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草书《九帖》,比他爸的《十七帖》,更加精彩

书法爱好不简单 2025-01-01 01:40:00

王献之完全遗传了他爸王羲之的基因,并在王羲之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万卷楼书法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王献之草书《九帖》,比他爸的《十七帖》,更加精彩。

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敬,小字官奴,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驸马、书法家、诗人、画家,简文帝司马昱的女婿,书圣王羲之第七子,与父合称“二王”,与张芝、钟繇、王羲之并列“四贤”。

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在楷书和隶书上有深厚功底,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二王”。并有“小圣”之称,他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广受大众的喜爱。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

古人评价王献之草书是这么说的,得张芝草书真谛的人,唯有王献之一人而已。可见其草书成就之高。

王献之的草书特点主要包括结构精确、笔画简练、虚实相生和颜色丰富。

王献之草书《九帖》结构精确,构图严谨,笔画明快有力,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用笔干、勾、收三种笔画为主要构成,没有细小的衔接,也无意流偏自然的线条,显得极为简练。

王献之的草书用笔不同寻常地变化自如,写出来的字经常呈现虚实相生,常使用“掩饰法”和“透明法”,行云流水,自然天成。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欣赏下王献之草书《九帖》。

释文:(江州帖)吾当托桓江州助汝,吾此不辨得遣人船迎汝。当具

东改(次)枋三四。吾小可者,当自力无湖迎汝。故可得五六十人小枋。诸谢当有,有便是见。今当语之,大理尽此。信

可一一(具)白。胛痛可堪。而比(以)作书纪(殆)若不可识。(疾不退帖)疾不退,潜处当日深。岂可以常理待之。此岂常忧忧。不审食复何如。(云)肌色可可。所堪

转胜。复以此慰驰辣耳。(消息帖)消息亦不可不恒精以经心。向秋冷疾下。亦应防也。献之下断来。恒患湿头痛。

复小尔耳。(省前书帖)省前书,故有集聚意。当能果不。足下小大佳不。闻官前逼,遣足下甚急。想以

相体恕耳。足下兄子以至广州耶。当有得集理。不念悬心也耳。

(近与铁石帖)近与铁石共书。令致之,想久达。不得君问,以复经月。悬情岂可言。顷更寒不适。颇有时气。君顷各可耳。迟旨问,仆大都小佳。然疾根聚在

右脾,脚重痛不得转动。右脚又肿,疾侯极是不佳。幸食眠意事,为复可可。冀非藏病耳。(知铁石帖)知铁石前往,快作乐。诸君善

处世,达于当年,不复过此。仆端坐将百日,为尸居解日耳。不知那得不散怀。何其相思之深。临书意塞。(玄度何来帖)玄度何来迟,深令人

忧悬耶。常复(谓)有理,因祠监多。感足下(共)事甚善,然所造极难。想足下每思先后,卿岂须言亲亲,不已意

耳。安石停此过半日。犹得一宿。送所道,所以致叹。何物喻之。十一当浦阳。诸怀儿不可言。且不复得

卿送,有此叹。令此弈上道。(忽动帖)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

不可已。唯绝叹于人理耳。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委曲帖)委曲前书,且想胜常也,

诸人悉何如,承冠军定入,计今向达都,汝奉见欣庆。但恐停日不多耳。

1 阅读:209
书法爱好不简单

书法爱好不简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