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秋,国民政府调派川军二十二集团军北上增援晋北战场。临行前,总司令邓锡侯向蒋介石请求补充装备,得到"到西安照办"的承诺。这支装备低劣的川军,扛着破旧的川造步枪,背着简陋的行囊,踏着秋雪跋涉千里,怀揣着换装新武器的希望北上抗日。然而,当部队终于抵达西安时,等待他们的却是一纸东进渡河的军令。在太原,他们仅获得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援助的二十挺山西造轻机枪,以及两份私人赠送的作战地图。最终,这支装备简陋的川军,在晋东战场与装备精良的日军展开殊死较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川军北上 装备低劣1938年,日军大举南下,华北战局日趋紧张。在这个危急时刻,国民政府决定调派川军二十二集团军北上增援。
驻扎在四川的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和副总司令孙震接到命令后,立即开始部署北上事宜。然而,部队的武器装备状况令他们深感忧虑。
整个集团军的装备可谓简陋至极。士兵们扛着的川造步枪,打一两枪就会卡住,有些枪连最基本的刺刀都没有配备。
每个士兵腰间仅插着一两颗手榴弹,多的也不过三四颗。这支军队连一门山炮、野炮都没有,师级单位的炮兵部队只有几门迫击炮。
机枪配备同样捉襟见肘。一个师的轻重机枪数量,最多不过十几挺,少则数挺。这样的火力配置,连一个团的标准都达不到。
在这些老旧武器中,倒是有一件特别的装备值得一提。一二二师王铭章师长的三六四旅,每个士兵都配备了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
面对如此窘境,邓锡侯向最高统帅蒋介石提出请求,希望能够补充和更换部队的武器装备。蒋介石的回复很简单,就八个字:"俟到西安照办"。
这个消息在部队中迅速传开,引起了一片欢腾。士兵们议论纷纷,有人说委员长在宝鸡存放了大量战略武器,就等着给他们换装。
一些精明的军官看到了机会,悄悄把状况较好的枪支留下或运回老家,让士兵带着破旧的武器北上。他们认为,既然马上要换装,背什么枪都无所谓。
二十二集团军带着换装的希望,踏上了北上抗日的征程。部队沿着川陕公路出发,身着短裤,脚穿草鞋,背着行囊和斗笠,在秋风中开始了他们的远征。
到西就换 原地踏步二十二集团军翻越巴山秦岭,跋涉千里抵达宝鸡。部队本以为终于到了传说中的战略仓库所在地,却没有一个人来安排换装事宜。
有人传话说武器装备要到西安才能领取,这个消息暂时平息了骚动的军心。部队改乘火车继续东进,第一批抵达西安的是四十一军一二二师三六四旅。
就在三六四旅准备下车之际,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蒋鼎文派人送来了一道委员长手谕。命令直截了当:川军原车东开,迅速渡河。
四十一军代理参谋长章雨辰立即请见蒋鼎文,他向蒋主任陈述了川军武器装备低劣的现状。蒋主任只是不断应和,却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承诺。
第二天,章雨辰再次来到绥靖公署。蒋鼎文拿出了最新的委员长电令:二十二集团军已划入第二战区作战序列,必须立即增援山西。
对于章雨辰提出的装备补充问题,蒋鼎文的回答干脆利落:既然已划归战区,装备补充自然由战区负责。章雨辰无计可施,只得向部队传达这个消息。
二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邓锡侯和副总司令孙震闻讯赶到西安,亲自拜访蒋鼎文。两位长官恳请至少能够更换部分低劣武器。
然而蒋鼎文始终不为所动,坚持补给问题只能找战区解决。就在这时,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的加急电令传来。
电令内容更是雪上加霜:敌情紧急,命令二十二集团军已到西安部队火速渡河,增援晋北。这支满怀期待的川军,在西安没有获得任何补给。
十月的寒风中,二十二集团军不得不继续东进。部队穿过风陵渡,踏上了通往晋北战场的道路。遥望黄河对岸,等待他们的将是装备精良的日本军队。
