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延安旅游必看剧目,红色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为啥这样火?

影视风向标 2021-06-30 19:27:01

延安红街火了!开业半个月吸引客流高达数百万人次。一起火的还有在红街“再回延安”剧场上演的国内首部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

自6月12日首演以来,《再回延安》每日演出二至三场,场场爆满,赢得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红色旅游团体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和学生群体的广泛好评。由于演出现场允许拍照,很多观众看完演出后,自发在微信朋友圈、微博、抖音和快手等社交网络平台上发照片打卡,成为该剧的“自来水”。

这样一部红色演出,为何受到这么多游客追捧,成为不少年轻观众眼中延安红街上“最靓的仔”?小编为您揭秘《再回延安》五大看点。

■看点一

观众行走观看,跟着演员沉浸体验剧情

作为国内首部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再回延安》最大的看点之一,是采用了新颖的观演形式——行走式观看。观众跟着演员和场景走进故事,沉浸式体验剧情,在演员身边近距离观看表演,完全不同于以往镜框式“坐着看”的演出。

演出时间快到了,观众走进剧场,却发现居然没有观众座位席,而中间、四周乃至空中都有道具和置景。灯光熄灭,第一幕演出开始,观众又发现没有固定的舞台,随着演出灯光的投射,演员和场景一会儿出现在前方,一会儿出现在后面,一会儿在中间的台子上,出现了一位正在看日记的老红军……

观众置身其中,看着剧中场景和演员在身边表演,听着近在咫尺的台词和解说,仿佛自己也是剧中的一个角色。全剧共分为四幕,观众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剧场内移步换景,走进四个不同的时空世界,沉浸式地体验中国革命的苦难辉煌。

《再回延安》新颖的观演形式,给观众带来了非常新鲜的体验,不少年轻观众在看完演出后用“很燃”形容自己的感受。

王艳是从西安来延安旅游的游客,她激动地说:“太燃了!从来没看过这种形式的演出,感觉自己像走进了这个故事。当时看日记的那个老红军就在我身边的台子上表演和念台词,我连他的白胡子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看点二

故事催人泪下,普通士兵视角感人肺腑

《再回延安》之所以能够打动观众,还在于其催人泪下的剧情和人物。

该剧采取小人物大主题的表现手法来贴近观众,以老红军刘宝顺的日记为线索,从一个普通士兵的视角,用倒叙的方式讲述故事:

刘宝顺的孙子刘念发现了爷爷的日记,根据日记中记录的红旗班感人故事,再回延安,寻找当年长征路上英雄的足迹;20岁的刘宝顺经过长征洗礼,成为延安一名英勇的八路军战士,他和战友们在《黄河大合唱》的旋律中,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战斗;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时,红旗班的战士们先后牺牲,只有17岁的刘宝顺活了下来;红军抵达陕北,当地老百姓打着腰鼓欢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延安这座西北小城从此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

现场,很多观众是哭着看完整场演出的。刘宝顺在延安梦见红旗班的几位战友;红旗班班长姜远贵在牺牲前把旗帜交给班里最年轻的刘宝顺;结尾刘志丹、谢子长、赵一曼等英雄出现在舞台上,成千上万革命烈士的名字和照片在屏幕上闪烁……这些场景都令人潸然泪下。

观众张凤今年67岁,和老伴一起参加赴延安的红色旅游团,看演出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哭了两回。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宝顺在延安梦见红旗班战友的那个场景,还有宝顺和班长生离死别的那段戏,我都忍不住哭了。”

一位来延安参加红培的李姓观众表示,让他特别感动之处在于,剧到尾声,当所有人仰望并伸手触摸那面浸染着革命烈士鲜血的巨大的五星红旗时,每一个人都仿佛是一道光,一个火把,一个参与历史书写并将其传递下去的人。“而《再回延安》的意义,便是让我们这些后来者记住他们的故事,将红色的精神世代传递下去。”这位李姓观众激动地说。

作为该剧的主角,刘宝顺的扮演者自己也被剧情和台词深深感动,在演出中非常投入。据该剧舞台总监王龙透露,6月12日首演时,扮演刘宝顺的年轻演员演到和班长诀别的那场戏,在舞台上当场哭得涕泪俱下,完全沉浸到角色之中。

《再回延安》总导演张冬和丛明玲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剧中红旗班的故事来源于一次次的延安采风,将一个个老红军的故事进行整合和淬炼,刘宝顺是千千万万个红军的一个缩影,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

■看点三

匠心打造剧场,专门为这部剧量身建造

整场演出新颖的观演形式和感人的故事情节,都离不开红街上这座独一无二的剧场。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座剧场和演出剧目的名称都叫“再回延安”。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整座剧场本身就是为《再回延安》这一部剧耗巨资量身建造的!今后也只演这一部剧。

“再回延安”剧场总面积8000㎡,演出面积超过4100㎡,偌大的剧场,一次只能容纳300人同时观看。剧场里的所有舞台、道具、置景、美术、灯光、特效都是为《再回延安》服务。剧团55名演员以及总计90多名演职人员,都围绕着这一部剧工作。

