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刚过,医院急诊科心梗患者“扎堆”?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心梗患者的年龄层正在逐渐年轻化,不再仅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
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显示,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居民死因的首位,无论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都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一数据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心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
春节刚过,心梗为何“扎堆”出现?
初春时节,天气反复冷热交替,极容易造成血压不稳定,加之春节期间大吃大喝、熬夜娱乐、吸烟饮酒等等,也会增加心脏的负荷,大大增加了心梗的发病风险。
心血管事件链:心梗背后的复杂成因
心梗并非一蹴而就,这背后其实离不开一系列复杂的成因。在这里,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得不提——心血管事件链。心血管事件链是对心血管事件发病规律的最新认识,由美国心脏病学专家Braunwald教授首次提出。其涵盖了“代谢综合征→动脉硬化→急性心梗→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死亡”这六大心血管病发展主要阶段,其通常以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危险因素为起点,“三高”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引发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出现急性心梗,随着疾病进一步加重出现心梗后心律失常,最后出现心力衰竭,最终死亡。整个链条因果相连、递进发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9edc615fd3565d933edd10f9e901893e.png)
如何科学防治心梗?
1、保持低脂、低盐、低糖饮食,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适度运动。
2、定期体检,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双源CT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3、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科学用药。
针对心梗,国际上通常会选择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胆固醇、减慢心率的药物进行治疗。而随着中医药发展不断取得的新突破,如今通心络等创新中药也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由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杨跃进教授牵头、全国124家医院参与的“中国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肌保护研究”论文在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重磅刊出,更是获评2023年亚洲心血管医学领域杰出研究、中国十大医学研究、中国心血管病学领域十大亮点等,是百年来创新中药走向世界的里程碑式研究,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5/ccc89e8cdbfbbe25693c3c62e0362ee7.jpg)
研究结果显示,在指南推荐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可显著降低30天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再次心肌梗死、紧急冠脉血运重建和脑卒中)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30%;研究一年时通心络持续降低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风险36%,降低心血管死亡风险27%,降低1年再次心梗风险74%,为改善急性心肌梗死远期预后提供有效治疗药物。
此外,既往研究显示,通心络可增加斑块纤维帽厚度稳定易损斑块,改善心绞痛分级,提高生活质量,为心血管事件链干预环节中稳定易损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提供了有效药物。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日常生活中要时刻关注身体发出的信号,如出现胸闷、胸痛、气短等不适症状,应警惕是心梗发作的征兆,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