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晚,深圳航空ZH9539航班在起飞前突发乘客冲突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多位网友在社交媒体发布现场视频及照片,称两名乘客在机舱内发生争执,空乘人员上前劝阻时竟遭咬伤,另有其他乘客在混乱中被抓伤。更令人担忧的是,后排一名乘客因受刺激突发疾病,一度需要急救。最终,涉事乘客被警方带走,航班延误超过两小时,打乱了百余人的出行计划。
记者2日联系深圳航空,工作人员回应称公司已启动调查程序,将严格核查事件经过,结果将通过官方渠道公布。深圳航空强调,始终将乘客安全与服务体验放在首位,后续将加强机组应急处置培训,避免类似事件发生。景德镇罗家机场及深圳宝安机场方面均表示,事件发生在深圳登机阶段,目前正配合航司及警方调查。
事件折射民航秩序管理难题近年来,机上冲突事件频发,从“霸座”到肢体冲突,不仅威胁航空安全,更暴露出部分乘客规则意识的缺失。此次空姐受伤的极端案例,再度引发公众对“高空维权”与“过度维权”界限的讨论。有法律人士指出,咬伤工作人员或涉嫌妨害公务,涉事乘客可能面临行政处罚甚至刑事责任。
网友呼吁文明乘机与加强惩戒事件曝光后,社交媒体上掀起热议。不少网友谴责涉事乘客行为“离谱”,支持航司追究其责任;也有人建议建立“民航黑名单”联动机制,对扰乱秩序者实施联合惩戒。部分乘客留言分享类似经历,称“飞行途中情绪管理至关重要”“机组人员安全同样需要保障”。
截至发稿,深航尚未公布具体调查结论。这一事件无疑为行业敲响警钟——在万米高空,任何失控行为都可能酿成严重后果。如何平衡服务柔性与管理刚性,或将成为航司与监管部门下一步的优化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