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黄维和家人分别已久,此次与女儿的相见,让他既兴奋又紧张。
不一会儿,一个年轻女孩的身影出现在视线中,正是他的女儿。
两人坐下后,黄维的目光一直没从黄慧南脸上移开,短暂地寒暄后,黄维像是想起了什么问道:“你去过杭州没有?”

黄慧南有些疑惑,摇了摇头,还没等她回复,黄维便开始滔滔不绝地讲起讲述起来自己去到杭州后的所见所闻。父女俩经历了什么?为什么黄维会这么问?
投身战争,贡献自己力量提起“黄维”这个名字,许多年轻人对这个名字或许感到陌生,但其实在民国时期,黄维可是军界响当当的人物,他的经历,充满传奇色彩。
1904年,黄维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却怀揣着不凡的志向。
彼时的中国,内忧外患,年轻的黄维一心渴望投身军旅,拯救国家于危难,终于,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踏入了改变命运的大门。
刚进黄埔军校时,黄维的眼神中满是坚定。身旁的同学好奇地凑过来问:“你为啥要来考黄埔军校呀?”黄维毫不犹豫地回答:“如今国家多难,唯有拿起枪杆子,才能保卫山河,我要在这里学好本事,将来为国家出份力!”
军校的日子艰苦又充实,与他同期的学员,不少后来都成为了军界要人,他们一起在训练场上摸爬滚打,在课堂上热烈讨论军事策略,结下了深厚的同窗情谊。

1926年,从黄埔军校毕业不久的黄维,因在校期间的优异表现和实战中的出色发挥,被委以营长重任,肩负起更为艰巨的使命,开启了他在北伐战场上的崭露头角之旅。
孙传芳的军队凭借坚固的防线和优势兵力,负隅顽抗。
黄维深知此次任务艰巨,但他毫无惧色,仔细观察着敌方的一举一动,他手持望远镜,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脑海中构思作战策略,经过数小时的浴血奋战,终于突破了敌人的防线,取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

紧接着,黄维又率部投身龙潭战役。战役打响,黄维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他的身影如同旗帜一般,鼓舞着士兵们的斗志。黄维带领部队顽强抵抗,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经过多日苦战,他们终于突破重重阻碍,一举拿下胜利,为国民革命军的北伐事业立下汗马功劳,也为后续的战斗开辟了更为有利的局面。
1936年,黄维因在过往军事生涯中的突出表现,被国民政府选派前往德国陆军大学进修,这对一心钻研军事的他而言,是一次难得的提升机会。

抵达德国后,黄维全身心投入到紧张地学习中。这段德国留学的经历,让黄维的视野得到极大拓展。他不再局限于国内传统的军事理念,对现代化战争的运作方式有了全方位、深层次的理解。
黄维在淮海战役中被俘1948年,彼时,黄维已官至国民党陆军中将,统帅数万大军,肩负着国民党军事布局中的重要使命。同年,黄慧南诞生了,然而,黄维却无暇沉浸在初为人父的喜悦之中,因为一场决定国共命运走向的大决战——淮海战役,正在中原大地展开。
黄维率领十二兵团匆忙奔赴战场,妄图凭借自身的军事才能和麾下部队的力量,扭转国民党军在战场上的颓势。但当十二兵团抵达战场后,便陷入了解放军的天罗地网之中。
面对解放军的重重包围,黄维心中虽知局势严峻,却依旧秉持着对国民党的“忠诚”,固执地拒绝投降,一心妄图通过顽强抵抗实现突围。随着战斗的持续进行,十二兵团的处境愈发艰难,阵地被解放军逐步压缩,士兵们被挤压在狭小的空间内,动弹不得。
与此同时,后勤补给线被切断,十二兵团粮弹耗尽。士兵们饥肠辘辘,弹药匮乏,士气也随着战局的恶化而愈发低落。尽管黄维不断鼓舞士气,试图挽回颓势,但现实的残酷让他的努力显得苍白无力。最终,在解放军的攻势下,十二兵团全军覆没。

