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公务员丙吉为什么能当上丞相?既靠关系,也靠实力

时拾史事 2021-10-02 19:55:32

本文系时拾史事独家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作者:陈华

此公绝对是一位政坛“活雷锋”。他本来只是个懂法律的小吏,机缘凑巧成了皇孙刘病已监号的主管。他不仅对落难的小皇孙照顾在加,还顶着杀头灭门的大雷救下了待宰的羔羊,事后却长期做好事不留名。如此秀政治上线,活活愧杀无数混迹政坛、良心丧尽的奸邪小人。先进事迹曝光后,他出任高官,宽宏雅量、智识大体,与魏相组成黄金搭档,中兴大汉。临终,他荐贤得人,遗泽深远。他就是丞相、博阳侯丙吉。

丙姓,本作邴姓,是个小姓,其得姓源头主要有三个:一是春秋时期的晋国大夫姬豫,受封邴邑(今山东成武),子孙便以邴为姓。二是同为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姜鸀(zhǔ)受封邴邑,此邴邑非彼邴邑,在山东费县,其子孙同样以邴为姓。三是李陵的后代拓跋开归附北魏后,得到景仰其先祖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珪亲切接见,让拓跋开万分荣幸,而接见地点就在丙殿,其子孙遂有以“丙”为姓者。

与前两个丙姓不同的是,前两个丙姓与“邴”通用,李陵之后的丙姓只能写作“丙”。联系到李陵是嬴姓之后,可见丙姓的三大源头分别来自上古八姓的姬、姜、嬴。这也印证了中华民族虽然子孙绵延繁庶,但究其根源,仍然脱不了炎黄子孙的原始出处。

考虑到本文主角出自西汉鲁国,笔者认为其系出姜姓丙氏的可能性更大。

丙姓虽是小姓,因为一个著名的西汉人物,却也流光溢彩,荣耀一时。这位功盖昭宣中兴的丙姓大咖就是丞相、博阳侯丙吉。

小狱吏的救人优先

丙吉,也作邴吉,字少卿,是以曲阜为中心的西汉封国鲁国人。丙吉从小就喜欢研习律令,算得上是个法家人物,不过,他没有走酷吏的套路,而是始终保持着一颗宽仁之心,实在是位难得的好同志。毕竟那个年代的法家大多走张汤路线,爱向深文周纳的刀笔酷吏阔步前行的。

起初,好同志丙吉在本国做狱史,掌管监狱事务。鲁国为儒学大本营,是仁政思想的策源地,在这里,法家小伙丙吉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最终成为明晰法条却又宽仁雅量的君子。由此可见,在任何时候,人们都不应忽略思想教化的作用,当你快乐地风乎舞雩之际,其实儒家小宇宙已经渐染于心了。或许,这正是法家信徒丙吉为何与众不同的原因。

由于丙吉同志为人宽厚,且娴于法律、办事公道,在狠人扎堆的大汉司法系统显得特立独行,本来上升空间不会太大。幸运的是,丙吉好人有好报,升官的速度虽然没有坐上火箭,但也一直稳中有进。在汉武帝刘彻晚年,丙吉终于坐到了廷尉右监的位子上。不幸的是,因为受人牵连被免职,只得回到家乡做了从事。

公元前91年,巫蛊之祸如狂风般吹过帝国高层。无数豪门转眼倾覆,万千生灵瞬间殒落,在这个令人恐惧的时刻,帝国的各级官吏首先想到的都是明哲保身,只有平时一副人畜无害模样的丙吉毅然站出来,为汉室保存血脉。

因为巫蛊之祸,入狱人数暴增,司法系统原有的官员不足,老干部丙吉被重新起复,管理关押受牵连罪犯的郡邸狱(当时的一种临时监狱,由各郡国在长安的邸舍临时改制)。当时,汉武帝的曾孙刚刚出生数月,其父与其祖已死于非命,这个尚在襁褓中的龙种随时都可能挂掉。丙吉出于对婴儿的怜爱,也出于对受汉武帝大昏招迫害的蒙冤者的同情,斗胆将孩子保护起来。

丙吉在邸狱中安排了一间宽敞干燥的囚室,挑选细心厚道的女犯,命她们照顾刘询小朋友,还自己花钱为孩子买来补品,终于使小刘询顺利躲过致命一劫。

不久,汉武帝认识到自己冤枉了儿子,但出于帝王尊严,他不肯也不敢承认自己在巫蛊之祸中所犯的错误,同时为了确保小儿子刘弗陵顺利继位,他也不愿为巫蛊之祸平反。这就使得邸狱中的犯人超期羁押,看不到出头之日。

