第一货物吞吐量港口。深圳港:科技制造业龙头,连接珠三角高端制造带,是全球“精密零部件出口中心”。广州港:历史最悠久港口之一,海上丝路起点,千年通商口岸。青岛港:德租时期建设极为先进,中国最早的现代化深水港之一。联通山东半岛工业群,连接日韩贸易,具备良好外向型产业支撑。天津港:近代北方最大的通商口岸,清末京师门户。香港港(或逐渐被替代):英殖时期的全球航运中心,曾与新加坡、新港争锋,亚洲霸主之一。但受到厦门、连云港、洋山、湛江等后起之秀追赶。
上海港集装箱码头
这些港口有几个关键共性:
背靠大都市圈:比如上海-长三角、广州/深圳-粤港澳大湾区、天津-京津冀、青岛-山东半岛城市群。依赖强大的出口能力:中国仍然是全球最大的货物出口国。联通内外,硬件顶级:拥有现代化的自动化码头、大型泊位、与铁路/公路联运配套。国家战略支持:“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港口群协同”等战略加持。“十三五”期间,中国港口预计完成投资3,644亿元人民币,已构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功能齐全”的港口格局,建成了环渤海、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区域规模庞大并相对集中的五大沿海港口群,形成了煤炭、铁矿石、石油、集装箱、粮食、陆岛滚装、商品汽车和旅客运输等8个运输系统的综合布局,为畅通中国双循环提供了强大的新动能。
大宗商品已经转向中国-东南亚生产,过去运输靠中转,但现在直达亚洲核心港更为高效。中国有完整的产业链,国家级政策扶持自贸港+一带一路+智能港口的建设。大湾区、长三角、环渤海带动吞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其他亚非国家的港口地位也逐渐提升。
东南亚港口迅速崛起:新加坡、胡志明、林查班、雅加达等港口的吞吐量不断增长,承接部分中国外溢产能。新加坡、越南、泰国、迪拜等正快速追赶,接收中国产能转移、成为新供应链节点。
中东港口潜力大:比如阿联酋的迪拜港,借助中转优势成为东西方连接节点。非洲初露端倪:如摩洛哥的丹吉尔港正在接入全球航运网络。总结鹿特丹港掉出前十,是“去全球化+制造业重构”背景下的典型牺牲品;中国七港上榜,是“产业链掌控+全球贸易核心”的现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