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G4222和襄高速公路肥西(丰乐)至舒城(千人桥)段施工现场机械轰鸣,这条串联六安与合肥的交通大动脉已完成总工程量的52%,预计年底全线贯通。作为安徽省“五纵十横”高速路网中“横六”的核心组成部分,这条全长10.1公里、双向六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的高速路,不仅将两地车程缩短至30分钟,更以240亿元投资、170公里六安段辐射半径,成为撬动皖西振兴的战略支点。
一、攻坚克难:工程进度与技术创新双突破
自2022年12月六安段启动以来,项目团队以“劳动竞赛”为引擎,在隧道掘进、桥梁架设等关键节点实现突破。目前隧道工程进入收尾阶段,丰乐河特大桥等控制性工程全幅贯通,路床交验合格率达100%,水稳层摊铺日均推进1.5公里,创造了安徽省同类项目施工效率新标杆。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项目创新采用“BIM+GIS”数字孪生技术,对复杂地质路段进行三维建模,将桥梁架设误差控制在毫米级,为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树立了技术范本。

二、机制革新:“六安经验”重塑基建管理模式
面对跨4县区17乡镇的协调难题,六安市打出政策组合拳:通过“赛马”机制将县区保障效率纳入绩效考核,激发属地政府能动性;建立“126”督导制度,由12名处级干部包保6大标段,实现问题24小时响应;引入第三方资金监管平台,确保240亿元投资全程透明。数据显示,这些机制使征地拆迁周期缩短40%,2024年第四季度单月投资强度达8.3亿元,较传统模式提升25%。这种将行政效能转化为基建动能的实践,已被交通运输部列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管理典型案例”。
三、经济脉动:一条路激活三大增长极
从战略布局看,和襄高速的价值远超交通范畴:
1. 产业协同加速度
线路直接连通合肥新能源汽车、六安氢能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据测算,通车后物流成本下降18%,将使合肥蔚来生产基地零配件供应半径扩展至200公里,六安氢能储运设备外运效率提升30%。
2. 乡村振兴新引擎
途经的霍山石斛、舒城茶油等地理标志产品产区,可借道融入合肥1小时鲜活农产品供应链,预计每年带动农产品外销规模增加15亿元,惠及沿线43个乡村振兴重点村。
3. 文旅融合黄金线
串联万佛湖、天堂寨等4A级以上景区,形成“合肥都市圈—大别山生态旅游廊道”快通道,文旅部门预测,2026年沿线旅游人次将突破3000万,较2024年增长40%。

四、未来图景:从市域通道到国家动脉
作为G42沪蓉高速并行线,和襄高速的深层价值在于其“承东启西”的战略定位:向东经合肥接轨长三角创新资源,向西直通信阳融入中部崛起战略。2025年全线通车后,六安将形成“十字型”高速骨架,实现2小时直达武汉、南京都市圈,3小时覆盖长三角核心城市。更深远的是,这条通道与规划中的合康高铁构成“公铁联运”体系,使六安从“长三角边缘”跃升为“中三角门户”,预计到2030年可带动GDP年均增长1.2个百分点。

结语
当和襄高速穿越丰乐河的钢梁架起最后一榀箱梁,六安正以路为笔,在江淮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筑路经济学”。这条凝结着技术创新、管理智慧与发展雄心的通道,不仅是车轮上的民生工程,更是区域经济地理重构的里程碑。它见证着皖西老区从“因路而困”到“因路而兴”的嬗变,也为中国新型城镇化提供了“交通先行”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