被俘后的黄维,与杜聿明等国民党将领截然不同。
杜聿明等人认清了历史大势,积极接受改造,努力寻求思想上的转变,而黄维却依旧沉浸在过去的执念中,表现出极强的反抗情绪。
面对解放军的教育和改造,他常常面露不屑,对解放军的理念和主张嗤之以鼻。在战犯管理所中,他多次与管理人员发生冲突,拒绝参加学习和劳动,试图以这种方式坚守自己心中那早已摇摇欲坠的“信仰”。
尽管如此,管理所并没有放弃对黄维的改造工作,对其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试图通过不断地交流和沟通来改变他的思想。
黄维被俘后,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黄慧南母亲的肩上。无奈之下,母亲带着年幼的黄慧南投奔了姨姨姨夫一家。刚到姨姨家时,小小的黄慧南还有些怯生生的,躲在母亲身后,偷偷打量着这个陌生的环境。

姨夫看到她们进来,立刻迎上前,蹲下身子对黄慧南说:“慧南,以后这儿就是你的家,别害怕。”说着,还从兜里掏出一颗糖递给她。
从那以后,姨夫就把黄慧南当成了自己的亲女儿,在姨父的关爱下,黄慧南渐渐长大。
黄维在锦江饭店后约见女儿,询问:你去过杭州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黄慧南也会听母亲提起自己的亲生父亲黄维,但她对这个从未谋面的父亲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对于黄慧南来说,姨夫给予的父爱是那么真实和温暖,以至于她对真正的父亲黄维,感情始终很淡漠。
1965年,黑板上老师的粉笔在不停地书写,黄慧南的目光紧紧跟随着,手中的笔也不时记录着重点,突然,教室的门被轻轻敲响,教导主任出现在门口,轻声喊道:“慧南,你出来一下。”
黄慧南起身走出教室,跟随着教导主任来到走廊。“慧南,你爸爸来看你了,现在在锦江饭店住着,你赶紧去看看他吧!”听到“爸爸”两个字,黄慧南的脸色瞬间变了,回道:“我才不去见他呢!”
她皱起眉头:“我跟这个人没啥关系。”

教导主任见黄慧南态度如此坚决劝道:“学校让你去见你爸,这可不是小事儿,是政治任务!你得帮着党劝劝你爸,让他快点改变想法,完成改造!”
在姨夫和工作人员的陪伴下,黄慧南来到锦江饭店,黄维见女儿进来,想要上前却又怕吓着女儿。
黄慧南看着眼前略显苍老、满是期待的男人,嘴唇动了动,很平淡地叫了一声:“爸爸。”在她过往的听闻里,黄维是个令人胆寒的“杀人魔王”,传言他在战场上曾使用毒气,手段狠辣,面目必然是狰狞可怖的。
可此刻站在她面前的,是一位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长辈,这么一想,她放松了不少,黄维见女儿不再像刚进门时那般拘谨,暗自松了口气,主动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小心翼翼:“你去过杭州没有?”

没等黄慧南回答,黄维兴奋的说道:“慧南啊,你不知道,爸爸前段时间去了杭州,那变化可太大了!”他一边说着,一边用手比划着,“以前我只知道杭州风景美,可这次去,看到城市建设得井井有条,工厂有序运转,百姓生活安稳。新修的马路又宽又平坦,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和我记忆里完全不一样。”
黄维的话语中满是赞叹,“共产党真的在踏踏实实地搞建设,为老百姓谋福祉,这发展真的超乎我的想象。”
回想起参观时的所见所闻,黄维感慨万千,原本对共产党的刻板印象和执拗想法在这次参观中逐渐瓦解。他看向黄慧南:“今天见到你,爸爸心里特别高兴。这么多年,是我亏欠你们太多。我得好好接受改造,争取早日特赦出狱,以后能多陪陪你和家人。”
1975年毛主席指示对战犯进行宽大处理,黄维特赦后,开始参与一些社会活动,逐渐融入到新中国的社会生活中。1989年3月20日,黄维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