更可怕的是,公元前87年,病情日益加重的汉武帝在往来长杨宫和五柞宫之时,有望气高手忽悠他说看到长安狱中有天子气。这下可把刘彻吓着了,宫中没王气,狱中有王气,这不是要了亲命吗?不行,得趁狱中王气还没扩散之际,赶紧处理干净。于是,一不作二不休的汉武帝命人前去清查狱中犯人,将他们不分良莠一律杀掉。如此预防手段,绝对够猛够烈,就是打击面太大了。

长安的监狱很多,内谒者令得到通知的时间又有点儿晚,要想一下子杀清难度极大。就在内谒者令郭穰连夜赶到丙吉所在的郡邸狱时,丙吉却拒不合作,还大声说:“妄杀无辜,有违天道国法,况且皇曾孙在此,岂能滥杀?”死活就不给开门。天亮后,郭穰回宫报告汉武帝,并弹劾丙吉。哪知道汉武帝不仅没有龙颜大怒,反而赞许道:“这是上天让丙吉这么做的!”之后,不仅不怪罪丙吉,反而下令大赦天下,那些因巫蛊之祸蒙冤入狱的人得脱牢狱之灾。

我们不难看出,这一幕太富戏剧性了,让人不免猜测是否丙吉与郭穰在演双簧,要不怎么会如此剧情大变,坏事秒变好事呢?笔者找不到郭穰太多的资料,只看到有人说他是司马迁的弟子,曾多次为老师说话,还因此受到和老师一样的处分,屈辱地成为内官。在这幕救孤大戏中,郭穰明明身负皇命,完全可以仗势压人,即便强行突入拿人杀人也合乎逻辑,可他却不厌其烦地和一个狱官、几个狱卒隔着狱门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讲道理,怎么看怎么不对劲?再者,他回报汉武帝时,也不知道咋说的,竟然让老糊涂的皇帝瞬间清醒了?如此妙人善以类聚,可谓是皇天佑汉。因为两人的一念之仁,竟然奇迹般地为病势沉重的大汉帝国续命数十年。

举明君的良苦用心

天潢贵胄刘询从小不点儿就开始吃牢饭,即便丙吉再照顾,也难保不出状况,有好几次小皇孙就差点儿追随他的父祖上路了,多亏了丙吉是个细心人,与照顾孩子的女犯密切配合,多方延医调治,才让小皇孙逢凶化吉。

刘询本名刘病已,虽是个贱名,却寄托了去病除灾的美好意愿,与霍去病、辛弃疾这样的名字并无二致,只不过没有人家叫得响亮罢了,再加上后来刘病已当了皇帝,担心别人避讳,如果连谁也躲不开的“病”字都要避,那得多麻烦啊。而且,“丙”与“病”同音,也在避讳范畴,如此一来岂不连恩公也要避讳?这可不符合刘询恩仇必报的人设。再者说,当了皇帝总得起个高端大气的名字,所以刘病已变成了刘询(不过,刘病已刚华丽转身,荀子就秒变成了孙子,愣是让史上出现了两个大名鼎鼎的孙子)。

遇赦出狱后的小皇孙被送往其祖母史良娣家抚养,自有一番经历,笔者不再赘述。

丙吉这次救难表现得很抢眼,尽管病中的汉武帝顾不上表彰,但有人却记在心上。不久后,丙吉这个总是被别人另眼相看的狱官,一下子驶上了升官快车道,先是担任车骑将军市令,不久又升任大将军长史,成为大将军府的首席属吏,权势日盛。

就这样,丙吉被大汉帝国实际上的一哥霍光相中,成为其重要助手。霍光与小皇孙的关系,读者大大应该比较清楚,他们虽不是血亲,却也不是外人。霍光与西汉战神霍去病是同父异母的兄弟,霍去病的母亲卫少儿是小皇孙曾祖母卫子夫的姐姐。霍去病对霍光有提携照顾之恩,霍光始终感念于心。只是在汉武帝的皇威之下,他也不敢向落难的皇孙伸出援手。

由此不难看出,霍光对冒险保护小皇孙的丙吉其实是非常感激的,要不然也不会将一个人见人嫌的狱吏提拔为身边要员。只不过,大家都是聪明人,谁也没有说破罢了。毕竟这是天家秘辛,好歹也得给死去的汉武帝留点面子吧。

