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5日,来自俄新社的消息,前苏联最后一位元帅亚佐夫去世,享年95岁。
不夸张地说,亚佐夫的去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真正的远去。他见证过苏联的崛起和辉煌,也目睹了苏联的没落和解体。
这位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在临终前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并且担忧着俄罗斯接下来的发展。
他曾对总统普京这样说道:“俄罗斯应该向中国学习。”
这句话无疑是具备很沉重的分量的,也在俄罗斯的政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出身穷苦的苏联元帅1924年,亚佐夫出生在苏联鄂木斯克州一户十分穷苦的人家。
他深知父母的不易,自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打工,一边读书一边做送报员、邮递员等工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17岁的亚佐夫毅然决然地加入到了红军队伍,参与到了抵抗德军的卫国战争中。
由于在战斗中的表现出色,苏军内部也缺少优秀的人才,亚佐夫很快就被提拔了上来。从中尉排长一路晋升,成长为运筹在握的军团司令。
亚佐夫向来以冷静、认真著称,特别注重对军事规则和命令的制定、遵循。
在他看来,一位合格乃至优秀的军人,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无条件服从命令。
在治理军队、行军作战的过程中,他也严格贯彻了这一原则。无论是最低等的士兵,还是高等级的军官,都必须严格遵守命令,不可出现任何的例外。
当然,要想要服众,首先要对自己保持严苛要求。从底层上来的亚佐夫也深知这点,面对敌人的炮火他从无退怯,总是身先士卒,以经验和战绩说话。
即便是在二战结束后,亚佐夫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高标准高要求。
亚佐夫虽然实战经验丰富,但是从来没有接受过系统军事理论训练,他知道自己在这方面还有所欠缺,为此他还专门去了伏龙芝军事学院进行深造。
没有了战时的压力,步入和平年代的亚佐夫,每天的工作时间依然超过十个小时,积极推进军事改革。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对于军事改革尤为重视,亚佐夫也重新得到了重用。
此前的亚佐夫还只是依靠着在战时的光环按部就班地晋升,在戈尔巴乔夫执政后,亚佐夫终于得到接近苏联政权中心的机会。
1984年,在戈尔巴乔夫的提拔下,60岁的亚佐夫升任国防部副部长。
3年后的一次意外,又让亚佐夫官升一级。
一位名叫鲁斯特的西德青年,径直驾驶着一架飞机,从芬兰出发,降落在了莫斯科红场。这就是著名的“鲁斯特飞行事件”。
“鲁斯特飞行事件”本身并没有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但却让戈尔巴乔夫无比愤怒:一个普通青年驾驶着一架普通飞机,竟能从境外飞来,直接降落红场,没有遇到任何阻拦。向来说自己无懈可击的苏联空防,到底是干什么吃的?
为此国防部部长索科洛夫被罢免,取而代之的正是时任副部长亚佐夫。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如此惊人的晋升,外媒纷纷议论,说亚佐夫根本没有什么真才实学,完全是靠巴结戈尔巴乔夫上位的。
对于这些议论的声音,亚佐夫并不在意。他是一个军人,他时时刻刻牢记着自己这大半生的原则:服从命令、完成任务。
对于亚佐夫的表现,上级是非常满意的。
1990年,亚佐夫被授予了元帅的军衔。
此时距离苏联解体已经不远,亚佐夫也成为了苏联的最后一位元帅。
改革失败 锒铛入狱原本亚佐夫认为,他和戈尔巴乔夫有着共同的目标,都希望能够通过改革,稳定住苏联的局面,走他们坚持认为正确的道路。
可是很快亚佐夫就发现,戈尔巴乔夫的主张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迫于内外交困的压力,戈尔巴乔夫开始频繁寄希望于西方国家的友好和让步,不仅主动提出了自裁军备的条件,甚至表示可以考虑放弃核武器。
眼见戈尔巴乔夫如此,亚佐夫十分不理解,与戈尔巴乔夫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随着民主化浪潮的掀起,苏联爆发了第比利斯民族运动,这让亚佐夫和戈尔巴乔夫之间的矛盾,彻底摆在了明面上。
对于军队武力镇压民族运动一事,苏联各方都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而做出这个决定的戈尔巴乔夫,却直接将责任推给了亚佐夫。
之后戈尔巴乔夫更是多次赤裸裸地“甩锅”,丝毫没有作为领导人的担当和胸怀。
这些事件累积下来,亚佐夫彻底丧失了对戈尔巴乔夫的信任和期待,开始对戈尔巴乔夫采取逐步远离甚至是反对的态度。
而失去亚佐夫支持和辅佐的戈尔巴乔夫,也没有再尝试拉拢他,而是转过头提拔更年轻、好控制的将领。
1991年,苏联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风雨飘摇的阶段,外有西方国家的发难,内有盟国的离心。戈尔巴乔夫此前所计划的改革路线,已经全面宣告失败。
此时以叶利钦为首的“民主派”趁机登场,大肆鼓吹西方模式,以各种方式推动苏联解体的进度。
