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承志的故事,要从他那不平凡的家庭背景说起。他的父亲廖仲恺和母亲何香凝,早在1902年就远赴日本留学,1905年更是加入了同盟会,成为了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1908年9月25日,一个胖乎乎的小男孩在日本东京呱呱坠地,他就是廖承志。广东人有个习惯,喜欢称胖乎乎的小男孩为“肥仔”,这个昵称就这样伴随着廖承志的一生,成为了他亲人和战友们心中的一抹温馨记忆。
廖承志在东京的家,不仅仅是温馨的小窝,更是孙中山先生主持反清、反袁、讨论三民主义的主要聚会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廖承志从小就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他的心中种下了一颗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种子。随着父母在国内外漂泊,他一边上学,一边经历着大浪淘沙般的洗礼,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革命的艰辛。
1924年,当廖承志回到广州时,他第一次见到了来家找父亲的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虽然两人年龄悬殊,但谈论起国家大事来,却像是“同辈朋友”。周恩来亲切地称他为“小廖”,并且在后来的日子里,几次救了他的生命。这份深厚的情谊,成为了廖承志革命生涯中宝贵的财富。
1928年,廖承志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怕母亲担心,特意隐瞒了这件事。而何香凝,由于对国民党右派政权的愤慨和失望,辞去了在国民党中的所有事务,开始了隐居作画的生涯。她用自己的画笔,表达着对时代的思考和对儿子的牵挂。
1928年11月,廖承志接受党的派遣前往德国,在那里发动中国海员进行政治斗争。他远离家乡,身处异国他乡,却始终坚守着革命的信念。而何香凝也因为不满蒋介石而流亡巴黎,靠卖画度日。母子俩虽然相隔万里,但心中的那份牵挂却从未减少。
九一八事变后,何香凝赶回上海,立即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她组织了义勇军的医疗队,发电向海外华侨呼吁援助,并同宋庆龄一起筹划救济工作和创办伤兵医院。在百忙之中,她更加惦念着许久没有音讯的儿子。常常夜里,她躺在床上,泪湿枕巾,心中充满了对儿子的思念和担忧。
革命之路确实充满了坎坷有一天夜里,何香凝刚刚入睡,就被一阵轻轻的叩门声惊醒。她开门一看,原来是儿子廖承志站在门外。看着儿子消瘦而又透着坚毅的面庞,何香凝的心里百感交集。她知道儿子现在正在干大事,以后会聚少离多。同时,她从心底掠过些许担忧,担心儿子在革命的道路上会遇到更多的艰难险阻。
然而,廖承志的革命之路确实充满了坎坷。1933年3月,他因被怀疑是共产党在公共租界被捕,不久被引渡到上海警察局,并且准备解往南京。这对于何香凝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她心急如焚,四处奔走求救。最后在共产党组织、宋庆龄等合力营救下,廖承志终于获释了。
获释后的廖承志并没有选择安逸的生活,而是根据党的指示去了鄂豫皖苏区。这一去,又是三年杳无音信。何香凝日日夜夜都在盼望着儿子的消息,她的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思念和担忧。直到1937年秋,她才收到廖承志托人捎来的信。
从信中,何香凝得知儿子进入苏区不久,就跟着徐向前踏上了长征的征途。到了四川后,廖承志更是被张国焘下令关了起来。幸运的是,他得到了周恩来的关照,才被除去了镣铐。现在儿子已经去蒋管区工作,虽然危险重重,但他依然坚守着革命的信念。
看完信后,何香凝攥住送信人的手,感激地说:“我永远感谢你!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她的眼中闪烁着泪光,那是对儿子的思念和骄傲交织而成的泪水。她知道,儿子廖承志是一个真正的铁血男儿,他的风骨将永远铸就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