有了当朝一哥霍光的照顾,丙吉仕途一片大好。他又先后担任了光禄大夫和给事中,成为汉昭帝刘弗陵身边举足轻重的朝臣。在这期间,丙吉一直是位懂礼守法的好员工,认真完成领导交办的事务,没有功劳也没过过错。毕竟,给两个大老板同时打工且不犯错误,挺不容易的。而且,丙吉的出身并不高贵,在越来越讲究出身的西汉中后期,要想骤至高位,难度确实不是一般的大,即便有大将军的加持,也得循序渐进。所以,丙吉在昭帝朝的表现并不十分抢眼,也就情有可原。

公元前74年。年已弱冠仍无子嗣的汉昭帝突然驾崩,使得帝国政坛如同地震一般,幸好有大将军这个定盘星,才不至掀起雷霆风暴。经过霍光与朝中重臣一番商议,决定立与汉昭帝关系最近的汉昭帝大侄子昌邑王刘贺为嗣君。

按照汉朝规矩,诸侯王必须出京就藩,也就是说,昌邑王刘贺此时在昌邑而不在长安,要想让他登基,必须先将其迎入长安。派何人迎驾呢?霍光考虑了一下,决定派自己曾经的长史丙吉担任这一光荣使命。

读者大大知道,刘贺是个长不大的孩子,根本不知道当诸侯王和当皇帝的区别,还没坐稳江山就把朝中权臣集体惹毛了。这样的货色与暴发户无异,由内及外透着一股让人难以忍受的狂噪,想来,丙吉迎驾的路上也不好受。但是,他依然恪尽职守,将这个毛孩子成功带入京城,坐到了那张他不能承受的宝座上。

想来,为人宽厚的丙吉在向霍光汇报迎驾经历时,即便不添油加醋,也少不了说上几句刘贺的荒唐行为。真不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条列入了刘贺的罪行名录中?

此后的刘贺将用15年的蹉跎为27天的荒唐买单。丙吉听闻刘贺被废的消息,只能无可奈何地感叹一声:“真是白跑一趟,也不知道报不报差旅费?”

刘贺下台后一身轻松而去,大汉帝国却不能没有最高主宰。霍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等重臣一起商议再立新君。眼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向低调的丙吉忍不住进言道:“大将军受孝武皇帝重托,一心为国,天下没有不敬服的。今天,汉祚危机仍赖将军义举。据下臣所察,如今诸藩大多安享尊荣,不识民间疾苦,难以克承大统。只有孝武皇帝曾孙刘病已曾养在民间和掖庭,为人通经术,有才能,知礼义,且办事稳重,深谙民事,将军不妨对其仔细考察一番,并到太庙占卜,如果觉得其人可用,就让他入宫侍奉太后,然后按照流程荣登大位。”

笔者认为,这里面同样有做戏的成份。丙吉与霍光亲近,想来早就与他说过刘病已的事,霍光估计也考察过。只是因为废立大计与大臣们的前途息息相关,不得不认认真真地走个过场。既然大家各有所爱,那么不如让霍光一言而决。只是候选人不好由霍光直接提出,那样的话他不方便拍板,所以才假手丙吉提出,否则一向低调的丙吉如何会在重臣面前公然冒泡。

果然,听了丙吉的建议,霍光当即首肯,派宗正刘德与丙吉组团到掖庭中迎接刘询。刘询上台后,大封拥立自己上位的功臣,丙吉因此赐爵关内侯。

不过,此时的刘询并不知道眼前这个和蔼可亲的关内侯就是自己朝思暮想的救命恩人。因为,刘询获救时根本不记事,而丙吉又从未向外人谈起过自己救人的事,即便当着刘询的面,他也绝口不提,因此知道“活雷锋”丙吉救孤一事的人少之又少。

活雷锋的善举福报

世人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是救驾这种一等一的大功呢?最终,丙吉的先进事迹还是曝光了。

那一年是公元前67年,刘询不顾群臣的反对,坚持立已故皇后许平君所生之子刘奭为太子,并为他延师组建学习班子,曾经荐他上位并迎他入宫的丙吉被任命为太子太傅。

一般来说,太子的教师不是一人而是一个团队,里面的老师有专长,分级别,太子太傅作为太子教师团团长,无论在何朝何代,都由德才兼备的政坛耆宿担任。由此可见,彼时的丙吉已赫然成为帝国政坛最具实力的干部。

数月后,丙吉又升任御史大夫,成为帝国文官集团的二号人物。一年后,随着霍氏集团的覆灭,刘询特意到尚书省检查陈年旧档,为自己全面推行新政找依据。在这里,一件压箱底的奏书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这是一个名叫则的掖庭宫婢让她的丈夫代上的奏书,里面详细说明了自己当年养护刘询的功劳。刘询大为感动,立刻命令掖庭令仔细查问。

