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志传
赖清德政府宣布将台湾防务预算提高至GDP的3%以上,这一决定引发了岛内政坛的广泛关注和争议。根据赖清德的说法,这一举措旨在应对日益紧张的两岸局势,但这一决定背后却隐藏着许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岛内政治人物的反应不断升温,围绕这项预算增加的讨论呈现出激烈的对抗态势,尤其是国民党和民众党相继表态质疑这一决策,认为此举不仅无法缓解台海的紧张局势,反而可能让台湾走上备战的道路。

台湾的防务预算预计将突破8000亿新台币,赖清德政府显然在向外界释放信号,表达台湾有能力提升自卫能力,准备应对外部威胁。然而,问题在于,这笔巨额资金是否能够真正提升台湾的防卫能力,还是仅仅作为一种“安慰”措施,用以回应外界对台湾防务的关注?
国民党民代陈永康直言,防务预算增加的关键不在于花费多少,而是在于如何合理地运用这些资金。他指出,台湾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并不是武器短缺,而是兵员短缺。台军2025年志愿役的“预算员额”仅超过16万人,创下近年来的新低。连官校的招募都出现了连年未满的情况,这让人对政府的大手笔采购武器的计划产生了疑问。陈永康认为,想要提升台湾的防卫能力,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培养更多的军事人才,如何提升现有部队的训练水平和待遇,而不是单纯依赖武器采购来“安慰”民众和国际社会。若台军在人员不足的情况下继续大肆采购武器,那么这些武器可能最终也只能沦为“摆设”。
而国民党民代许宇甄则更加关注两岸关系的本质,他明确表示,赖清德当务之急不应是单纯采购武器,而应着手恢复两岸交流,降低两岸紧张局势。许宇甄指出,台湾的军事预算如果将焦点全部放在增加军备上,无疑会加剧两岸对立,甚至可能走向一场不必要的冲突。他认为,唯有通过务实且有效的两岸政策,才能真正保障台湾的长期安全,而这正是赖清德政府在防务预算问题上的一个盲点。许宇甄认为,如果两岸关系能得到缓解,台湾所需的军备支出将会减少,反而可以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其他民生领域上。

民众党民代林国成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他批评赖清德政府不断向美国购买武器,试图借此获得外部保护,但现有的军事装备却大多未交货,甚至有些订单可能已经延期或推迟交付。林国成认为,赖清德政府此举不过是为了满足外部的压力,进行一场表面上的“安慰”。他质疑,台湾在不断加大军购的同时,是否已经放弃了寻求两岸和平的机会?是否已经准备好将台湾推向一场战争?
事实上,赖清德政府的这一决定,不仅仅是对外部威胁的回应,也可能是为了在岛内塑造出一种“强硬”的政治形象。但这一形象的代价是什么?是否值得?如果台湾在增加军购的同时无法解决人才和训练的问题,巨额的防务预算恐怕也难以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而更为关键的是,是否能够通过恢复两岸交流、化解两岸紧张局势,从根本上减少对军事装备的依赖?这才是台湾真正需要的“安全保障”。

在当前形势下,赖清德政府能否突破两岸关系的僵局,实现两岸的和平与稳定,将是其领导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台湾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军事力量,更是能够化解危机、恢复对话与交流的智慧。唯有通过务实的两岸政策,才能实现长期的和平与繁荣。而台湾的未来,也只能通过这些更加明智、理性的决策来保障。
无论如何,赖清德政府在提升防务预算时,应该审慎考虑两岸关系的复杂性,避免单纯依赖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两岸和平,才是台湾真正的“根本治疗”。如果台湾继续沿着目前的道路前行,极有可能陷入军事对抗的死循环,而无法实现真正的安全与稳定。