七次半被捕、坐牢的经历,平均每周就有一天是被囚禁的廖承志的一生,就是这样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七次半被捕、坐牢的经历,平均每周就有一天是被囚禁的。然而,在逆境中,他却始终笑对苦难,以潇洒、豁达、幽默和风趣的态度面对着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他的多情而又多义陪伴了他的人生,他的风骨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1937年,卢沟桥事变的硝烟弥漫,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由此拉开序幕。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刻,廖承志给母亲何香凝写了一封信,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对家人的思念:“抗战发动,我们相见之期自在不远。普妹等我四年,希望您喜欢她,她的小姐脾气谅已除去了吧?”这简短的话语,既是对母亲的安慰,也是对未婚妻经普椿的深情告白。
这年12月,根据中央的决定,廖承志踏上了前往香港的路程,负责组织八路军驻港办事处。何香凝接到儿子的电报,知道了他赴港的日期,心中既是激动又是担忧。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她偕同女儿、女婿以及“准儿媳”经普椿,从上海乘船提前到了香港。码头上,人群熙熙攘攘,但廖承志一眼就认出了那个日夜思念的身影——阿普。阿普也认出了他,两人紧紧握手,眼里迸出喜悦的泪花,仿佛所有的等待和思念都在这一刻化为了乌有。
廖承志和经普椿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1938年1月11日,是他们的大日子。廖承志和经普椿举行了婚礼,除了廖家在香港的众多亲属,宋庆龄也特地前来祝贺。婚礼上,笑声、掌声、祝福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温馨而幸福的画面。
婚后,廖承志和经普椿相濡以沫,共同度过了许多难忘的时光。到了晚年,经普椿更是对丈夫的健康关怀备至。每逢就餐时,她总是坐在丈夫对面,充当着“饭桌上的监督官”。因为廖承志有心脏病,脂肪多的肉类是不准他吃的。有一次,廖承志偷偷往嘴里塞进一块肥鸭肉,却被夫人发觉了。肉块已入口,廖承志一边望着夫人,一边认真地对客人说:“我刚才吃的是白葱,是吧?”客人会意地点了点头,廖承志笑了,夫人也笑了起来,餐桌上充满了乐融融的气氛。这样的温馨场景,成为了他们晚年生活中最宝贵的回忆。
然而,革命的道路总是充满了坎坷和波折。1942年5月,担任中共南方局委员的廖承志由于叛徒告密,被中统特务施展阴谋诡计绑架后再次入狱。后来,按照蒋介石的指令,廖承志被转移到重庆歌乐山集中营。这天,蒋介石亲自出马劝降,他试图用廖承志的家族荣誉来打动他:“辛苦啦,只要你不再给共产党做事,我一定重用你。你不要忘记,你是廖仲恺、何香凝的后代,不要对不起他们。”
廖承志却坚定地回答:“我只有现在这样做才对得起他们。”蒋介石冷冷地说:“既然这样,你就不要后悔。”廖承志没再说话,他的眼神坚定而执着,仿佛在说:“我无怨无悔,为了革命事业,我愿意付出一切。”蒋介石讨个没趣,只好走了。
时间流转到“特殊革”时期,廖承志被莫须有的罪名隔离审查。临离开家时,他来到何香凝的房内,告诉她:“我要出国一段时间,大概不能给您写信,您不要惦记我,您自己要多多保重……”虽然不出门,但何香凝每天必认真看报,对外面的大致情况心中有数。听了廖承志的话,她沉思片刻,缓慢地问:“什么时候走?”廖承志回答:“很快就走。”据说,何香凝在这之后,只有很少的几次提起自己的儿子。老人家只是每天更认真地看报,看一会儿,放下,朝房门望望,仿佛在期待着儿子的归来。
为了廖承志的安全,周恩来亲自下令把他藏了起来,与世隔绝了整整三年。这三年里,夫人经普椿每周可看望他一次。每次见面,廖承志劈头就问的一句话常是:“妈妈好不好?饮食如何?”他对母亲的思念和牵挂,溢于言表。
1972年9月1日,何香凝在忧病交加中去世,被送往南京与廖仲恺合葬。从此,每年的清明节,廖承志总不忘悼念双亲,多次来到自己手书的墓碑前祭扫。他跪在墓碑前,默默诉说着心中的思念和感激。
周恩来曾三救廖承志在革命的风雨中,廖承志与周恩来结下了不解之缘。周恩来,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不仅在战略上运筹帷幄,更在关键时刻多次出手相救,使得廖承志得以在革命的征途中继续前行。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回顾周恩来三次挽救廖承志的动人故事。
一、长征路上的生死较量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长征。然而,在这支队伍中,廖承志却因涉嫌反对张国焘的“左”倾机会主义,被错误地打上了“国民党侦探”的标签,戴着镣铐随部队长征。这对于一位热血的革命者来说,无疑是莫大的屈辱和考验。
周恩来得知此事后,心中焦急万分。他深知廖承志的忠诚和才华,决不能让这样一位好同志就这样含冤而去。于是,他找到了张国焘,声色俱厉地质问廖承志:“廖承志,你认识错误了没有?”“认识得深不深刻?”“改不改?”廖承志一一作了回答,最后表示要“改”。