面对掖庭令的严词责问,有些慌乱的则只好说,丙吉知道当时的实情。听闻牵涉到朝廷大员,掖庭令不敢怠慢,立即带上则到御史府中求证。哪知道,丙吉一看到则就认出来了,对她说:“我记得你,你当年曾因奉养皇曾孙不小心挨过板子,哪有什么功劳?有功的是渭城的胡氏和淮阳的郭氏。”接着,丙吉向掖庭令详细介绍了胡、郭二人的育婴之功。

汉宣帝立刻命人寻找胡、郭二人,不想两人都已仙逝。宣帝十分悲伤,令人厚待其子女。对于则,宣帝也没有过多责罚,看在其同样有养育之恩的份上,免除其宫婢的身份,并赏钱十万。

报完这些恩后,汉宣帝猛然想起,丙吉为何对自己小时候的事知道那么详细?汉宣帝于是亲自询问丙吉,这才知道在当年不堪回首的惊悚时刻,自己是如何一步步死中求活的。汉宣帝对丙吉做好事不留名的厚道之举由衷敬佩,就下诏给丞相魏相说:“朕微贱之时,丙吉对朕的再造之恩,无人能及。朕如今显贵了,岂能不报此大恩?应当封丙吉为博阳侯,食邑一千三百户。”

封侯是件大事,要走流程的。哪知道就在此时,丙吉病重的消息传来,这让汉宣帝很难过,他准备派人带上封侯的印绶和封地的凭证等物,亲自前往其家中完成封侯仪式。

继任的太子太傅夏侯胜见状,忙安慰汉宣帝说:“陛下莫急,像丙吉这样广积阴德的人,一定会逢凶化吉的,而且,他得的也不是致命的病,一定会好起来的,陛下不妨等他好了再正式封赐吧。”

一向善于从阴阳变化中推论朝政得失的夏侯大仙果然能掐会算,好人有好报的丙吉真的好了。听说皇帝要给自己破格封爵,他立即上书拒绝,说自己不应凭着空名受赏,这有违高祖非功不侯的祖训。

都什么时候呢?还非功不侯,这些年来,有多少没武功的人封侯?再说,功高莫过救驾,如果此功不赏,那自己的人设岂不崩塌呢?于是,刘询答复丙吉,你这样做不是让人说朕不道德吗?封侯的事就这么定了,你还是好好将养些时日,等彻底康复了,更好地为国效力吧。

此后,御史大夫、博阳侯丙吉与好友魏相组成黄金搭档,同心辅政,成为汉宣中兴的核心成员。

大丞相的智识大体

公元前59年三月,魏相去世,一个月后,丙吉顺利接班,就任帝国丞相。与性格刚毅的魏相不同,丙吉为政,通晓大义,崇尚宽厚,喜欢礼让,是一个非常好相与,又让人乐于为之效力的好领导。

下属掾史犯了过错,丙吉不会抓住不依不饶,反而主动给他们放长假,只要他们体面地离开,绝对不会再去追究他的过错,进而给予严厉惩处。对此,相府门客表示不解,就问:“君侯身为汉相,为何如此宽待那些营私犯科的胥吏?”丙吉答曰:“如果三公府中有很多受到愆处的官吏,那么还怎么为人表率?”

对此,笔者也不好多说什么?明儒实法的政治生态一向很残酷,官吏动辄得咎,丢官罢职都是小事,搞不好就会身死族灭。在这种严苛的环境里,对下属多一些宽容,也算是上位者的人文关怀吧。读者大大千万不要以为丙吉只是一味的官官相护,那样的庸人如何会得到后世“智识大体”的点赞?

丙吉的宽容回报率还是蛮高的。丙吉的司机是个转业军人,贪杯好饮,幸好当时没有不许醉驾的法令,即使有,也没人敢去查丞相大人的专车。平时司机还是比较注意在岗不喝酒的,但时间一长,难免被酒虫所惑,竟然带醉上岗,还在专车上大吐特吐。

眼见吐得相当严重,相府西曹主吏只好上报丙吉,建议将其立即开除。哪知道,丙吉问明事情原委后却说:“这样不妥,如果因此下岗,谁还敢雇他开车?”西曹主吏一见大老板都不计较,自己何苦皇上不急太监急。

