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李修平在甘肃酒泉的教师家庭呱呱坠地。父母常年奔波于各乡村学校,她自幼便学会踩着板凳给哥哥姐姐做饭。
母亲深夜批改作业的煤油灯光,成了她童年最深刻的记忆。
1981年,这个西北姑娘迎来人生至暗时刻——连续三年高考失利。当第三次落榜通知送达时,18岁的李修平把自己反锁在屋里,用被子堵住哭声。转机出现在班主任家访:“省台在招播音员,你普通话比语文老师还标准。”
北京广播学院的考场上,考官让考生即兴评述“改革开放”。其他考生大谈政策方针时,李修平红着眼眶说起酒泉乡亲排队买煤油的场景:“我爹说,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在电灯下写作业,才算真改革。”这个带着泪光的回答,让主考官魏琳当场拍板:“这个西北丫头,我们要了!”
1987年进入央视时,24岁的李修平已是台里著名的“拼命三娘”。为纠正西北口音,她每天含着石子练绕口令;为熟读稿件,凌晨两点的导播间常见她蜷缩在椅子上的身影。
这种极致专注,让康辉多年后仍感慨:“修平姐看提词器的眼神,像要把它刻进视网膜。”
30岁那年,在父母催促下,她与同乡公务员闪婚。新婚燕尔恰逢香港回归报道,李修平连续37天吃住在台里。丈夫深夜送来的饺子,常在她审片时结成冰坨。
1999年中秋,当她第16次错过家宴后,丈夫留下字条:“你的观众需要你,我的生活需要妻子。”
真正击溃她的是2003年那个冬夜。正在直播《海峡两岸》时,同事突然塞来纸条:“父病危速归”。她强撑着完成播报,却在兰州火车站听到丧钟——父亲临终前反复摩挲的,是她获得金话筒奖的照片。
42岁生日那天,李修平在敦煌采风时遇见真命天子。对方是比她大10岁的地质学家,在鸣沙山月牙泉旁,这个曾因工作拒绝无数追求者的“铁娘子”,竟被一句“你的播音让科考队觉得祖国很近”击中心扉。
新婚夜,丈夫将婚前协议推至她面前:“不要孩子,不要你辞职,只需每年陪我进一次沙漠。”某次直播前突发胃痉挛,她咬牙完成工作后,发现丈夫已在转播车外守候四小时,怀里捂着小米粥。
如今退休的李修平,在央视大院过着“半隐”生活。她的微信签名写着“敦煌客”,朋友圈晒着丈夫教她辨认的星云图。那个曾因没见到父亲最后一面痛哭的姑娘,终于学会在丈夫手术时暂别直播间——当护士问及陪护人职业,她笑答:“这次我只是李修平。”
面对“无子嗣是否遗憾”的提问,李修平抚摸着父亲遗留的教案本答道:“我教过数百万学生认字读报,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每周三雷打不动带母亲逛潘家园旧书摊时,老人总会念叨:“你爸要能看见你现在的模样......”
从大漠孤烟到直播间聚光灯,李修平用大半生参透:所谓完美人生,不过是与遗憾和解的艺术。
当年轻主播请教职业秘诀时,她总指向办公室悬挂的《河西走廊》油画——那是丈夫用三年科考数据绘制的礼物,画角题着“此心安处是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