周恩来听后,沉声说道:“改了就是好同志,张主席还是欢迎你的。”廖承志正欲申辩,却发现朱德在张国焘的背后朝自己直眨眼。他明白了,这是朱德在暗示自己暂时忍辱负重。于是,他低下头小声承认“错误”。
周恩来这一番操作,巧妙地堵住了张国焘的嘴,为廖承志的“错误”结了案。张国焘本来已经宣布当晚将廖承志处决,可是看到周恩来站在廖承志一边训斥他,觉得周恩来给了他面子,朱德也没有像以前那样为廖承志说好话,他心头的火气消了一半。于是,他便传令不杀廖承志,以观后效。
在周恩来的努力下,廖承志又被解除监禁,并恢复了党籍。
二、沦陷香港的营救行动
廖承志遵照周恩来的指示,在沦陷的香港成功地完成了抢救文化人的任务后回到内地。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眷顾这位革命者。因广东省委遭到破坏,廖承志在广东韶关附近的乐昌县城被国民党中统特务逮捕,旋即囚禁于江西省泰和马家洲集中营。
周恩来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他千方百计打听廖承志的下落,并设法营救。经过同国民党多次交涉,并以我方释放被俘虏的第十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马法五为条件,终于换来了国民党释放叶挺和廖承志的承诺。
1946年1月22日,廖承志终于获释。他走出监狱的那一刻,心中充满了对周恩来的感激之情。他知道,是周恩来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手,让他得以重获自由。
三、特殊时期中的守护与关怀
时间流转到1967年夏,江青刮起了“火烧廖承志”、“油炸廖承志”的妖风。廖承志的处境十分困难,随时都有可能遭遇不测。周恩来得知这一情况后,急忙以“写检查”为名,把廖承志安排到中南海保护起来。
1970年冬,尚在“监护”中的廖承志心脏病发作。周恩来得知后,立即安排他到北京医院住院治疗。有时工作太忙,周恩来不能前去探视,便打电话给廖承志的夫人经普椿,千叮万嘱要注意饮食,并强调要给廖承志多喝豆浆,不要喝牛奶,因为牛奶含胆固醇,对心脏病不利。
当得知廖承志病情加重时,周恩来又亲自到医院看望他。他关怀细致,体贴入微,让廖承志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力量。在何香凝弥留之际,周恩来也赶到医院探望。在周恩来的关怀下,尚处于“监护”之中的廖承志也特许去看望慈母。
何香凝这时已不能说话,但她抖动着嘴唇,指指站在床尾的廖承志,又指指周恩来。周恩来懂了她的意思,大声回答道:“承志是好同志,他是没有问题的。你放心吧!”这一番话,让何香凝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同年底,廖承志被“解放”,任命为外交部顾问。他深知,这一切都是周恩来在背后的默默付出和努力。
教诲铭心头,恩情重如山
1978年6月,廖承志以笔为剑,撰写了《教诲铭心头,恩情重如山》的怀念文章,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周恩来的无尽思念和崇高敬意。随后,他又赋诗悼念:“周公一去不言归,八亿苍生尽痛悲;飒爽英姿犹在目,混茫岁月已难追。满屋遗物丝丝泪,一纸真容户户垂;岱岳黄河应莞尔,英魂忠骨遍顷飞。”这首诗,不仅是对周恩来伟大一生的高度概括,更是廖承志内心深处对周恩来无尽感激的真情流露。
晚年回想起往昔,廖承志的眼中不禁泛起了泪光。1942年5月,那是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廖承志因为对文化名人的“秘密大营救”和设法将海外抗日捐款不经国民党而直接转入延安,大大惹恼了蒋介石。蒋介石一怒之下,向军统下达了秘密除廖的命令。那时,由于中共南方工委组织部长郭乾辉的叛变,廖承志的身份暴露无遗。他先是被骗上了中统的汽车,随后又被军统强行抢走。暗杀计划虽然落空,但蒋介石并未善罢甘休,他将廖承志交由中统关押于江西泰和马家洲集中营。
在那段与死神同舞的日子里,廖承志展现出了他非凡的坚韧和乐观。他给自己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狱中生活:早晨唱歌,饭后作画写诗,看书。一次,监视特务从小孔中发现,廖承志竟然一个人手舞足蹈地指挥着蚂蚁搬饭粒。这份从容和豁达,让看守姚宝珊都心生敬佩。姚宝珊虽然身为看守,但心里却同情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更从骨子里敬佩廖承志的坚强和乐观。
1979年,一个访问比利时的中国代表团捎去了廖承志给那里一位有地位的多才多艺的阿拉男爵的信。男爵是在50年代保卫和平运动中与廖承志相识的。当男爵看到信时,他紧紧地抱住我方人员,含着泪说:“我爱中国,我爱廖!他成了大人物还没有忘记老朋友啊!20多年来,我有许多问题要求教于他,由于他的才华和品格,我始终信赖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