一路上,官兵们发现风陵渡附近的几个车站闲置铁道上,堆满了从太原运来的大炮、枪械和兵工器材。这些本该用于抗日的武器装备,却被阻在了渡口之外。
部队带着破旧的武器装备继续前进,这场期待已久的补给行动在西安草草收场。当地方长官的推诿,与前线战事的紧急交织在一起,将这支川军推向了命运的转折点。
太原相见 聊胜于无补给二十二集团军的两位长官邓锡侯和孙震抵达太原,立即拜访阎锡山司令长官。在这座北方古城里,他们期待能够为部队争取到急需的武器装备。
阎锡山接见两位川军长官时,面露难色。他解释说山西方面的武器弹药和军需物资早已运往潼关附近,如今手中已无物资可调。
这些运往潼关的物资,实际上被阻在了风陵渡。大量的大炮、枪械和兵工器材堆积在与风陵渡相连的几个车站闲置铁道上。
战事紧急,装备告急,阎锡山不愿让这次会面就此无功而返。他命令部下在军械库中搜寻可用物资。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从仓库中找出了二十挺山西造的轻机枪。这些机枪虽然数量不多,但至少能为二十二集团军提供一些火力支援。
就在这时,二战区参谋处处长楚溪春得知了川军的困境。他想起自己的陆军大学同学、四十一军司令部高级参谋胡临聪也在这支部队中。
楚溪春立即取出两份晋东方面的作战地图,以私人名义送给了老同学。这个举动看似微不足道,却解决了一个关键问题。
原来二十二集团军此前接到命令,战区已将他们的增援方向改到娘子关。但各军师连一张作战地图都没有,这两份地图恰好派上用场。
面对两位长官的失望神色,阎锡山深知这点补给远远不够。然而在当时的形势下,这已是他们能够提供的全部援助。
部队很快将领到的二十挺山西造轻机枪分配到各个单位。这些机枪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装备短缺的局面,但也算是一次实在的"战地补给"。
对于即将奔赴娘子关战场的川军来说,楚溪春赠送的地图更显珍贵。有了这两份地图,部队至少能够准确判断地形,规划行军路线。
一支军队的装备补给就这样划上了句号,二十挺机枪和两份地图,成了这次太原之行的全部收获。部队不得不继续带着那些老旧武器,踏上了开赴前线的征程。
血战晋东 伤亡惨重二十二集团军渡过黄河,踏上山西这片陌生的土地。沿途的山西百姓以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的方式欢迎这支远道而来的川军。
当地民众看到这些士兵衣着单薄、赤脚行军,纷纷拿出自家的鞋袜送给官兵。这种民间的支援一直持续到部队进入战区。
部队抵达晋东战区后,二战区副司令长官黄绍竑立即下达作战命令。这支装备简陋的川军肩负起了堵击西进日军的重任。
日军的坦克、装甲车在战场上横冲直撞,密集的炮火不断落在川军阵地上。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川军只能以简陋的武器进行抵抗。
战斗异常惨烈,川军的伤亡数字急剧攀升。仅仅两三天的激战,四十一军的八个团就有七个损失惨重。
一二四师在战斗中损失了三分之一的兵力,一二二师的伤亡更是高达一半。整个战役中,二十二集团军伤亡和失踪的官兵超过三千人。
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部队辗转于山西各地作战。川军的给养补给完全依靠当地百姓支援,山西人民慷慨解囊,为部队提供粮食。
这场战役暴露出国民政府军队装备补给体系的严重问题。一支远道而来支援的友军,竟然得不到基本的武器装备补充。
从四川出发时的满怀希望,到西安的失望而归,再到太原的聊胜于无,最后是战场上的惨重伤亡。这支川军的经历,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缩影。
破旧的川造步枪难敌日军的精良武器,二十挺山西造机枪远不足以弥补火力差距。然而,这支军队依然以血肉之躯完成了他们的使命。
在这场不对称的较量中,川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这些来自西南的将士,用他们的生命在晋东这片土地上写下了一段悲壮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