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学者热议《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出版

风华正茂的记录簿 2024-09-11 00:02:25

作为南国书香节的重磅活动之一,8月16日,《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出版座谈会在肇庆召开,省、市学术界和出版界大咖齐聚一堂,以“重现肇庆历史典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研讨如何借古籍文献赓续岭南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肇庆典籍》(古代 第一辑)共35册。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明红 摄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人文荟萃,典籍丰富。《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主要收录肇庆籍人士和历代寓贤在肇庆期间的著述,以及反映肇庆历史文化的著述,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藏本为基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等海内外公藏机构的藏书为补充。本辑共收录文献230余种,版本类型丰富,包括刻本、稿本、钞本、钤印本、铅印本、石印本、石拓本、活字印本、朱墨套印本、敦煌写本等。

看到《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的出版,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黄天骥向肇庆市和编写组致贺信:“肇庆是岭南最优美的地区之一,也是岭南自古以来积累文化精华最深厚的地区之一。由于工作关系,我多次到肇庆研学,每每为肇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他表示,《肇庆典籍》的出版对保存肇庆地区传统文化资料,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特别是岭南文化的优良传统,有着重大意义。

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原副馆长、研究馆馆员倪俊明代表《肇庆典籍》编辑部发言。《肇庆典籍》是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肇庆文献典籍,传播肇庆历史文化的大型古籍地方文献丛书。该丛书以专业规范、全面系统、保真还原为原则,具有兼收并蓄、五部咸备;搜罗广泛、版本众多;分类科学、校勘精细等特点。《肇庆典籍》的整理出版意义深远,是新时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行动,也为延续肇庆乡土文脉提供重要载体,是肇庆古籍地方文献的“再生性”保护的有益尝试,更有力推动肇庆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他还建议肇庆市委、市政府开展《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的宣传推广、发行赠送工作,开展数字化工作和普及活化工作,进一步吸引、方便读者阅读使用;尽快启动《肇庆典籍》第二辑的编纂工作。

与会人员阅读《肇庆典籍》。 肇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明红 摄

“肇庆的历史文化地位应该得到充分彰显,肇庆的声音应该传得更远、更洪亮!”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广东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军人才左鹏军对肇庆的山水历史人文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认为,书籍是文化传承最有效途径。《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向海内外征集文献,整理出版的过程艰辛,最终顺利出版。这是一项功德无量的大工程。希望肇庆建立机制,加强学术研究,结合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发挥出古籍文献价值,同时也希望肇庆能善始善终,期待《肇庆典籍》后续若干辑面世。

广东历史学会副会长,暨南大学历史系原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正刚介绍,翻看《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因对古籍历史的关注,大部分内容他都较熟悉,感触颇深。“我认为《肇庆典籍》不仅要在广东推广,还可以向北京大学图书馆甚至哈佛大学图书馆等知名高校捐赠一批,让更多人认识并使用这套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作为一名肇庆人,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原专职副主席林有能对怎么让《肇庆典籍》“活”起来更为关注。“典籍在影印时没有评价、没有标点,那我们怎么研究?光是花时间断句都不容易。”他认为,肇庆要让《肇庆典籍》从学术化变得通俗化,让更多人知道、熟悉它。同时肇庆可以借鉴优秀经验,向各地学界征集历史文化领域课题,将《肇庆典籍》作为研究依据和参考的主要材料。他还建议,肇庆要利用本地学界力量,由肇庆学院牵头组织相关机构,对肇庆的西江流域文化、岭南历史文化开展针对性研究。

在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文学博士、文史学者周松芳看来,文化强市建设绕不开的一个主题便是文献与研究及普及的关系。“文献是前提,研究是基础,普及是宗旨,即最终文化要传递到每个人。”他认为,文化需要挖掘与建设,《肇庆典籍》奠定了肇庆雄厚的文化基础,我们更需要花大力气,做好该书的挖掘、整理、研究、普及工作,同时还可争取省相关支持,继承弘扬岭南文化。

“‘肇庆历史文化厚重’是每个人都会说的一句话,但背后究竟有多少史料佐证?”参与《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编纂全过程的肇庆市政协文教卫体委员会原主任欧荣生认为,《肇庆典籍》(古代第一辑)正是这样一本佐证肇庆厚重文化的文献,后续肇庆还将有数字版的《肇庆典籍》,这样让更多人不必到处去翻阅文献原件,有力推动肇庆历史文化研究。肇庆人也更应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将文化做大、做实、做强,推动肇庆文化强市建设。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陈明红

0 阅读:0

风华正茂的记录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