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看“关键技术防外泄”:担忧有理,但未必全是威胁

繁星点点车说 2024-09-13 14:10:33

据彭博社等外媒报道,有消息人士透露国内已经对十余家国内汽车制造商通气,“强烈建议它们将先进技术留在国内”,并鼓励优先出口相关的散件,核心零部件在国内生产好之后再在海外市场以CKD或SKD的形式组装。

消息人士还称商务部已经重点指出,不应盲目跟风或相信外国政府的投资呼吁,尤其是“不要和印度进行任何与汽车相关的投资”,同时土耳其也是被重点防范的对象。

为什么说是“通气”?

硬抠字眼的话,我认为“通气”是用来描述前述新闻中“知会”的行为是比较符合现实状况的。原因很简单:眼下的海外汽车市场对纯电动车的态度并非铁板一块,选择性对待自然就不能下强制命令。

比如,对商务部重点盯防的印度市场,对方早年间在其他领域招商引资的斑斑劣迹实际上已经足够说明问题——他们的思路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吃绝户;同时,就像仿制药产业已经验证过的那样,在技术到手的情况下,印度也确实有能力把成本压榨得更低。

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一开始就奔着国际主义援助(手动狗头)去,否则潜在投资方似乎没有什么必须的理由以关键技术换取当地市场。

而对西欧、日本这种产业转型尚未完成,市场需求又严重不足的地区,这种“防守”多少还可以宽松一些——他们的问题除了关键技术仍有差距之外,人力成本、配套基建成本等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掣肘。对于这类市场,保持一定程度的技术优势、适当带些延迟地“解锁技术换取市场”,或许反而更有利于双方的长远发展。

实际上,对于后者这种情况,“用技术换市场”似乎也是个伪命题:如果市场需求没那么旺盛,“换”本身就没多大意义——看看最近捷豹和沃尔沃首鼠两端的窘状,你应该就能理解我的意思。

除了车企,是否应该也知会产业链?

以国内目前的新能源车发展路线来说,想做好【防范关键技术外泄】这一点,对产业链上下游的其他企业做好对应工作,或许也是很有必要的事情。简言之,并非所有新能源车企都愿意“重新发明轮子”,“上座率”较高的一些供应商这时会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这里还是把这两位给抬出来比较直观:宁德时代和华为,你们应该早就收到类似的信号了吧?

同样地,对于一些类似的、受众面广但未必那么知名的零部件供应商来说,这些问题日后必然也是需要做好的功课。

这算是另一种壁垒吗?

从宏观角度来看,海外市场对国内新能源汽车构筑的贸易壁垒,后续再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吸引国内企业在当地建厂,这本质上也属于“以市场换技术”,和国内汽车市场开放早期的情况相似。这次国内的反应更多算是一种回击。

如前所述,像印度这种在招商引资上早就没有什么信用可言的国家多防范防范大家应该都没什么意见,但对有能力按照平等契约互通有无的对象,如何把握这个开放与保守的度,实际上也关乎新能源出海的前景和商誉。

打个比方的话,现实世界并不完全是什么骑士故事的舞台——解决完恶龙问题的主角,在传说故事完结之后,终归还是要跟其他城堡的邻居们一起安生过日子的。

同理,正如前面对西欧和日本市场的讨论所言,由于国内市场对它们仍然拥有重大意义,双方日后在技术和市场存量上的互通有无是会【长期存在并持续】的。

这种大势,并不会因为双方各自设立的贸易和技术壁垒而改变:我们的自主品牌需要走出海外来消化已经过剩的新能源汽车产能;而西欧/日本一方面需要中国市场拉动经济,另一方面也有做多技术路线储备的需求。双方都没有完全抛弃对方的理由和必要性。

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前面讨论中的观点实际上就不难理解了吧——经济和贸易这种东西,没有充分流通是不可能兴旺起来的。即便是退一万步支持更有野心的“称霸”主张,这个“霸”不也得建立在世界普遍承认的基础之上么?

0 阅读:8
繁星点点车说

繁星点点车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