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千项万亿”标杆!这项工程贯通石浦港海洋经济带

最城建次 2025-02-22 03:37:08

2025年2月19日,宁波象山县茅洋乡白仙山水库施工现场机械轰鸣,施工人员正以“开年即冲刺”的态势推进溪口预泄支洞与联通隧洞工程。作为浙江省“千项万亿”重点水利工程,该项目自2024年10月开工以来,已完成总工程量的40%,掘进进度达244米(总长588米)。这座总库容972万立方米的小(Ⅰ)型水库,不仅是宁波“十四五”水安全布局的关键落子,更承载着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筑牢防洪生态屏障、赋能乡村振兴的多重使命。

一、工程定位:破解水安全难题的“浙东样本”

象山县地处浙东沿海,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500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均,加之原有水利设施老化,导致旱季供水紧张、汛期洪涝频发。白仙山水库的规划直击痛点:

- 供水能力升级:建成后日供水量可达5万吨,覆盖泗洲头镇及周边10万人口,替代老旧管网,水质达标率提升至100%;

- 防洪标准跃升:将东联溪沿岸防洪能力从10年一遇提高至20年一遇,保护下游3.2万亩农田和12个村庄;

- 生态补水调控:通过西侧引水隧洞向干流年均补水800万立方米,遏制河道断流,修复水生生态系统。

这一“供防结合”的设计,与浙江省“全域幸福河湖”建设目标高度契合。数据显示,浙江人均水资源量仅1800立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白仙山项目正是破解资源性缺水与工程性缺水并存的创新实践。

二、技术攻坚:地质复杂性与智能施工的双重突破

茅洋乡地处浙东火山岩带,隧洞需穿越4条断层破碎带,岩体裂隙发育,涌水风险极高。项目团队通过三大技术创新破局:

1. 地质雷达超前预报系统:实时扫描前方50米地质情况,动态调整支护方案,将塌方风险降低70%;

2. 智能化掘进装备:采用悬臂式掘进机与湿喷机械手联合作业,月均进尺从传统爆破法的60米提升至120米;

3. 生态友好型工艺:开挖渣土100%用于坝体填筑,洞内排水经三级沉淀池处理后再利用,减少外排污染。

截至2025年2月,隧洞工程单日最高掘进达8.2米,较原计划提前22天。这种“地质适应+智能建造”模式,为类似山区水库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经验。

三、经济社会效益:乡村振兴的“水动力”引擎

白仙山水库的建设深度融入地方发展脉络,其综合效益已初步显现:

- 农业提质:配套灌区改造工程覆盖1.8万亩农田,水稻亩产预计从500公斤增至600公斤,年增收2700万元;

- 产业激活:水库周边规划生态茶园和休闲垂钓基地,吸引社会投资超2亿元,可创造500个就业岗位;

- 民生改善:结束周边6个自然村季节性缺水历史,村民人均用水成本下降40%。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该工程与规划中的石浦港疏浚工程形成联动,未来可通过水系连通工程向沿海产业带输水,支撑象山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据测算,每立方米水资源对当地GDP的贡献率可达58元,是全省平均值的1.3倍。

四、生态赋能:从工程水利向生态水利的转型

项目摒弃“重功能轻生态”的传统思路,创新构建三重保护体系:

1. 生态流量保障:在放空洞设置最小下泄流量监控装置,确保枯水期河道生态基流不低于0.3立方米/秒;

2. 鱼类洄游通道:拦河坝配套建设阶梯式鱼道,恢复东联溪香鱼、花鳗鲡等土著物种栖息地;

3. 植被修复计划:投入1200万元专项基金,对施工扰动区实施“原土回填+本地物种复绿”,3年内恢复生态面积45公顷。

监测显示,工程开工以来,东联溪下游溶解氧浓度提升15%,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从2.1升至3.4,印证了“建设与修复同步”理念的科学性。

结语

白仙山水库的加速推进,折射出中国水利工程从单一功能向多元价值升级的时代轨迹。在气候变化加剧、城乡用水矛盾凸显的背景下,该项目通过精准的功能定位、技术创新与生态融合,不仅筑起了一道水安全屏障,更激活了人水共生、城水共荣的可持续发展密码。随着2026年全面建成投用,这座“藏在山间的蓝色宝藏”,将成为观察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又一鲜活窗口。

0 阅读:29
最城建次

最城建次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