《再回延安》总导演张冬和丛明玲曾参与“印象”系列山水实景演出及“又见”系列室内情景体验剧的创作,担任过《印象大红袍》《印象武隆》《又见平遥》《又见敦煌》等多部实景演出及室内情景体验剧执行总导演。2018年起,他们陆续推出《再回相府》《再回大雁塔》《再回长安》等系列文旅演艺作品,并担任总导演,《再回延安》是他们这个团队的最新力作。

徜徉在红街,“再回延安”剧场是整条街上最醒目的建筑,巨大的椭圆形外观,建筑外墙为红色铝板幕墙,剧场大门以一颗象征中国革命的五角星为造型,中间“再回延安”四个大字像一面迎风飘扬的红旗。夜色降临,绕剧场椭圆形屋顶一圈及五角星大门的灯光点亮,与红色的铝板幕墙交相辉映,非常壮观漂亮。

刘勇是延安本地人,他在看了《再回延安》后,专门在剧场五角星形状的大门口拍照留念。他说:“这个剧场又大又漂亮!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舞台和特效机关。演出时下的雪,我摸上去都是真的,不知道是用啥科技手段造出来的?”

■看点四

特效技术逼真,高科技模拟真实风雨雪

正如这位观众所说,“再回延安”剧场不仅有壮观漂亮的外形,更有利用声光电和高科技手段打造的视觉特效。这一点,现场观看《再回延安》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很多年轻观众在社交网络平台贴出现场演出图片,自发为该剧打call。

四幕演出都运用了特效手段。第一幕,老年的刘宝顺在日记中怀念红旗班战友,长征路上牺牲的战友出现在他身后的舞台上时,天空飘下了漫天的雪花。

第二幕,刘念弹奏钢琴协奏曲《黄河大合唱》时,大屏幕上黄河波浪滔天,气势雄伟壮阔。20岁的刘宝顺舞动红旗,特制的长臂升降台高高升起,红旗高高飘扬,非常振奋人心。

第三幕爬雪山草地,雪山被设计成陡峭的长坡,红军战士在上面艰难攀爬,不断有战士滚落下去,漫天大雪不停地下。近距离观看的观众感觉寒风扑面,身上都是雪花。小编看到,几名站在最前面的中学生观众手捧雪花,激动地看着演出,神情非常投入。

第四幕,红军抵达陕北,舞台上突然下起了雨,陕北人民打着腰鼓,在雨中跳着欢快的舞蹈,视觉效果令人震撼。

结尾,一面巨大的红旗缓缓降落在观众头顶,在主持人富有磁性地解说中,很多观众情不自禁触摸红旗,红旗随即又缓缓升回剧场上空。那种触摸红旗的庄严仪式感,令人肃然起敬。

在高科技特效技术的加持下,《再回延安》带给观众的不仅有“行走浸入”,还有“体感互动”,让观众身临其境地沉浸于演出剧情之中,似乎穿越了历史,以为自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

观众秦世杰看完《再回延安》后,激动地发了一条微博为演出点赞,“强烈推荐再回延安演出,一个字,棒!演出的状态超有感觉!”他还配发了演出现场照片和自己孩子与剧场内卡通红军背景板的合影照。

正如总导演张冬和丛明玲所说:当观众走进剧场时,他不仅仅是一个观看者,更是一个亲历者,亲身体验红旗班的故事,当他走出剧场时,便成为了整部剧的传承者。

《再回延安》自6月12日首演以来,每天演出二至三场,场场爆满,由于演出面积占到剧场总面积的一半以上,一场演出只能容纳300位观众观看。即使如此,截至目前,观演总人次也早已突破万人。

与此同时,演出获得到了很多年轻人的认可,这令总导演张冬和丛明玲感到欣慰,他们表示:制作这部剧的一个初衷就是让青年一代更直观地了解红色文化与历史,做到薪火相传。“希望《再回延安》能够吸引全年龄层的观众,让每个人都能感受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用全新方式的传承。”

■看点五

一堂生动党课,延安最精彩的红培课程

一间记忆的博物馆、一簇燎原的星火、一条漫漫的长征路、一面不朽的旗帜……《再回延安》的四幕精彩演出,将中国共产党从长征过雪山草地到北上延安抗日的党史,用极具戏剧张力的感人故事和全新的沉浸式艺术表现形式展现给观众,用当代人的视角,将延安的红色文化赋予时代的活力,让青年一代更直观地了解红色文化与历史,传承延安精神。

因此,《再回延安》不仅是一部红色室内情景体验剧,更是一堂兼具观赏性、艺术性、思想性的党课。目前,全国都在开展“四史”学习教育活动,《再回延安》就是一个生动的案例。

学习“四史”既需要全面掌握理论知识,也要有《再回延安》这样的全新体验方式,让广大党员和群众在沉浸式的观演过程中,对中国共产党的苦难辉煌历程,有更感性更直观的了解,从而更容易引发情感共鸣,更容易感受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克服艰难险阻,取得革命胜利的不易。

从这个意义来讲,《再回延安》堪称是延安最好的红色培训课程,是广大党员和群众到延安学习或旅游时必看的演出剧目。

0 阅读:2

影视风向标

简介:影视热点,行业风向,娱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