后来的事实证明,能够给长官开车的司长都是领导的贴心人,难怪丞相大人会网开一面。

原来,这个因为好心老板躲过一劫的司机来自边郡,对于边塞征发奔命兵应对非常之需的军情非常熟悉。某天外出,他看到一个驿使策马飞奔入城,身上还挎着个赤白口袋。这在别人眼里见怪不怪,不就是来京公干的地方小吏吗,长安城里多了去咯?可是,司机却知道这是边郡征发奔命兵的快递公文到了。原来,汉朝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在各郡常备兵之外,还设立奔命兵,招募材勇之士,平时自谋生业,战时征入军中。

司机跟着驿使到他歇脚的地方打听消息,一番乡音再加上丞相司机的名头,小吏将外敌入侵云中、代郡的警训都讲给了司机。司机不敢耽搁,迅速跑回家中,将自己打听到的消息一五一十地报与丙吉,并建议:“此次外敌来得突然,边地长官中恐有不能胜任兵祸的,应该提前调派能臣前去换防。”虽然司机的建议未必全面,但他的提醒还是让丙吉出了一身冷汗。他赶忙打开地图仔细端详了一阵,又将此事的前因后果想了个通透,还召来东曹属吏问明边郡长吏的状况。

就在这时,汉宣帝传见三公议事的诏书到了,丙吉忙入宫陛见。果然,汉宣帝就外敌入侵之事询问三公,早有准备的丙吉一一答复,让汉宣帝非常高兴。那些没有提前做好功课的重臣却蒙圈了,仓促之间不知所云,被汉宣帝好一通数落。

获得汉宣帝“安不忘边”好评的丙吉对见微知著且感恩图报的司机狠狠表扬了一番后,不无感慨地说:“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假如我这个丞相不是事先听过司机的建议,又如何当得起皇帝的奖励呢?”相府诸吏也因此干劲更足了。

作为实权丞相,丙吉每天的政务蛮多的,这让他养成了一个雷打不动的工作习惯:只管自己该管的,其它的归有司。

一次,丙吉外出,遇上一群人互殴,情势严重。对于这样一起已造成伤亡的刑事案件,属吏们建议从快从速,可丙大丞相却不闻不问,继续高车驷马地昂首前行。

正行走之间,突然碰上有人赶牛过市。丙吉忙命人停下车驾,因为他注意到那牛跑得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而且还热得直吐舌头。丙吉即刻命属吏去问赶牛人已行了多远?

对此,属吏们一脑门子问号,还有人小声嘟囔丞相前后失问。丙吉却说:“百姓斗殴,这事自有京兆尹和长安令处理。我的职责是考察他们处理得是否公正,是否符合朝廷法度,然后按照他们的政绩奏请皇帝给予奖惩。可是牛的事却不是小事,搞不好就会影响到农事。农事是国家根本,弄不好就会出现荒欠,影响的可是国家的安宁富庶。你们没看到吗?现在是春天,牛没有走几步就大汗淋漓,说明今年可能会出现旱灾,那影响就太大了。作为丞相,对此不可不察啊?”听了这话,属吏们有的认为丙吉颇识大体,也有人认为他有些迂腐。但是大家都明白,丙吉是个办事讲原则的丞相,拎得清自己的工作重心。

尽管丙吉不是诸葛亮式的工作狂人,但大国丞相的重担依然压力山大,到了公元前56年,也就是当丞相的第三年,丙吉的病势越发沉重,竟然到了不能视事的地步。刘询亲临相府慰问恩公。一番深情的表白之后,汉宣帝问道:“您若有不测,谁可代之?”神智尚清的丙吉却推辞道:“群臣之才德,陛下深知,非臣能言?”丙吉这一手和张安世如出一辙。

哪知道,汉宣帝反复询问,丙吉明知不能推脱,这才答道:“杜延年无论是在朝任九卿,还是在外当郡守,都能依法办事,口碑极佳。廷尉于定国执行法令细致公正,从不冤枉一个好人,廷尉府再也不是人见人怕的衙门。太仆陈万年侍奉后母极其孝顺,对待公事也从不马虎,这些人的才能都在臣之上,请皇上详加考察。”

对于丙吉所荐之人同样颇有好感的汉宣帝不禁暗叹,丙吉不仅人厚道,而且识人的眼光确实不俗。之后,这些人受到汉宣帝的格外重用,都非常称职。刘询因此更加感激丙吉。

一年后,丙吉再也不能病吉了,在公元前55年正月二十六日这一天,西汉政坛上少有的“活雷锋”撒手西归。汉宣帝对丙吉之死异常悲痛,亲自主祭,谥其为“定”。“纯行不爽曰定”,做好事不留名、宽仁惠民的丙吉确实当得起这个谥号。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3 阅读: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