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中国打破欧美垄断后,套现12.5亿离场!网友却大力支持他,凭啥

江卿曻啊 2025-02-23 03:03:38

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

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位美籍老板的名字悄然响彻中国制造业的历史,这位老板曾放弃美国的优越生活。

毅然决然回到中国,带着精密制造技术,决心打破一个美国几十年封锁的技术壁垒,14年的努力无数的实验与突破,他不仅成功帮助中国迎来了自主生产的曙光。

还带领企业走向了国际化的舞台,如今当一切尘埃落定,成果已经显现,曾经的奋斗者开始逐步拿回自己的回报。

让人好奇的是,这样一位为中国制造业做出巨大贡献的老板,在市场变化与行业困境面前,究竟如何“兑现”自己的成绩?

精密制造的崛起与突破美国技术封锁

事情还要从1980年代说起,青岛啤酒成功推出易拉罐啤酒后,引发了全国饮料厂商的模仿潮,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很快浮现。

中国竟然没有生产易拉罐的能力,青岛啤酒使用的易拉罐需要从日本和香港进口,这对整个行业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瓶颈。

虽然当时的中国市场对易拉罐有着极为迫切的需求,但制造这一产品的技术始终被美国牢牢控制着,为了突破这一限制,中国不得不支付高昂的费用。

从国外进口整套生产线,即便如此技术封锁依旧没有被打破,直到美籍华人安旭回到中国,才开始改变这一局面。

安旭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对精密制造充满兴趣,18岁时他考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与机械系,开始接触他未来事业的基石。

毕业后前往美国继续深造,在辛辛那提大学获得机械工程硕士学位,他进入全球最大的易拉罐设备制造商斯多里公司工作,并在此工作了11年。

逐步从研发工程师成长为工程经理,期间他不仅掌握了易拉罐制造的核心技术,还对整个行业的技术发展趋势有了深入的理解。

2003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市场环境发生了剧变,安旭感到这是一个适合回国发展的机会,他决心将自己在美国所学到的技术带回中国,帮助国内打破技术封锁。

第二年安旭在苏州成立了斯莱克公司,目标明确帮助中国实现易拉罐的自主生产,他的到来,为中国的制造业带来了新的希望,通过精密的技术设计与研发。

斯莱克不仅解决了国内制造的难题,还在市场上迅速取得了立足之地,安旭通过“进口零部件,国内组装”的方式,成功避开了技术封锁突破了美国对这一领域的垄断。

成立初期斯莱克面临着众多挑战,由于中国当时还没有完全掌握易拉罐的生产技术,安旭和他的团队通过大量试验和研发,不断优化制造工艺。

最终使得斯莱克的设备达到了国际水平,不久后斯莱克不仅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将产品销往了国外,包括技术发源地美国。

令人惊讶的是斯莱克的易拉罐设备质量超过了美国同类产品,甚至连美国的斯多里公司都为之称赞,这一切的背后凝聚了安旭多年的努力与坚持。

全球舞台的竞争

随着斯莱克在国内市场的逐步壮大,安旭的技术突破和管理方式也开始吸引更多的关注,斯莱克不仅为国内企业提供了高质量的易拉罐生产设备,还开始逐步走向国际化。

他也意识到,中国制造已经不再仅仅是“低端”生产的代名词,而是在精密制造领域逐渐获得话语权,斯莱克的成功证明了中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

不止如此全球市场的变化也让斯莱克的出口业务遭遇了一定的困境,尤其是随着其他国家逐渐掌握了易拉罐制造技术,斯莱克的优势开始变得不再显著。

美国市场的需求逐步饱和,斯莱克在海外的销售面临着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正是这种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让斯莱克开始意识到,单纯依赖易拉罐设备的生产和销售,恐怕难以维持长久的增长势头。

面对这种局面,斯莱克并没有选择固守现状,而是开始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向,这一变化的关键转折点出现在斯莱克进入了锂电池壳制造领域。

这一新业务的开展虽然显示了斯莱克在拓展领域上的潜力,但也暴露了该行业同样存在过剩产能的问题,需求的逐渐放缓让锂电池壳市场的过剩问题开始影响斯莱克的整体营收。

一系列挑战,让斯莱克的管理团队意识到,未来的发展必须在技术创新,市场拓展和战略调整之间找到平衡。

经历了多年的技术研发,市场开拓以及国内外竞争的洗礼后,斯莱克和安旭终于迎来了“收获”的时刻,与很多创业者不同,安旭并没有急于从公司中抽身。

直到斯莱克的技术突破和市场地位日渐稳定,虽然早期的资本支持和市场拓展都为他带来了不少的机会,但他始终坚持一个理念,要等到公司真正取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才开始逐步兑现他的成果,这一切都与他的战略眼光和对企业长期发展的深刻理解密不可分。

到了2018年,斯莱克正式开始了资本运作,安旭逐步减少了对斯莱克的直接控制,而选择通过减持股份的方式,开始兑现他过去多年的心血。

每年少量的股份减持,无疑是安旭的一种战略性退出方式,这种方式不仅避免了大规模的资金流出,也给公司保持了足够的稳定性。

让投资者有时间看到斯莱克在市场上的长足发展,经过统计总共3149万股,最终为安旭带来了12.5亿元的回报,背后正是他多年来为打破技术垄断,推动中国制造崛起所做出的巨大努力。

事实上安旭的减持并没有激起股民的强烈反感,尽管大多数人对于“套现”这个行为有一定的负面看法,但考虑到斯莱克的成长和安旭对于技术创新的贡献。

很多人都认为这笔回报是他应得的,与许多资本运作仅仅通过收割市场红利的企业老板不同,安旭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力逐步实现自身利益的。

“先干事后拿钱”体现的是他对公司未来的信心和对市场环境的深刻洞察,相比一些纯粹为了资本回报而频繁操作股票的企业老板,安旭的退出方式无疑显得更加理性和稳妥。

尤其是在斯莱克逐渐进入一个行业竞争加剧的阶段,安旭开始考虑如何将自己的资源和资本用于更广泛的领域,通过资本的逐步退出。

他不仅能够确保自己个人财富的积累,同时也让斯莱克能够更加独立和自由地发展,安旭的“先干事,再拿钱”的理念,促使了他在退出的过程中既考虑到自身利益,也不忽视对公司持续发展的长远规划。

所以安旭的这一策略,不仅让斯莱克保持了稳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也为其他资本市场上的投资者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资本市场中股东的退出往往带有一定的风险,特别是控股股东的减持往往会影响市场信心,但是安旭却通过逐步减持,避免了这种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同时也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安全感和信心,总的来说,安旭的资本退出方式反映了他成熟的投资理念和对企业发展的独立性和长期性思考。

结语

安旭的故事不仅仅是个体企业家的奋斗史,更是中国制造业从依赖进口到自主创新的真实写照,通过长期的努力,斯莱克不仅打破了美国在精密制造领域的垄断。

更为中国的工业升级与技术自主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市场的变化,斯莱克的未来依然充满挑战,从安旭的决策中发现。

无论是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还是资本运作上,都要始终保持清晰的战略眼光,迎接未来的不确定性,只有在不断创新和适应中,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资料

凤凰网2021年1月5日《中国易拉罐之王斯莱克携手大学仕共筑中国制造之魂》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2024年11月8日《斯莱克:股东协议转让公司股份完成过户》报道

每日经济新闻2024年11月14日《斯莱克:11月14日召开董事会会议》报道

0 阅读:0
江卿曻啊

江卿曻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