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高速,一辆号称“智能”的小米SU7一头撞上水泥墩,三个年轻的生命瞬间没了,这智能驾驶到底是“救命稻草”还是“催命符”?
2025年3月29日,安徽德上高速上发生的这起事故,简直让人后背发凉。
一辆开启了NOA智能驾驶的小米SU7,愣是在116公里时速下,一头撞上了施工路段的水泥桩。
三个姑娘,花一样的年纪,就这么没了。
事后调查,系统提前2秒发出了预警,可这2秒,对于高速行驶的车辆来说,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这事儿,可不是个例。要说智能驾驶“翻车”,那可真不是新鲜事儿。
时间往前倒一年,2024年12月,江西宜春也发生过类似的事儿。
一辆蔚来汽车,同样是开启了辅助驾驶,结果没能识别出前方静止的车辆,直接撞了上去,也是造成了人员伤亡。
你说,这智能驾驶,到底是帮人还是害人?
再往前扒,早在2021年,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就在美国加州惹出过不少麻烦,撞车事故频发,甚至闹出了人命。
当时,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就对特斯拉的Autopilot系统展开了调查,可这调查,似乎也没能阻止悲剧的再次发生。
把这些事故放在一块儿看,你会发现,智能驾驶在复杂路况下的识别能力,那真是个老大难问题。
就像一个“新手司机”,遇到突发情况就懵圈,反应不过来。
说起这智能驾驶,车企的宣传那叫一个天花乱坠。
什么“高阶智驾”、“零接管”、“自动避障”,听起来就跟科幻片似的。
可实际上呢?
不少车企为了卖车,那是往死里吹,把L2级别的辅助驾驶系统,愣是说成了接近L4/L5级别的自动驾驶。
说白了,就是挂羊头卖狗肉,忽悠消费者。
更可怕的是,不少消费者还真信了这套说辞。
买了带智能驾驶功能的车,就觉得自己是“老司机”附体,恨不得把方向盘扔了,让车自己开。
有些人甚至在高速公路上玩手机、看电影,完全放松了警惕。
这哪是开车啊,简直就是拿生命开玩笑!
专家也说了,这车企过度营销,那就是“杀人不见血的刀”。
用一些模棱两可的词汇,让消费者产生误解,以为智能驾驶真的可以“解放双手”。
结果呢?
一旦出了事,后悔都来不及。
回到安徽高速的事故现场,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116公里的时速,眨眼间就是几十米。
系统提前2秒发出预警,可这2秒,又能干什么?
从发现危险到踩下刹车,人至少需要3秒的反应时间。
这1秒的差距,就是生与死的距离。
遇难者家属的质问,更是让人心痛:“两秒预警形同虚设,宣传的自动避障去哪了?”是啊,那些车企吹嘘的“黑科技”,关键时刻怎么就掉链子了?
出了这么大的事,高速公路也坐不住了。
安徽高速连夜更换标语,直接把“请勿依赖辅助驾驶”改成了“高速路况复杂,勿用智能驾驶”,甚至有些路段直接“禁止使用”。
这力度,够狠!
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也纷纷效仿,挂出了类似的警示标语。
江苏、浙江等地,都开始提醒驾驶员,智驾只是辅助,高速仍需专注。
网友们也纷纷点赞,说这才是“用3条人命换来的警示”。
可这警示,来得是不是太晚了?
当然,光靠换标语肯定是不够的。
这智能驾驶地图的数据更新,也是个大问题。
要知道,智能驾驶系统非常依赖高精度地图数据,可道路施工、交通管制这些信息,地图数据往往更新不及时。
这就导致系统在实际行驶中,出现误判或者失效的情况。
要是当时的智能驾驶地图,能够及时更新施工路段的信息,或许就能避免这场悲剧。
更让人难受的是,事故发生后,遇难者家属不仅要面对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还要承担后续的维权压力。
他们需要和车企、保险公司进行漫长的协商,争取合理的赔偿。
同时,这场事故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创伤,可能一辈子都难以抹平。
所以说,安全才是智能驾驶的底线。
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智能”,而忽视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
驾驶员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不能完全依赖智能驾驶系统。
车企在宣传的时候,要实事求是,不能夸大其词,误导消费者。
路政部门也要及时更新地图数据,确保智能驾驶系统能够准确识别路况。
说到底,这智能驾驶,只是个工具,它不能代替人来思考,更不能代替人来驾驶。
智能驾驶的未来,道阻且长。
希望我们都能在路上,平平安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