作为保守派人士的亚佐夫,当然不希望眼睁睁看到这样的结果出现。在万般无奈之下,他联合其他委员匆匆布置了抓捕叶利钦的计划,但因为准备不足,这个计划并没有成功。
最终苏联解体,作为胜利的一方,叶利钦登上了权力的顶峰。
曾遭到亚佐夫为难的叶利钦,在当权后当然不愿意轻易放过亚佐夫。他以“叛国罪”的罪名,将亚佐夫关进了监狱。
这位曾经叱咤战场的优秀军人、军队元帅,就这样成为了阶下之囚。
不过被关在监狱里的亚佐夫,并没有过多考虑自己的处境,因为更令他心痛的事情发生了,苏联解体。
亚佐夫生于苏联长于苏联,为苏联浴血奋战过。对于苏联,他有着深厚的情感。
只要一想到自己奋斗了半身的心血付诸东流、祖国分崩瓦解,亚佐夫就心痛到不能自已。
他将这个遗憾的结果归责于自己,并在无限的愤恨和后悔中,度过了多年的时间。
直到1994年,迫于外界的舆论和压力,叶利钦不得不释放了亚佐夫。
晚年重得尊重和赏识其实叶利钦当权后,俄罗斯的状态并没有好转,反而更加岌岌可危。
自知无力控制局面的叶利钦宣布辞职。
2000年,俄罗斯迎来了一位新的总统,他就是如今依然在任的普京。
和叶利钦完全不同的是,普京对苏联是有着特殊感情的。
出于这些情感,普京对于亚佐夫这些曾为苏联战斗过的老将非常尊重。
普京曾这样评价亚佐夫:他是一位杰出的军队领袖,无论是他身上的勇气还是力量,都是永远值得俄罗斯人民尊敬的。
受到普京的邀请,沉寂多年的亚佐夫得以回到军队任职,还接连被授予了勋章。
此时的亚佐夫已经年过七旬,能够重新受到赏识,亚佐夫的内心充满感激。
作为一位个人风格十分鲜明的领导人,普京的严谨、坚定、实干和强势,都落入了亚佐夫的眼中。亚佐夫不由得相信,普京能够带领俄罗斯走进全新的面貌。
果然,俄罗斯在度过了一些极度艰难的岁月后,在普京的领导下,终于迎来了转机。
这些都是曾经站在苏联后期,心事重重的亚佐夫一心所期待的样子。
俄罗斯的良好发展,也许在一定程度上终于弥补了亚佐夫当年的遗憾。他在见到普京时,忍不住握住普京的手大加赞赏:“您是一位真正的领袖!”
彼时步入晚年、精力不济的亚佐夫,已经不再能辅助普京。过着半隐退生活的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静静坐着,看着自己满墙的照片和勋章。
他的脑海中,经常浮现出在苏联军队生活、作战的画面。他忍不住感慨:“那个时候的年轻、理想和热血,都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
不过,留恋过去美好时光的亚佐夫,时刻也没有放弃对局势的关注。在最后的日子里,他依然关注着世界的格局,对国际上的形势变幻有着十分深刻的洞察。
在最后一次会见普京时,亚佐夫还专门提到了对中国发展的关注,并为普京留下了这样一句值得深思的话语:“俄罗斯应该向中国学习。”
“学习中国的道路”听到这句话的普京也深受震动。
那么亚佐夫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
实际上,亚佐夫对于中国一直都是非常感兴趣的,也是自始至终都对中国比较友好的那一派。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和苏联有过一段“蜜月期”。
也正是在那个阶段,亚佐夫对中国有了深入的了解。
实际上苏联内部对于中国的态度并不统一,有人认为应该支持援助中国,也有人认为应该控制中国。亚佐夫认为,中苏应该保持友好的关系,这样才能让两国的利益都达到最大化。
如今看来,这是一种非常理性、友好的态度。
1959年中苏关系急转直下,亚佐夫并不愿意看到这样的局面,但也无力挽回。
直到70年代末,亚佐夫在政事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才开始尝试用一些方式,来缓和中苏矛盾、促成中苏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亚佐夫变得越来越欣赏中国:在他看来,中国的发展堪称奇迹。在当年如此孤立无援的境地下,中国依然能保持初心,摆脱西方国家的控制,走社会主义道路,还发展得这么好。这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俄罗斯的起死回生,让亚佐夫深感欣慰,可是他也不由得担心,苏联的遗留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接下来俄罗斯的道路应该怎么走?
如今的俄罗斯依然面临着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太高。也就是说,有一天这些资源被吃光用光,俄罗斯的处境就很难预测了。
另外长期以来,普京都以强硬的手腕,处理了各种内忧外患。但如今普京的年纪也越来越大了,如果后继无人,俄罗斯的未来依然是充满未知数的。
在这些合理的担忧下,亚佐夫想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鼓励普京学习中国,也就非常合理了。
只有借鉴中国的宝贵经验,结合俄罗斯的国情和现状,走出一条属于俄罗斯的发展路线,才是正确的选择。
亚佐夫留给普京的这句话,充满希冀也充满遗憾。他的嘱托中,也隐含着恢复“联盟国家”的期望。
2020年,亚佐夫离世。
历史从来都是滚滚向前,不会给人留下任何后悔的余地。但后来的人,总是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反思,如何继续完成未竟的事业。
亚佐夫和普京或许已然完成了这样的交替,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